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统体育场地资源共享问题的调查研究
2011-01-01葛宝祥张兰刘志群
职业时空 2011年6期
摘要:高教园区是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它的建立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产生的。通过对宁波高教园区现有体育场馆资源的调查与分析,揭示了园区内体育场馆资源的开放现状和开放形式及管理模式,并且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假设:即实现园区内体育场馆资源共享,并且对其可行性、合理性、操作性进行了论证,希望能为高教园区的长远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高教园区;体育场馆;体育设施;资源共享
一、引言
高校内的体育场馆,是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物质资源,它属于学校的公共资源。在高等院校集中办学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其体育场馆资源的共享,不但关系到受教育者——学生的切身利益——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还会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办学的效益、办学水平产生影响。采取何种运行机制来保证学生充分的享用体育场馆这一公共资源,学校采用何种管理体制来保证这一机制的顺利运行。已经引起了体育界业内人士、高等院校、以及教育、体育等行政管理部门重视。本文以对高教园区现有体育场馆资源调查为基础,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假设:即实现园区内体育场馆资源共享,并且对其可行性、合理性、操作性进行了论证,希望能为高教园区的长远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理论支持。
1.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宁波高教园区4所高校(宁波万里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学生、各高校体育部门的领导人、体育场馆的负责人、体育教学部的老师等。并选取了篮球、排球、兵乓球、网球场地数量为研究对象,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绘图如下。
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采取: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
四所院校分别抽取30名学生,男女生各15名,总共120名学生进行《宁波市高教园区体育场馆资源现状》的问卷调查,问卷发放120份,回收115份,回收率97.2%;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100%。并对4所高等院校部门体育部领导和体育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学校体育场馆的现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高教园区各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现存的问题分析
(1)高教园区各高校体育场馆规划布局缺乏整体性。调查显示,园区各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均由学校单方面投资完成,场馆规划主要由校方规定。因此,就造成了场馆建设的各自为政。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园区内的体育场馆资源功能单一、规模偏小、整体布局凌乱,并且低档次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这样,不但造成了场地资源的浪费,而且各校之间场馆资源的不平衡也无法满足园区内不同学校学生群体参与运动的需求。比如:以篮球场地为例,如图1所示,浙江万里学院建有56块室外篮球场,这一数字能较为充分地满足该校参与篮球运动的需要;而园区内其它院校则明显与浙江万里学院有差距: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6片;诺丁汉大学共9片,其中一片为室内场地;浙大宁波理工学院17片,其中一片为室内场地。
(2)高教园区各学校体育场馆的使用缺乏创新。经过调查发现:目前进驻园区内的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只是面向本校的教师与学生开放,与园区内其它院校的共享似乎被“明令禁止”。
(3)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匮乏且设施不完善。随着高教园区逐年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增多,园区内已逐渐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体育活动场所,已基本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但满足的群体也只是局限于本校教师与学生群体。实际调查当中发现:体育场馆资源的有效供应不足与场馆资源浪费并存的矛盾现象,学生参与运动的需求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比如:随着我国网球运动在国际比赛中的优异表现,网球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但是网球场资源极为有限。如图3、4所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都拥有8片正规的网球场,宁波城市学院2片正规网球场,这与学生日益增高的参加网球运动的兴趣是不匹配的。这也说明了,高教园区的建设者在建设和规划园区之初,对学生运动兴趣需求的发展缺乏统筹和系统的考虑。
(4)场馆资源共享涉及到了学生要跨校、安全等问题。调查过程中各个高校对实现资源共享提出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解决共享涉及到的学生要跨校、安全,以及学生跨校引起的校园秩序等问题。表面原因:由于空间上的距离,会对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产生消极的影响,还极易引起学生大规模的涌向体育场馆资源优秀和齐备的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但是,究其深层次原因则是因为:各高校没有按照整个园区提出的发展理念,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同时也暴露了高教园区的主管部门缺乏对园区内学校运行的监督与管理缺乏合理有效的措施。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高教园区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以此促进园区积极健康的发展。
三、实现高教园区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的构想
1.建立高教园区体育场馆资源的管理和组织机构
首先在校际之间设立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的协调机制,制定有关场馆资源共享的政策、规划和协调资源共享中的重大问题;协调体育教学资源共享的具体操作问题,保障体育教学资源共享有序合理地进行;解决场馆资源共享过程中的评估问题等。为此目的,可以设立园区内高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形成一个有领导组织、有目标、有规划、有制度、有步骤、有渠道、有载体、有监督、有检查的工作机制,在完成教学业余训练和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可以开展园区俱乐部活动,同时要以体育项目为龙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的,文明的教育、文化、科技、艺术等活动,建立一个由园区内各个高校体育部(系)主任组成的管理和协调机构,对园区内的体育场馆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和规划,加强宏观管理的职能。并在其下设相应的分管机构,如图5所示:
(1)体育资源共享与协调部,主要负责体育场馆的协调使用,目的是为园区内的教学,训练,及其它活动提供良好的服务;(2)竞赛训练部,主要负责园区内各个高校的业余训练工作,目的是提高园区内体育运动的水平;(3)教学部,负责整个园区的日常体育教学工作;(4)政策法规部监察与督促部,对日常的体育教学训练活动和场馆使用情况进行切实的监督与协调,并且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促进体育运动在高教园区内部的开展和长远发展;(5)学生群体部,维护学生群体在园区当中参与运动的权利,负责学生群体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2.制定实现高教园区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的管理制度
(1)学分互认制度。学分制,作为一种以学分的获得作为衡量学生量的学习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可通过选择的方式修读课程。因此,学分互认制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到园区内其它高校选读一些本校没有或其它高校质量较高的课程,通过课程的互选达到课程的共享。可见学分互认制是一个有利于教学资源共享的学习制度。
(2)制定园区内的跨校选课制度。首先,要建立共享课程的认定与管理制度。在共享课程的认定上,如甲校学生选乙校的课程,甲方可以规定选读外校课程的条件:必修课——根据“就高原则”选外校的必修课(高质量,组织评估;高层次学校);选修课——随意或规定可以最多选择外校一定学分数。乙方可以就供外校学生选读的课程名称、选读条件及人数限定加以规定。在选课上可实施本校学生优先原则,将可供选的课程上网,学生上机选课。
(3)建立资源共享的运作机制。建立有利于教学资源共享的学习制度——学分制资源组合的共享。教学资源共享的方式可以是教学资源的引入(如聘外校教师到本校上课,租用教学用地等),也可以是教学资源的共同建设、共用(如共同建设共同使用实验基地等),还可以是学生跨入它校使用资源,如到外校上课。
另一方面可以是教学资源的集合体——课程的共享。课程共享是教学资源共享的集中体现,而一定结构的课程体系构成一定的专业体系。因此单一的、独立课程的共享在一定程度上自然要向专业的广度和深度延伸,再加上高教园区内高校层次多、类别多,个性迥同,各具优势。实现课程共享由横向向纵向的延伸,构建一个教学资源共享的立体结构。
3.资源共享机制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育人优先的原则。建立与规划高教园区的目的是利用大学云集的优势,通过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有效运行,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在共享机制的设计中应树立“育人优先”的原则。
(2)效益原则。高教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是需要政府、学校、市场的结合。要使这三者的结合成为可能,必须通过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设计,使得政府愿意通过政策、土地和财政上的支持,为地方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学校到高教园区办学比到其它地方办学更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使得国内外的企业部门到高教园区进行投资能获得更大的效益。因此,在共享机制设计中应树立“效益原则”,并且这种“效益原则”是高教园区建设取得成功和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四、结论与建议
(1)从整体来看,园区的体育场馆设施一应俱全,但是仍没有摆脱场馆功能相对单一、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缺乏合理有效的布局等困境。同时校际之间体育场馆资源的差距明显。
(2)高教园区内现有体育场馆资源的使用缺乏创新,规划布局缺乏整体性。从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的角度,实施现有资源的共享已是大势所趋,不但可以提高现有体育场馆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加速实现园区内现有资源的整合,同时也符合政府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
(3)实施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享指导理念缺乏,缺乏合理有效的整体规划,制度创新缺乏,以及对实施共享产生的顾虑等。
(4)提出了实施资源共享的构想:实施共享首先应该树立高教园区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的意识,建立高教园区体育场馆资源的管理和组织机构,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宏观指导的同时,高教园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快制度创新的步伐,打破原有思想观念的束缚,为实施资源共享铺平发展的道路。
实现高教园区体育场馆共享的因素很多,本研究只是从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角度,对共享问题进行了探讨。而真正实施体育场馆的共享还有很多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比如高教园区现有资源与周围社区的共享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顾冬梅.高校体育场馆专业化管理模式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4).
[2] 黄继珍.我国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利用之管见[J].体育科技,1999,(1).
[3] 姜玉玲,等.体育场地设施对大众体育发展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报,1996,(8).
[4] 雷厉.国内外体育馆政策及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9).
[5] 荆永根,等.实现高校体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4):117-120.
[6] 彭建军.改革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机制之我见[C].湖南体育论文集,2005.
[7] 李迎春.关于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4).
[8] 贾让成,等.高教园区教学资源共享机制设计与分析[J].教育科学,2002,(2):18.
[9] 蒋立新.体育院校物资管理工作管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3):149-15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