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与路径
2011-01-01盛光华杜雪丹
求是学刊 2011年5期
摘要:如何保持社会经济增长、自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高能源效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己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文章在此背景下。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时期,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难点及发展路径。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消耗;循环经济
作者简介:盛光华(1962—),女,吉林长春人,经济学博士,吉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从事企业管理和宏观经济理论研究;杜雪丹(1985—),女,黑龙江黑河人,吉林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企业管理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8Bjjx04;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90617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0)05-0054-06 收稿日期:2010-05-08
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公认CO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源,需要全人类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尽最大可能降低生产和生活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提高碳生产效率,发展低碳经济,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然而,不同的国家因其经济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历史文化不同,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应该不同。因此,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正确制定适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找出难点和路径,来确保我国完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平稳转型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状况
(一)能源消耗状况
从我国能源生产、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来看,随着国家出台的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自2005年起,在GDP持续增长的前提下,我国能源消费增长率、单位GDP能耗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下降了2.8%、0.07(万吨/亿元)和0.31,说明经济建设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在逐年提高。2007年我国能源生产缺口是30138万吨标准煤,占能源需求总量的11.35%。而且随着GDP的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给能源安全和能源消费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2008年我国煤炭消耗19.57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耗总量的70%以上,由于煤炭燃烧的碳排放量远远高于石油和天然气,如何调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今后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各行业能源消费情况来看,2007年第二产业能源消耗为19.4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3.1%,其中制造业消耗15.6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8.8%。由此可见,我国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支撑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制造业及重化工业上,而其中又多为高能耗产业,如何处理好经济增长和降低能耗之间的关系,是摆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从全球能源消费状况来看。随着世界环境和能源机构要求减少能源消耗的呼声越来越高,各国都开始采取相关的措施降低能源消费量。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增长幅度已大幅降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单位GDP能耗也在逐年下降。与之相比,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峰期,能源消费必然随之增长,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2002.5百万吨油当量,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尽管我国能源消费增长率和单位GDP能耗都在下降,但能源消耗强度依然是美国的2.86倍,是日本的4.5倍,解决能源利用效率问题仍是我国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与此同时,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是以化石能源作为主要能量来源,占到能源消耗总量的85%以上,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共同挑战,这也为我国发展新能源提供了机遇,如果我国能够更早更快更好地进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会强化我国经济的竞争优势,而且还会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
(二)碳排放状况
根据EIA提供的国际碳排放量数据,2006年我国碳排放量为16.4亿吨。已成为世界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其次是美国、俄罗斯、印度、日本。由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提供的方法测算出来的我国碳排放量显示(周大地,2003),2006年为16.0吨,2007年为17.3亿吨。两组数据较为接近,表明我国成为碳排放大国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从我国的碳排放年增长率和碳排放强度的变化状况来看,从2005年起这两项指标已经开始位于倒u型发展态势的下降阶段。说明我国近年来节能减排的措施已经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从发展趋势上看,完全可以实现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提出的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然而,作为碳排放大国,溅排问题依然十分严峻。首先,由于我国的能源结构主要是以煤炭为主。而煤的排放系数又大于石油和天然气,从而导致我国碳排放总量和煤炭消耗量存在着高度正相关,可见我国的能源结构将会成为制约减少碳排放量的一个瓶颈。其次,从碳排放强度来看,我国的单位GDP碳排放仍是美国的5倍,日本的7.9倍,这说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减排手段和技术装备还很薄弱。减排能力还相对落后,也预示着我国今后节能减排的任务会十分艰巨。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自2003年英国政府颁布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以来,各国学者从多个角度对低碳经济问题进行了探索,Kawase(2006)、Johnston(2005)、Treffers(2005)认为,应该把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未来30—40年间CO减排技术的可能性上;Unruh(2003)、Jo-han(2002)、Abdeen(2007)认为,应放在碳分解技术上,KoJi(2007)认为,应放在区域低碳经济建设上。英国政府低碳经济建设的重点是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再生能源、建立碳排放市场和碳基金。德国政府的重点是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高能源使用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CO排放。如何把握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重点?本文认为,应立足于我国国情及我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现状,把“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作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其理由如下。
1、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宗旨具有一致性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宗旨都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模式转型,使社会经济步人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初始,就强调从源头控制,减少在资源开采、生产领域的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推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化和再循环化,在生产、流通、消费领域全面贯彻实行“3R”原则。把发展低碳经济、利用低碳资源的思想贯彻到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通过改善能源结构、提高碳能源效率,力求在能源使用上的减量化,从源头控制碳排放量;引导和鼓励消费低碳产品,加强产品的再使用化,废物的再资源化,提高产品的利用率,实现间接降低碳排放。使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达到互动发展,借助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基础来构筑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
2、循环经济正逐步展开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首先,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全民广泛参与”的循环经济运行体制与机制。其次,我国已经制定出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明确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发布了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实施了循环经济的推进计划。第三,我国已经积极有效地开展了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工作。第四,我国已经从价格、税收、投资、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制定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第五,我国第一部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文件《循环经济促进法》已颁布并于200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上述政策效应,使我国单位GDP能耗在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下降到1.23、1.16、1.06万吨/亿元。可见,用循环经济搭建起来的平台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既符合我国国情又有利于我国快速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换。
3、经济发展中的“高碳”特征非常突出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人均GDP为2000~4000美元的工业化中期的爬坡阶段,伴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住房、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将会进一步拉动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的重化工业发展,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我国重化工业持续快速增长状况至少还需要持续20—30年,国民经济发展不可能绕过“重化工业”这个“坎”。2008年我国化石能源消费总量为18.55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92.6%。其中,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70%以上,而火电、钢铁、水泥、化工等重化工业,又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这预示着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高碳”消耗和“发展”排放还要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如果不提高我国经济体的能源利用效率,实行节能减排,不仅会危及我国能源消费与能源安全,也会严重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实施节能减排是缓解我国经济“高碳”特征的最有效手段和方式,也是迈向低碳经济的最近途径。
4、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任重而道远
低碳经济的理想能源形态是核能、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然而目前的能源技术依然制约着低碳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一些地区风能发电价格高于煤电水电;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与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相比,商业化的目标还相距甚远;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生物质能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价格的上涨。据测算,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预示着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仍需要依赖高碳能源,高碳能源在短期内尚无法被低碳能源所替代,在替代能源的经济技术上还没有重大突破的前提下,经济合理有效地利用传统能源,加强传统能源的技术创新,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不仅为新能源的普及和利用提供时间保障,还可以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二)难点
1、传统能源消费需求总量增长难以抑制
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推动,依据十六大提出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2000年我国GDP是9.92万亿元,翻两番意味着2020年GDP将达到40万亿元,年均增长7%。200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3,86亿吨标准煤,假设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1,2020年能源消费需求总量将达到55亿吨标准煤。考虑到国家出台的各种节能减排政策措施的效应,假设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75,2020年能源消费需求总量将达到约40亿吨标准煤。在致力于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进行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不可能停止的前提下,人口增加、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将带来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的倍增。加之我国经济发展中呈现的粗放特征,单位GDP的能耗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的能耗水平,进一步加重了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而低碳经济要求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与碳排放错位增长,通过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碳脱钩。在实现低碳经济能源革命尚无法预期的状况下,由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带来的能源消费需求量的增加,在短时间内尚不会有大的改观。
2、能源资源禀赋形成的能源供求结构调整难度大
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是“富煤少气缺油”。2008年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占70.2%,石油占18.8%,天然气占3.6%,核能和水电占7.4%。2008年我国煤炭生产与消费占全球煤炭生产与消费的42.5%和42.6%,煤炭生产和消费均位居世界第一,比生产(占18.0%)和消费(占17.1%)排名第二的美国分别高出1.36倍和1.49倍。我国目前能源资源条件、开发状况和供需变化,决定了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到2020年我国能源供求结构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由于煤的碳排放系数相当于石油的1.3倍,相当于天然气的1.7倍,我国GDP翻两番的经济目标带来的能源消费需求的增长已经构成了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会进一步加剧碳排放量,根据EIA提供的数据信息,2010年我国CO排放量为7222百万吨,到2020年CO排放量将达到9417百万吨,CO排放量以每年2.7%增长速度居全球之首。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所决定的我国能源供求结构特征,使能源结构从高碳结构向低碳结构转换的任务十分艰巨,如果在能源技术上没有重大创新,短期内受能源供求结构的制约,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状况不会有大的改观。
3、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低下短期内尚不能克服
我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2007年第二产业创造的GDP占48.6%,对GDP的贡献率为54.1%(其中,工业占48.2%),对GDP增长的拉动为6.5%(其中,工业占5.8%)。与之相对应的能源消费也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2007年第二产业能源消费占73.1%,其中制造业能源消费又占第二产业的半数以上,而钢铁、建材、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高能耗行业又占制造业的半数以上。煤炭消费的主要行业是电力和制造业;原油消费居于首位的是交通运输行业;天然气主要用于化工产业。这种情况显示,我国拉动GDP增长的行业主要是能源消耗大的行业,在产业结构中。低能源效益产业所占的比重高,高能源效益产业所占的比重低,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不但没有高度化,反而低度化了。加之我国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大”而不“强”,比较优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廉价劳动力获得,行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组装的全球产业链的低端环节,产业发展模式粗放,“三高”问题依然突出。加之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高能耗产品生产的趋势,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低碳经济发展要求较少能源消费量来完成经济高速增长,而能否做到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产业结构轻型化的进程。
4、能源技术尚没有重大突破
引发温室气体排放的物质动因是大量的化石能源消费,只要存在化石能源消费,就必然发生碳排放,形成碳足迹。然而限制碳排放并不仅仅是为人类实现碳平衡设定一个碳排放限额。还需要技术支持。实现低碳经济至少需要两个方面的技术支持。一是低碳能源的生产技术。即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低碳能源来置换、替代传统的高碳化石能源,以达到限制碳排放的目的;二是发展碳吸收技术,即通过碳捕捉和碳封存增加碳蓄积、减少大气中CO的排放量,促进碳平衡。尽管我国在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上取得了很大成就,我国已经成为风电装机第二大国。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大国,但能源领域的基础研发能力由于长期投入不足,研究经费和人才匮乏,造成能源技术研发能力薄弱,能源技术的研发平台还没有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能源技术开发体系尚未形成。关键能源技术始终没有大的突破,能源核心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源核心技术,已成为制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三、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针对我国社会经济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发展现状,我国学者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并在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建设低碳城市等方面形成了一致的看法,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有效的策略性措施。由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不可能在短期内得以解除,因此在选择路径时,应该把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分为“长路径”和“短路径”。把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短期内尚无法彻底解决但长期又必须解决的放到长路径中,作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未来要走的方向和道路,并引领短路径,使长路径和短路径尽管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不同,但却始终保持着一致的方向。
在长路径中,应把发展低碳经济纳入到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国家战略体系之中,在战略层面上制定出产业和能源的发展规划,明确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的中长期计划,用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检验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短路径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急需解决的问题,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的变革,是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变革,但是,这场变革应该是现有经济体内的变革,它不能脱离现有的经济体而独立出现。因此,解决当前经济体中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即是短路径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经济体中的两大阵营——生产与消费出发,重点探讨低碳经济发展的短路径。
1、生产领域中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根据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进程,生产领域的节能减排是我国目前发展低碳经济的最有效方式,目前国家采取的节能减排政策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后还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通过节能减排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把节能减排纳入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战略框架下。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参与”的低碳经济发展机制。首先,政府运用各种行政杠杆和经济标杆来引导生产领域中的能源消费,促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和改进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其次,要建立和完善低碳经济市场体系,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低碳经济的运行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基础,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节和控制,用市场信号来引领生产者投资于低碳技术,生产低碳产品,引导消费者消费低碳产品。第三,让企业成为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政府宏观控制和市场机制引导下,形成企业内部节能减排的动力机制,使生产者自觉地将其经营活动纳入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轨道上来。例如,政府通过能源税或资源税对能源消耗大、资源浪费严重的企业进行调控,促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通过建立碳交易市场或碳排放市场,限制企业碳排放额度,由于购买碳排放额度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市场信号会激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碳排放。
2、在消费领域中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在行业能源消费结构中,生活消费能源不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0%,需要进行节能减排,而且终端产品需求量的变化会给生产领域需求量带来几何级数的变化,并会伴随消费偏好转移带动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因此,对人们的消费活动进行有意识地、合理地、科学地引导,促进人们转变消费观念,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偏好,使之消费行为由高能源、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清洁化方向转变,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首先,要向低碳化方向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观念是人们基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长期的消费行为中形成的思想意识,它直接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改变在工业化进程中所形成的“便捷消费”、“面子消费”、“奢侈消费”、“过度消费”、“攀比消费”、“一次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等不良消费观念。引导消费观念向低碳、绿色、生态、健康的方向转变。其次,要向低碳化方向调整消费结构。在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中,汽车、住房、家用电器不仅在消费支出结构中比重大,增长快,而且也是能源资源消耗大的产品,而低碳化的消费结构要求居民在衣、食、住、行、娱乐、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消费中,要不断增加低碳消费品的消费,使低碳消费数量与低碳消费质量达到和谐统一。为此应该为居民消费的各个领域制定出低能耗、低污染、低浪费的消费细则,使居民在生活消费中明确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是低碳消费行为。为居民消费建立起健康标准、消耗标准、环境标准、社会标准,以此来约束和限制居民消费中的高碳消费行为,发挥低碳消费对低碳生产的引导作用。
3,构建低碳经济生活“示范区”
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全社会的低碳生活方式,构建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生活“示范区”,不仅是建设低碳经济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可以对低碳经济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在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能源低碳或无碳的目标,通过典型示范,示范带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不断向全国推广低碳经济。首先,政府要制定出“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区的建设规划”,明确“示范区”建设的战略目标、建设原则、建设任务、建设内容、保障措施,使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有组织、有落实、有步骤、有管理。其次,要按照低碳经济建设要求,在“示范区”内,兴建低碳或零碳的区域基础设施,鼓励使用新型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提高水电风能等新型能源的普及率,提高区域绿化率,增加碳汇。第三,调整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布局。建立合理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催生区域创新,鼓励应用新工艺、新技术,降低能源物质消耗。最后,倡导示范区内节能消费理念,提供低碳的交通方式。自觉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出行,短途交通采取步行或自行车。住房设计和建设要引入低碳理念,如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设备等,选择简约装修,使用低碳装潢材料,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氛围,使用节能电器,力求在示范区内的各个环节都能做到“节能减排”。
4、支撑低碳经济发展的能源技术创新的路径
低碳经济能否发展,依赖于能源技术能否带来新的突破和革命。能源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的直接手段。因此,为了能够取得低碳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我国必须高度重视能源技术领域的研发问题,加大对能源研发领域的改革,为能源技术发展提供体制和制度保障。首先,要形成能源技术融资机制。目前我国能源领域研发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能源技术创新的重要瓶颈,构建一个多元化并存的融资体系是解决这一瓶颈最有效的措施,如建立能源基金,开通环境金融、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其次,要建设能源人才培育机制。如通过自主培养和引进吸收来增加我国能源技术人才储备,提高我国创新性人才的人力资本价值,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激励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等。第三,加强能源研发平台建设。在平台建设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美国能源部投资7.77亿美元,支持46个能源前沿研究中心的建设和清洁能源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低碳经济相呼应,2010年1月6日,我国能源局宣布首批16个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正式成立,同时,国家能源局还专门设立了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管理司。负责能源行业能源节约和科技管理工作。这是我国能源研发平台建设的一个“利好”信号,可以更为有效地吸引能源研发资金和人才。最后,要建设“官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即搭建起由政府出台相关的援助政策,以实现产业化为目的,以高校实验室和研究所为依托,以能源创新成果尽快产业化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为载体,以能源风险投资为支撑,产学研相结合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推动能源技术成果的快速产业化。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周大地,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R],北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2D03
[2]庄贵阳,中周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3]郭印,王敏沽,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9,(10)
[4]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5]孟赤兵,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路径[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10)
[6]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7]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发展研究,2009,(5)
[81邹东涛,发展与改革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9]陈晓春,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条件下的消费引导[J],消费经济,2009,(4)
[责任编辑 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