背景谈
2011-01-01李骏虎
鸭绿江 2011年4期
赞扬一位作家的作品,现在大家都喜欢用“有野心”这个词组。他有什么“野心”呢?——这里是把贬义词当褒义词用,表扬他的作品是大作品的格局,有经典气象,作家本人有当大师的理想和追求。
说到底,任何张扬的说法,最终还是要靠朴素的实践来落地。作为一名作家,尤其是小说家,要想使自己的作品有大格局、大气象,并不是时时憋着一口气就能实现的。我们研究经典,研究大师和大作家的作品,多少是能学习到一些基本的方法的,比如说,通常情况下大作品所必备的条件之一:历史背景。
在语文课上,老师总会给我们讲到一个问题:这篇课文的时代背景是什么?现在回头想想,这个问题在创作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感、命运感、厚重感都来自于时代背景。可以说,时代背景不仅仅是人物行动的舞台,也是人物思想的背景。优秀的作家,对它的选择总是慎之又慎的。
据说,托翁当年写《战争与和平》,他最初的想法只是想写一部关于四个大家族之间的纠葛的小说,他为这部小说选取了一个背景:拿破仑战争。拿破仑入侵俄国最初只是作为时代背景,后来,作家被这段历史强大的力量左右了,战争成为了主线,而皮埃尔、安德烈、娜塔莎、尼古拉,统统成为了被战争主宰着命运走向的棋子。最终,托尔斯泰本人也因为这部巨著的创作,得出了他举世无二的历史观:历史的走向不是被战争伟人左右的,它是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潜在推动的。四个贵族家庭里的人物也因为战争背景,脱离了纸醉金迷的庸常生活,变得出生入死、可歌可叹,化腐朽为神奇了。
有历史背景意识的作家,在任何时代都是出类拔萃的。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张平,之所以能一开始写作就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正是因为他用历史背景奠定了作品的大格局。在其早期作品《祭妻》中,我们看到,在那个家庭成分决定人的命运的时代,出身富农的姑娘兰子嫁给了贫雇农赵大大,从而使这个两代五条光棍的破败家庭渐渐焕发出生机。她爱着丈夫,替他分担着生活,孝敬老的照顾小的,用女人的柔情和韧劲让负债累累的穷光景也红火起来,一家子都有了个人样儿。但是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因为兰子的富农出身,赵大大的入党和弟弟们的入伍、学习、当红小兵都被搁浅了,这个家庭因此对兰子从感恩转化为抱怨和冷遇。兰子坚持要去看望病重被抓的哥哥,赵大大却趁机提出了离婚。兰子走了,弟兄几个都如愿入党、参军、学习了,后来,赵大大又娶了一个标致的新媳妇,几乎同时,兰子却孤苦伶仃地死去了。
在不停变换的强大的时代背景下,赵大大注定要牺牲兰子去迎合社会,兰子的命运是不可逆转的,她可以不死,但她肯定不能好好地活着。人的命运,在时代和社会的铜墙铁壁面前,比一颗鸡蛋还要脆弱。正是这个原因使得《祭妻》在当时独树一帜,三十年后再读,依然具有思想和艺术上的巨大力量。
想写成大作品,“野心”固可有,“有心”更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