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0-12-31邹北骥李建锋
计算机教育 2010年24期
摘要:以湖南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现状为背景,通过调查计算机基础课教师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以及教学效果和个人发展前景等问题,指出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由计算机专业教师担当的种种弊端,提出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应与各学科专业紧密结合的思想,提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应由各专业教师来担任的解决方案,旨在为全面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师;现状;对策
1背景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及相关课程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计算机基础入门和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及其应用的重要途径。随着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各个大学加大了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改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内容的理论和实践探讨是当前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热门课题,产生的研究成果对推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提高大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起到了很大作用。然而,在诸多计算机基础教学教改课题的研究中,很少有专门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这一群体本身的研究内容,也很少有针对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与大学生自身专业的相关性问题以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师本身知识结构、专业背景和在高校的工作状况的研究。实际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前提。作为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他们的专业背景、基础知识和教学能力以及他们在高校的地位和生存环境对于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析我国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师的现状,包括他们的学科专业背景以及所处的环境和他们面临的问题,有必要从深层次来探讨如何改变计算机基础课教师的构成方式和在高校的工作环境问题,探讨通过什么方式使得大学计算机基础课能更好地与大学生自身专业相结合的问题,探讨如何激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师的教学热情并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湖南某高校从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教师的整体状况,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应由各学科专业的老师来担任的解决方案。我们认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分散到各个学科专业去,由各专业学科的教师自己承担本学科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不仅可行而且对于真正地培养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随着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二三十年的发展,各学科专业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已经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他们上大学开始,就已学习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在硕士、博士学习阶段,他们又大量地使用计算机,因此都比较好地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其次,在他们的硕士和博士研究阶段,又将计算机的应用与自身专业相结合,对计算机在自己专业中的应用有比计算机专业教师更深刻的理解。因此,我们认为:是该让各学科专业教师担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时候了。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师现状调查与分析
目前,在高校从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教师专业结构和背景知识怎样,生存环境如何以及他们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是本文所调查的内容。从初步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从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教师99%以上毕业于计算机专业,他们很好地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应用的基本技能,但其他学科类专业的背景知识比较差,几乎没有几个从事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教师能较好地了解其他专业,如化学、生物、机械、材料等专业对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的需求。这些教师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大,待遇低,晋升职称困难,在高校的地位也低。但绝大部分教师仍然在教学工作上投入了很高的热情,他们工作认真负责,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作业批改、答疑、实验指导以及统一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中都比其他专业课老师付出了更多的劳动。由于上述客观因素的存在,这些教师的思想和情绪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波动,因此我们感到,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目前在高校(高职)中从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教师主要以两种形式出现:一是设有专门的机构(如计算机基础教研室、计算中心等),由专职从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组成(简称专职教师);二是没有专门的机构,从计算机专业课教师中抽出一部分教师担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工作,通常这些教师不完全固定,根据需要临时安排一些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的课程(不妨称为兼职教师)。目前以第一种形式居多。显然在这种形式下,全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教改活动以及教师的管理有统一的安排,有专人负责实施,他们能较好地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学的各个环节;而第二种形式相对而言管理起来较为困难,来自专业课教学的教师由于他们以计算机类的专业课教学为主,同时还兼有较繁重的科研任务,因此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方面下的功夫就不够。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一种组织形式是有利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顺利开展的,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教学工作繁重、内容单一,看不到发展前景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师从事的教学工作量普遍较大,并且课程内容比较单一,缺少新意。特别是长期在第一线从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教师,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打磨,他们除了感觉到辛劳,思想还逐渐变得麻木,看不到自己的发展前景。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师在教授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上投入较多时间,而这些投入对他们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并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因此,他们在专业上研究成果少,专业领域内不论是评审职称、申报项目等都缺乏与同行之间的竞争优势。
另外,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他们属专业的“边缘人物”,一般很难得到外出学习、进修的机会。从政策层面的角度来讲,一般大学都不会因为他们的这些特殊情况而给予相应的照顾。因此这些因素使得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师感觉事业上很难有发展。
其次,分配不均匀导致了不平衡的心理状态。目前高校教师的收入与分配方案通常以工作量乘以系数的方式来计算:科研分值(系数)大于教学分值(系数),教学中又存在专业课教学分值(系数)高于基础课的情况。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由于属于公共课并且课时多、工作量大,承担该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要付出几倍于其他专业课教师工作量的劳动才能在收入分配上与其他专业教师持平甚至还要低。这种情况从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特点很难让老师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
从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专职教师在教学上有其独到之处,他们谙熟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他们熟知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从而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但是这些教学内容多年来基本保持不变。纵观几十年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改革,从Dos到Windows操作系统,从WPS到Office系列文字处理软件,课程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因此要他们主动追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内的新技术、新动向在现实中是很困难的。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内容的单一性和基本不变性,这些老师大部分没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就很难去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由此导致他们争取项目困难、发表学术论文困难,从而指导研究生困难,成果少而晋升职称困难。
2.3专职教师难以将计算机应用与其他专业密切结合
目前高校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需求已经从“平面的”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操作,延展到“纵深的”各种专业应用软件的使用上。基于这些应用软件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还需要了解其他学科专业的知识,尤其要能够深刻理解其他学科专业对计算机技术和应用的需求,比如:广告设计专业学生,需要掌握3DMAX、Photoshop、Authorware等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如果计算机基础课教师没有较好的美术基础,不懂得广告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特点,要讲好这些软件的使用是很困难的。又如:机械、土木以及电工电子等专业,他们需要经常用到AutoCAD、Pro/E、Solidworks等工程设计软件。再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用到Spass软件,以进行数据分析与统计,通信专业要应用Matlab软件的信号模拟与仿真等等。如果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专职教师不具备上述各专业的背景知识,不能掌握他们的特点,要深入、透彻地讲好计算机基础课及其这些软件的使用是很困难的。然而,如果让计算机专业类教师为了讲好这些课程而花更多的精力去学习其他专业的背景知识,无论从精力和时间上讲都是不可取的,毕竟“术业有专攻”,他们很难把握所有其他学科专业的特点,也就不可能完全胜任其他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3我们的对策与解决方案
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师面临的问题是制约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只有解
决这个问题才能够从根本上破除束缚,提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改革的效果。从目前国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情况来看[1],课程完全根据各自专业的特点和需要灵活设置,课程内容与所在专业紧密挂钩,课程教学一般都由各自学院的专业教师完成。此外,我国已经实施了近四十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现在的高校教师一般都经历过这项“广普工程”,并且他们还进一步拓展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能力,熟悉各专业软件的使用,并能结合软件进行创造性的工作。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提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应由各学科专业教师来担任的解决方案,并且这样可以解决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群体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如果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分散到各个学科专业中去,由各个学院根据自己专业特点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内容,能做到有的放矢,可以更好地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其应用技能与各学科专业结合起来。
2) 改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授课主体,教学任务由各个学院的专业教师自行承担,使当前从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专职教师全部回归本专业而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以及科研工作,彻底解决了大学计算机基础专职教师的个人发展问题。他们回归自己的专业,可以像其他专业教师一样,从事教学、科研以及指导研究生等工作,取得科研成果,解决了他们很难评职称、报项目等根本问题,提高了他们自身的竞争力。
3) 解决了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师能力所不及的问题。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让现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师成为既懂计算机技术又精通各个专业的“全能型”人才毕竟不可能。这种方式就可以避免他们的短处对教学造成的不好影响。
4) 强化了各学院学科办学的主体思想。课程由各个学院自行设定,使得课程设置更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内容更贴近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5) 发挥了各个学院学科专业教师的特长,使得他们与学生之间教学相长。一方面他们更了解学生的需求,课程讲述针对性更强,实用性更高。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学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软件的认识和理解,更利于他们在专业领域使用这些工具,出更多的成果。
总之,上述解决方案不但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师面临的困境,发挥了各个学院专业教师的特长,而且这种以各学科专业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安排,使得课程设置、内容以及教学模式上的转
变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结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他们主宰着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当我们在探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时,尤其要重视教师本身的因素对该门课程改革起到的决定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所做的一切才有实施的可能,才具备真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钟京馗. 国外著名大学计算机教学考察随笔[EB/OL]. [2009-09-05]. http://www.embcom.net/thread-1878-1-1.html.
Analysis of the Teacher’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 of
College Computer Basic Courses
ZOU B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