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约去看甲骨文

2011-01-01崔济哲

鸭绿江 2011年5期

  崔济哲,学者,作家,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走近黑色世界》《旧曲新歌》《清唱》《风从天上来》等作品集。作品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改革开放30年散文选》等。作品多次获奖,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介绍到英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
  
  甲
  
  既是相约去看,望各位好家、方家携《论语》而去。夫子的弟子们难得相约去踏春戏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他们没有相约去看甲骨文,是因为孔夫子没有见过甲骨文。孔夫子是中国古代几千年来的伟大圣哲之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夫子没能见识中国古代文明的代表甲骨文实不能不说是憾事。两千五百多年过去了,我们相约去看吧。
  甲骨文,何谓甲骨文?甲为龟甲,骨为牛骨。刻在龟甲、牛骨之上的文字为甲骨文。甲骨文一般都是用青铜刀或碧玉刀直接刻在甲骨之上,有的是先用墨或朱写上,然后再刻,有的不写直接刻,也有只写未刻的。
  甲骨文的起源应很早,它并不是谁在哪一天突然发明创造的,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历史成然。相传伏羲曾在黄河边行走,突然看见河中浮出一巨龟,龟背上有奇文,这应是甲骨文的起源,伏羲受启发才发明了易经。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深远,受它影响占卜的卜辞发生了科学的变化。易经八卦开头是乾卦、坤卦。乾卦:六个连线;坤卦:六个断线。乾卦:天行健;坤卦:地势坤。四大国学家之首的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大学讲学时是命题报告:“君子”。梁先生讲: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于狂澜,作中流之砥柱。梁先生在讲课中就引用了乾卦和坤卦,他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于是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甲骨文的形成是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很厚重的人文和文化背景,很特殊的自然环境,很悠久的岁月积存,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是一种文明的必然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探寻文明社会发展规律,是跳不过甲骨文阶段的,很可能从甲骨文阶段发力的。
  甲骨文从1899年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了,可真正的系统研究不过几十年,但研究不止,发现不止。越研究,越探索,越深入,越觉得它博大精深,深邃不可测,越觉得那遥如天际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和第二个王朝商王朝的面纱仅仅掀起一角,那中华民族祖先智慧和文明结晶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和历史的传说。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甚至再往前推几百年,中国已有文明社会的萌芽,新石器时期的推衍很可能比我们现在得出的结论还要往前。夏信妖,商尚神,周崇礼。甲骨文应始于夏,在商中后期盛行。甲骨文主要记载的是国家大事,王朝大事,君王大事。信妖也罢,拜神也罢,尚鬼也好,崇礼也好,都离不开占卜。夏商两朝巫师的地位是很高的,作用是很大的,他可能仅仅次于君王。甲骨文就是记载占卜,记载问天问神的占卜之辞。有些像我们现在的“年鉴”、“大事记”。它记录下王的出行大典;记录下国之农业、牧业、驯养业以及田猎、货币、宗法、交易、奴隶、祭祀;记录下战争、军队、胜利、俘获;记录下天灾、自然现象以及占卜是如何解释它们的等等。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甲骨文实际是中国史前的一部“史记”,它把那些遥不可及,只留传下浓厚神话色彩的先人世界真实而形象地展现给当今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怎样评价甲骨文都不算过分。
  甲骨作为甲骨文的载体也不是不变和唯一的,已发现的还有象骨、鹿骨、虎骨甚至是人头盖骨,在这些骨头上都刻有文字。
  甲骨文用的甲骨一般有多大?现已发现的最大的长45 cm,宽35 cm,比北京晚报的一个版还要大一些;最小的长27cm,宽11 cm,像一本书那么大;一般普通的应是像我们杂志那么大,长28 cm,宽20 cm。大的一般都是龟的腹甲,因其背甲一般是一分为二用的。
  甲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甲骨文的出现大致在公元前十七世纪商朝的前中期,根据文字形成的规律,还应该再往前推至夏朝,甲骨文在夏商时期,是一种国家文字,是有专有权和使用权的。它仅局限于记录当时的国之大事,有专人负责,专人记载。但它后来失传了,失踪了,消失了。这也不足为怪,不用说远在几千年前,仅仅在一百多年前,满文作为清王朝的国语、官方用语在全中国通用,但也就仅仅过去了一百多年,满文几乎失传了,乃至消失。至今在这个世界上能言能听能写能懂能真正掌握满文的不会超过三个人,且都是八九十岁的满族老学人。这就是现实。一种文字、语言的产生可能是无声无息的。在无声无息中产生,也会在无声无息中消失,甲骨文亦然。不幸之大幸是它在偶然中又被人发现,再现人世。是必然中的偶然,还是偶然中的必然?现在也见仁见智。甲骨文逐渐为金文取代,商周很多青铜器上都铸有金文。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后在全国推行秦小篆。学术界也有这种说法,称金文为周文,小篆为秦文。中国文字的发展脉络应该是这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这实际上也是中国文明社会发展的足迹。
  文字载体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人类文明有了快速发展。人类不再需要把文字刻在甲骨之上,而是刻在竹简、木简之上。中国古代文明主要表现之一是以竹简为书,在竹片上面刻上字用绳串起来即为书。从甲骨为文,变为竹片为文,看得出其中的发展,秦始皇每天要看120斤重的竹简,如果换成甲骨文,恐怕要装几十辆大车,一天看的奏文就要放几屋子。古埃及是以纸草为书,是埃及人发明的,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文化的发展可能要早于我们的黄河文化。但纸草这种植物中国没有,我想很可能是像中国的桦树皮。再以后两汉时期中国发明了帛,在麻织、丝织物上书写,到东汉末年发明了造纸术。在魏晋南北朝时,简、帛就完全退出了书写。欧洲那个时代公元二三世纪书写《圣经》用的是羊皮,书写一部《圣经》大概需要三百张羊皮。这可能就是文明差异。考古的发现使我们对中国文明的发展脉络看得更清楚了。
  
  乙
  
  甲骨文被历史的尘埃悄然掩埋。直到清末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遇见一位慧眼识珠的高人,甲骨文才真正开始走出历史的封存,向世界向中国证明了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文明社会要具有三个“硬”条件:一是文字,二是冶炼技术,三是城市建设。达不到这三个条件就不能说进入了一个文明社会,很可能还在一个原始的、野蛮的、待文明开化的社会。外国人一直不承认中国文明社会会前推到公元前十几世纪之前,中国人也认为在春秋、战国之前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的中国,应该也肯定会有一种文字,但那毕竟是推理,考古需要实物说话。
  清光绪年间京城有位大学问家、金石家、历史学家,此人叫王懿荣。王懿荣曾三任国子监祭酒,掌管全国教育,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满清王朝国子监祭酒是配备一正一副两职的,正职为满族贵族,不理事,副职是汉族,主持工作。光绪24年,王懿荣又任京师团练大臣,这样的兼职在中国历史上也少见,他官衔并不高,是二品衔。光绪25年也就是1900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城,慈禧和光绪仓惶西逃。王懿荣没逃,他发出“吾义不可苟生”的长啸,先吞金后投井,自杀殉国。王懿荣之所以能名垂青史,不是因为他身兼“笔杆子”、“枪杆子”,也不是因为他不投降、不屈服八国联军壮烈殉国,而是因为他发现了甲骨文。如果不是出了个王懿荣,那么甲骨文的发现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这种古老的文字也可能会在人们的苦药汁中彻底消失了。
  
  1899年,王懿荣生病,家人抓来中药,王对着药方查看抓来的中药,发现药中有一味“龙骨”,拿出一片一看,见有人为的划痕。王懿荣不禁心中一动,急令仆人去中药铺把所有的“龙骨”都买来,经过认真研究,王懿荣认为这些刻在甲骨上的划痕应是消失了三千多年的古文字——甲骨文。这个发现用“石破天惊”形容都不过分。王懿荣因此有甲骨文之父之称。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李济先生就把王懿荣称为:中国古文字这个新学科的“达尔文”。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对中国文明社会的发现来说有巨大的贡献。虽然是偶然的,但由他发现似乎也是必然的。否则,我们极可能因病吃药把甲骨文都吃光了。我们文明社会将被后移一千年甚至二千年,那就枉冤我们伟大的祖先了。
  关于甲骨文的发现,学术界还有一种说法,最早发现在甲骨上有神秘刻痕的是一位河南的古董商人叫范潍卿,是他把这些奇怪的甲骨送到王懿荣府上的。由王懿荣研究出这是一种早于金文的已经失传的尚未被世人所认识的古老文字。因为在中药铺里卖的“龙骨”是要磨成粉末的,王懿荣不可能从药铺的一味中药中发现整块的“龙骨”。但对王懿荣是“甲骨文之父”的认识是一致的,他对中国文明社会发现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其实纵观中外古今,古文字的发现很多都是带有偶然性的。
  比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早整整100年,1799年古埃及文字的发现,也是一个极偶然的机会:1799年拿破仑的部队在埃及吃紧,部队为防止英国军队的进攻,修筑战壕时,挖出一个黑褐色的半截玄武岩石碑。士兵一看这段石碑挺特殊,它两面有字,而且是两种不同的文字,没人能认识。擦拭这半截石碑的军官是位读过大学的知识分子,他知道这半截石碑绝不平常,它可能会向世界揭示一个伟大的秘密,就向上报告。“罗塞塔碑”就这样被发现了。因为它是在埃及罗塞塔发现的,故有此名。原来这通断碑两面有三种古文字。一种古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以圣书体书写的,就像中国的篆书。下面是古埃及的草书体,就像中国的行草。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是古埃及作为文明古国的历史见证,为世人公认,也为世人苦恼,因为它不为人知,没人能破译。罗塞塔碑就像一本“密电码”,使人类破译了古埃及的古文字,因为在碑的另一面是古希腊文,这些对照的古希腊文字,人类是早已知晓的,这样就破译了古埃及文字,比中国人破译甲骨文整整早了100年。后来法国军队战败,这块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断碑被情报灵通的英国军队掳走,现存放在伦敦大英帝国博物馆内,如有机会,可以一看。
  1000年前在中国的西北有一个一度很强大的少数民族叫党项族,建立了夏王朝史称西夏。西夏国有一种很神秘的文字,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一样,很神秘地消失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死在西夏兴庆府的城墙外。西夏和北宋是同一年灭亡的,公元1127年对北宋和西夏都是灾难之年,“靖康耻,犹未雪”,就是指这一年。不同的是西夏亡于元,北宋亡于金。以后也发现了很多西夏文字的残片,但无人能解,无人能识。西夏文字因此一度被称为死亡文字。对西夏文字的认识也要感谢一通碑,这不是一通断残碑,而是一通完整的石碑,叫“感通塔碑”。
  1804年回家闲住的一位清末史学家张澍,也是位考古学者,他的家乡甘肃武威县有一座寺院叫清应寺,他常去,发现有一亭子,亭子的四周皆被砖砌死。他很好奇,问寺中主持皆言数百年如此没人敢动,他让人打开,寺中人不肯,经反复做工作,主持终于同意。打开以后未见妖魔鬼怪,亦未见奇观异样,只是在亭子的中央立一通碑。这通碑叫感通塔碑,是一块详细记载这个寺院在西夏王朝期间重修的铭记碑。关键是碑的正面刻着一种奇怪的文字,没人能认识,这就是西夏文字,但碑的后面刻着相对应的汉文,于是这块碑成了认识和破译西夏文字的“密电码”。张澍知道它的价值,立即整理,研究出版。想是西夏灭国后,寺中的主持冒违王命之险,把这通石碑保存下来的。
  据我所知,中国的古代文字或称历史文字现在唯一还被称为“死文字”的只有契丹文。契丹人建辽以后发明了自己的文字契丹文,我们一直在研究,现在还无人能破译。辽之上都就在北京,西京在大同,但至今还没有出现“偶然”的机会。
  
  丙
  
  王懿荣一共收集了1500块甲骨文,商人们也知道甲骨文值钱了,有价值的甲骨文一块已卖到一两甚至二两银子。1900年王老先生先吞金后投井而亡后,他的儿子们不得不出售家中的甲骨文。王懿荣收藏的甲骨文面临着灾难。此时有一大学者、考古专家、金石专家,叫罗振玉,他把王懿荣收购的甲骨文全部买下,并继续大量收集。甲骨文热起来以后,不仅中国的方家收藏,连日本甚至欧洲的古董商文字专家也都忙着收集。当时中药铺的老板和进货商都称“龙骨”来自河南的汤阴,很多学者都纷纷赶往汤阴,包括罗振玉。研究甲骨文的大家纷至沓来,把甲骨文的研究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罗振玉的研究更深一步,他弄清楚了甲骨文的真正出处。经过研究,他认为甲骨文的出土地应在殷都,在殷商的国都,而不会在汤阴。甲骨文出土地点的确定是甲骨文研究的重大突破,就甲骨文研究来说这应该是里程碑式的。罗振玉先生的建树不可泯灭。现在我们已经无法知道罗先生是怎样确定甲骨文的出土地点在河南安阳西北五里路的小屯村。一说是罗先生手持研究的结果直接询问王懿荣曾经抓过中药的中药铺老板,我认为王懿荣抓中药的中药铺应该是鹤年堂而不是达仁堂。我在拙文《杀人杀在菜市口》中专门描述过鹤年堂,因为达仁堂不在菜市口,王懿荣因病抓药不可能舍近求远。一说是罗先生亲自查问古董商范潍卿。甲骨文的大量出土把甲骨文的研究推向了一个高峰,这才明确了甲骨文出土于殷墟。甲骨文又称殷文、商文,把中国文明史至少向前推了一千多年,这是多么大的功劳啊!以致于人们戏称:殷墟不虚!随着罗振玉先生率一行人去小屯村挖掘甲骨文,甲骨文的大规模发掘才开始。了解甲骨文,研究甲骨文都不能忘了罗振玉先生。老先生痴迷于对甲骨文的收集和研究,对甲骨文的研究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老先生曾说,他死后就埋在小屯村,伴随着他的甲骨文的考证和研究事业。可惜,老先生未能如愿,75岁客死旅顺。
  甲骨文的大量出土,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因为只有文字多了才能系统地研究,如果只有几个单字就不可能深入研究,比如陶文,可能更早,但发现得太少了。我曾经看过陶寺文化出土的扁壶陶片上有两个文字,这两个字都好认,一个是文化的文,一个是尧字,专家研究推测,尧指尧都平阳,今日之临汾也。新石器时期人类活动的主要地点就在临汾的襄汾一带,现在还有襄汾的丁村人遗址。但陶文发现得太少了,不能作为一种文字来研究,很可惜。
  还有一种说法说在王懿荣投井殉国以后,由刘鹗把王家留下的甲骨文全部收买下来。刘鄂的名气不在甲骨文的研究上,而在他有一部在晚清文学史上能有一席之地的小说《老残游记》,一般人不知道刘鹗先生还是考古专家、金石专家。刘鹗手中收集有一千多片甲骨文,他和他的朋友,也是他的亲家——大名鼎鼎的罗振玉共同研究,于1903年编辑出版了《铁云藏龟》,刘鹗的号为铁云。他把1045片甲骨文都拓印到书上,有的还做了研究、解白,刘鹗认出了近50个甲骨文文字,如“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等。对甲骨文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提到对甲骨文的发现、研究还应该提及一位外国人。这位外国人在中国有一位名气很大家喻户晓的老乡叫白求恩。此君亦为加拿大人,叫明义士,也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初来中国的目的是传教。此君为传教士,但爱好广泛,学识渊博。1914年他就摸到了安阳殷墟的小屯村,开始大量收购甲骨文,以致附近出土的整坑的甲骨文都被这位老外买走了。连小屯村的孩子都认识他,知道他收购骨头,见面都会问他,你要龙骨吗?上面有字的!明义士几乎成为专业的甲骨文收集家。当然他也有被骗的经历,安阳人也会作假,他收购的“甲骨文”时间一长就恶臭起来,显然是新骨头作假的甲骨文,因为甲骨文经过几千年岁月历史,像玉质石质一样怎么可能有味呢?但明义士也因此练就了一双“金睛火眼”,以后再要骗他也不容易。明义士于1917年出版了《殷墟卜辞》。这是世上第一部甲骨文摹本著录书。1928年他又完成了《殷墟卜辞后编》,共墨拓甲骨2819片。1933年他又完成了《甲骨研究》、1935年出版了《伯根氏旧藏之甲骨文字》。明义士被誉为“西方甲骨学研究第一人”。顺便说一下明义士先生的中文汉字写得非常漂亮,坦率地说可以称得上是硬笔书法家,我们很多中国人包括高级知识分子都写不过这位给自己起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中国名字的加拿大人。令人敬佩的是明义士的甲骨文情操。他晚年生活很拮据,甚至伸手向儿女借钱度日,但他从未出卖过一片甲骨文。他曾立文要把他收集存放在北京的甲骨文全部捐给齐鲁大学。后来明义士的同事不知何种原因把他存放在天津的5000片甲骨文运回到加拿大多伦多。明义士闻讯后又租用仓库把这些甲骨文先暂时放在车站的仓库中,准备寻机再运回中国。1957年,明义士因心脏病病逝于加拿大多伦多,三年后,他存放在多伦多的5000多片甲骨文由他的妻子、儿子全部捐赠给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但明义士捐给中国的甲骨文多达30922片。明义士不朽!他为甲骨文的发现和中国文明社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不朽!
  
  真正将甲骨文由文字学演进到史学的第一人,则推王国维。身为四大国学大师之一,他用“二重证据法”把出土的甲骨文和历史对照研究,在古文研究上开辟了新的领域。郭沫若曾赞颂说:“王国维遗留给我们的是他的知识的产品,那好像一座璀巍的楼阁,在几千年来的旧学的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研究甲骨文有“四堂”之说:“即: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罗振玉)开先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史,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已出土的甲骨文大致有15万片,其中罗振玉收集的有5000多片,日、美、德、俄等外国专家弄走了5000多片。另外有近10万片被收藏在24个省市自治区的博物馆。但其中真正的全片大片的甲骨文不多。当然也有不同的统计口径。据胡厚宜先生统计,大陆存甲骨文97600多片,台湾存30200片,香港存89片;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等12个国家存26700多片。
  对安阳小屯村的发掘成规模的大致一共十三次,专家、大家都亲临现场,除了罗振玉,像梁启超的公子梁恩永、王湘、胡厚宜、李济等都是考古的权威。当时比较年轻的夏鼐,后来解放后曾参加过十三陵中定陵的挖掘工作。
  对甲骨文的挖掘最有名的是1936年6月12日对殷墟的12坑的发掘。当时已准备收工,收获并不大。但下午四时突然出土大量的龟板,一下子就出土了3700多块,于是决定加大挖掘的力度,当时坑很小,只能放下去两个人,挖掘条件很艰苦。因脚下就有大量的甲骨,两个人活动的余地很小,不得不一个人挖,可贵的是挖掘出许多整版的甲骨文,可惜很多大版、整版的甲骨文一碰即碎。专家们看到一版一版地出土的甲骨文,满版有大字、小字、朱书、墨书、兴奋不已,像我们现在的书,一迭一叠一摞,必须很小心很小心,否则,一碰就碎。大家想办法连土装箱,吊运上来,然后上火车,坐轮船,运到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工作室内由专家下手,剔剥、清洗、绘图、拼合、编号,历时三月有余,一共出土17096片,其中整版的甲著有320版。真了不起!
  据统计,甲骨字数有约3500个字,其中可识的有1500个左右,未被识出的多为地名或祭祀的名称。但已发现的甲骨文文字的数量并不等于当时殷商社会文字的使用量,当时的使用量肯定更多。路还很长。文字专家认为,一种文字从发现到成熟至少要经过2000年的发展,而3500年前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按此前推,最早的汉字应出现在夏或更早的时代,甲骨文的研究为中国文明史逾5000年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甲骨文与古埃及纸草文字,巴比伦泥版文字,美洲印第安文字,号称世界四大古文字。对其他那三种古文字的研究都中断了,都不如甲骨文的研究这么系统,这么出成绩。
  
  丁
  
  甲骨文中最多的是占卜的卜辞 。
  举一条商武丁王时的卜辞,武丁王是商王朝最为强大的时期,当时青铜器也已发展到一个登峰造极的阶段。“武丁中兴”是夏商周时期的盛世,它应该可以和“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相媲美。只可惜它距离我们太遥远太遥远了,我们对这个中兴王朝的盛世之况了解得太少太少了。但我们从甲骨文的记载和青铜器的制造和铭文中已经能看出武丁中兴之世的繁荣强大。武丁王有两个宠爱的妻子,一个叫戊,一个叫妇好。这两个女人的名字特别是妇好的名字经常在甲骨文中出现。记录占卜辞是有严格格式的,像我们现在的公文行文,占卜辞是这样写的:先写“癸巳卜”,首先要写明占卜的日期,癸巳日。下面要记上占卜的史官,就是巫师的名字,叫吉。然后就是卜辞的内容了:“贞旬亡祸。”贞就是问问神,打一卦占一卜的意思。旬:一旬十天。亡祸:有什么灾祸没有?顺不顺?下面是王占曰,是商武丁王占卜的,占卜的结果是个下下卦,不好,因为卜辞中说“有祟”。王占曰:有祟,其来有难。说得很明白了,武丁王占的这一卦不吉利,因为卜卦上说不好有祟,有祟就是有灾有难,有难临头。下面又刻着:迄至五日丁西。意思是这个卦这个卜验灵不验灵呢?五日后见分晓。丁西日果然有难,难来自西方。实践证明武丁王占的这一卜还真准,真靠谱。原来西方的侯伯来告曰:西边土方正征讨我东边,已经攻陷我两城池矣。工方也入侵我西边的边境。土方、工方都是商朝时的邻国,经常发生战争。“土方征于我东鄙,侵二邑,工方亦侵我西鄙田。”这是甲骨文中比较完整的一个选版。
  甲骨文的行文格式严格,先有日期,后有记述之人,再为占卜者,占卜的内容,占卜的结果,何日何时验灵。格式一般左为卜卦,右为卜辞。这些甲骨文的卜辞都要像我们的档案一样保存下来,所以才有一版一版的甲骨文叠摞在一起,备案备查。商人非常崇神信神,祭神问神不断,大事小事都要问神是向神表示尊敬。
  在小屯村出土的一块甲骨是这样记录的:戊午卜(即戊午那天卜卦)“谷贞”(即名叫谷的人卜的卦,谷应为一名巫师),卜卦的内容是:“我狩猎禽?”(我们去狩猎,能擒获猎到什么?)下面就记录着狩猎的收获,就是卜卦的回应:虎一、鹿四十、狐一百六十四,鹿一百五十九……由此可见当时商朝时的狩猎规模、狩猎水平、狩猎工具等。狩猎在当时是王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当时的一种习俗。人类是由狩猎而来,这种活动一直延续下来。因此每遇狩猎必先由巫师打卦,占卜,用甲骨文记述就是入档。据另一版甲骨文记载,曾在一次狩猎中,猎得虎二只、鹿一百六十二只。据董作宾教授考证:这片甲骨文应是商朝武丁在位时的东西。上面举的另一个例子也是武丁王的占卜。商应在公元前十七世纪灭夏桀而由商汤建立,商朝建王朝多少年?一说629年,一说458年,一说471年,说法不一致,但商王朝的商王世系基本上是一致的,历17世31王,到其20王盘庚王时把王朝的都城由“有熊”现在的新郑迁往殷都,即现在的安阳,史称殷朝、殷商。武丁是在31王中的第23王。据甲骨文记载,武丁王是个很有能耐、很有作为、很有志向的王,传到武丁王时,殷商王朝已经尽显败灭之迹,内忧外患。
  武丁正要有所作为时,一天有一只“飞雉”,大飞鸟突然落在一只鼎的耳朵上鸣叫。三足两耳鼎,也是商人祭祀上天神鬼的祭器。商人崇神,信兆信鬼,故武丁王就犹豫了,他猜想是不是老天有别的意图?是不是神不答应?“武丁惧。”武丁王害怕了。这时他的大臣,叫祖己,是位贤臣,用苍天在上希望你内修政事、惠于臣民来解释雉鸣之事,又开导武丁。武丁打消了顾虑,于是“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欢、殷道复兴”。武丁是位了不起的君王。在甲骨文中,武丁的卜辞有很多幅。武丁王很宠爱他的一个叫妇好的妻子。当妇好怀孕要分娩时,武丁王当然要占卜打卦,要预测一下,问神问天,从卜辞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社会,远在3500年以前中国人的生育观和人生观。在一片甲骨文上记载着两个字:唯女。它的右半边是:“甲申卜,贞:妇好娩。嘉?”王占曰:其唯丁娩。其为庚娩,弘吉。三旬又一日甲寅娩,不嘉,唯女。意思是在妇好分娩前武丁王曾经占卜,问卦:说妇好就要分娩了,吉利吗?嘉有两层意思,之一是能顺顺利利生产吗?之二是能生个男孩吗?其唯庚娩,只有庚日分娩是大吉大利。到三十天即三旬日甲寅那天才分娩。不嘉,不吉利,因为妇好生了一个女孩。可以看出武丁王和妇好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看出中国自3500年前就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生男就是大吉大利,生女就是不吉不利。又如:甲辰卜,古,贞:疾舌,佳有它?意思是甲辰那天占卜,问天问神说,王的舌头有毛病,不舒服,有疾,是不是鬼神在祟呢?这反映了3500年前我们的祖先把得病归咎于鬼神,病起于鬼,愈于神。
  
  甲骨文中有很多全版的甲骨,这些龟甲是从何处而来?安阳附近有龟鳌,但没有那么大、没有那么多,那么这些龟版是何处来?据专家考证,商时刻文的龟甲,绝大部分是来自南方,长江中下流一带,是其藩属国家贡献给王室的。可见公元前17世纪时,长江中下流区域直径一米乃至更大的龟鳌是不罕见的,由此也可得出一个结论:甲骨文绝大部分是王室所为,即像青铜器皆为王室贵族所有的道理一样,属于“中央档案”。
  看甲骨文,就要看甲骨文字,看甲骨文的行文笔法。甲骨文的笔法很讲究,很像现代的金石艺术,尤其是一点一勾,横行竖直都很有规矩。甲骨文从不同的用刀角度,刻写出多彩多姿,风格多样的甲骨文字。我们今天可以清晰地看到,刀锋在甲骨上任意纵横,游刃有余,刀刀、笔笔都见功夫。整个字结构稳定俊美,笔画疏密得当,准确流畅,遒劲有力,生动形象,在中国文字史上独领风骚,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显示了古代书法艺术的古朴美和率真,让后人别开生面,耳目一新。中国书法艺术就是从甲骨文开始的,甲骨文大师郭沫若就曾由衷地感叹道:“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现存契文,实一代书法。而书之契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郭沫若堪称中国书法大家也,我看当代似无人能出其右。郭沫若把商代甲骨文的刻写列入了书法艺术,把甲骨文的刻写者比作殷商时代的钟繇、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甲骨文对中国书法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我们现在有的书法家就专门研究、模仿、发扬光大甲骨文。我在全国中青年书法家大赛的展出厅里,曾经不止一次地看见中青年书法家写的甲骨文,站在挂轴前面,我又一次感到了祖先的伟大。
  最后看一看甲骨文中最常见的“干支纪时”问题。如果我们不懂干支纪时,恐怕就看不懂甲骨文,因为甲骨文每条卜辞都在最前面标以时间,即干支纪时。我感到震惊和不可思议的是我们的祖先真是太聪明了、太智慧了、太无与伦比了。甲骨文上有一版明确的《干支表》干即指天干,即把天干的10个记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地支,支就指地支,12个记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排列组合排列下来,正好是60个一轮回,比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六十甲子,用来表示年、月、日,周而复始,循环使用,这真是一项伟大创造,是显示人类文明的伟大工程。十天干,十二地支,科学地排列组合,构成了数的世界。10和12是60的两个公约数,60是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就有了这样的十进位记数系统,加上60循环的干支表。《甲骨文合编》中就有编号为37986的甲骨文,上面刻有完整无缺的干支表,起于甲子,止于癸亥,正好是一轮甲子。甲骨文中的《干支表》是中国也是世界人类最早、最科学、最完整,最实用的日历,甲骨文中常用的“甲午卜”、“庚寅卜”就是用的干支纪时。直到今天,连桑田都变成沧海了,平原都变成山陵了,人类都已经上天入地了,计算机每秒都可以计算几千万亿次了,夏商朝时中国人发明并明确记载在甲骨文上的干支仍一点都没改变,依然延用着,应用着。我为我们的祖先而骄傲,为我们的文明而自豪。
  又想起孔夫子那句亘古不灭的哲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责任编辑 高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