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合作的模块化\\项目式实训教学模式研究

2010-12-31杜文军赵庆展路国栋郑鸿英

计算机教育 2010年24期


  摘要:依托校企合作、以项目为驱动的实训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高校、企业与社会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形成了基于校企合作的“模块化、项目式”实训教学模式,实施效果明显。本文重点对此教学模式进行介绍。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训教学;项目驱动
  
  目前,我国的IT人才队伍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现象,既缺乏高级IT人才,更缺乏熟练掌握电子信息技术的工程型、应用型人才。同时,许多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比较陈旧,人才培养结构体系活力不足,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体系薄弱,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求跟不上社会发展对IT人才的需求[1]。尤其是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兵团,技能性、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极度匮乏。
  因此,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调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转变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用型、工程型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性,适应社会要求的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新疆、兵团等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
  1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围绕“实践教学如何满足社会的需求”,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改革与探索。近年来,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了特色突出、整体优化的“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以加强创
  
  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手段,积极加强校企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基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探索基于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教学模式。通过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方法,加强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素质的提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1探索基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按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素质教育要求,加强高等教育的实践环节,优化实践教学管理,构建符合学校实情的、有利于信息类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条件。
  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坚持和发扬多年来形成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实施创新教育为主线,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手段,通过建立创新实践(实训)基地、构建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习实训教学模式等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院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国内外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方案的比较研究,深入剖析专业课程体系,结合我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本着整合、优化、创新的精神,在拓宽专业、加强基础、提高素质、强化技能的原则指导下,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的系统研究与综合实践,建立多样化、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优化和能力结构优化创造先决条件。通过实验课程体系的优化,结合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学科竞赛和毕业设计等训练环节,采取“课堂内外结合、多种形式互补”的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保证 4 年实践教学不断线,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使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地融为一体。
  与此同时,学院适时跟踪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社会需求、就业去向,分析人才培养链、人才供应链,通
  
  过实践、总结和改进,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从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就业“三级跳”的实践教学体系。
  1.2探索基于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教学模式
  1.2.1教学模式
  实训教学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完整的实践训练环节,是高等院校实习教学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训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如图1所示。该环节采用“模块化、项目式”的教学模式,以具体项目为载体开展技能训练。
  1) 模块化实训教学以校企合作为前提,依托实习实训基地(知名企业)的资源(实验条件、师资)开展教学工作,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根据专业和学生意向设置实训模块,根据社会需求和就业去向设置实训项目,学生根据兴趣和发展方向自愿选择项目。
  
  2) 实训教学以项目为驱动。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兴趣为前提,以项目组(软件开发类为3~5人,电子综合设计类为5~10人团队)为基本单元,针对具体项目开展实战训练。其教学内容涉及基本理论、专业技能、IT领域前沿知识、社会需求、就业前景、综合素质、团队协作等方方面面;教学过程包括项目选择、技能培训、项目实施、技术交流、项目验收、汇报答辩等环节。实训项目团队角色构成分为项目经理、配置经理、系统分析师、架构设计师、设计员、数据库设计员、界面设计员、程序员、测试员等,通常情况下,团队各成员可以担任两个角色。
  3) 实训教学流程主要分为前、中、后 3 个阶段,即前期准备、中间管理和后期总结。具体包括确定实训方案、按照学生志愿分模块分组、技能训练、项目实施、项目结题考核、验收答辩等环节。实训教学从管理上也分为前、中、后 3 个阶段,主要环节有实训意向调查、上报实训计划、确定实训方案、组织实施、质量监控、考核答辩、验收评估。实训实施过程分为项目过程体验、技能拓展和强化 3 个阶段,实训过程循序渐进、逐渐引入、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使学生能更好地进入角色、接受知识、提高技能。
  4) 实训老师对实训过程详细讲解、实例分析,对相关技术和前沿知识进行短期指导性培训。学生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组队完成指定的实际项目。
  1.2.2质量体系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和总结,逐步建立了集实训教学保障、内容和质量监控于一体的“模块化、项目式”实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如图2所示。
  内容体系:以专业技能训练为核心,以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根据专业设置模块,根据兴趣和研究方向选择项目。以兴趣为前提、以项目为驱动。
  保障体系:包括实验条件、基本资料、制度保障、师资队伍等方面。为保证实训的规范性、实训的效果和质量,学院从实验条件、师资力量、制度规范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对于实训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对于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指导和规范。学院先后修订了《实训教学管理办法(试行)》、《计科、信管、电信专业学生实训教学要求(试行)》、《实训教学大纲(试行)》、《实训教学方案》等管理文件。
  监控体系:实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以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为基础,结合学校学院实践教学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实训教学各环节进行评价与监控,使实训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目的的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综合作用体系。在相应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学院还设计了《实训计划及运行表》、《实训通讯录》、《实训成绩记分册(考勤表)》、《实训教学及管理质量调查表》等8个与教学质量监控相配套的记录文档。采用分组管理、项目考核、结题答辩、实训验收、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通过周期性评估、阶段性考核、实地查验、日常监控、信息反馈等手段抓好信息汇总整理、评价结果分析诊断、评价结果信息反馈几个环节。
  
  1.2.3实训考核
  1) 对实训基地考核。实训结束后,学院安排实训教学验收汇报会,组织实训教学验收,对教学效果做出评估,并以此作为评价该实习实训基地(企业)能否继续承担实训教学任务的依据。
  学院根据实训方案、实施计划的内容和要求组织考核验收,包括实训任务承担单位汇报、实训学生汇报、作品演示和答辩。主要考核指标包括学生实训项目质量、学生实训实验报告或研究报告、学生考勤情况、教学质量调查统计数据、评估意见等。
  2) 对学生考核。实训考核实行项目结题验收和答辩汇报制,具体成绩包括出勤、项目组协作情况、项目完成情况、项目实施效果、基本技能、答辩情况、综合素质等方面。通过对项目的验收、反馈、答辩、汇报、激励和评价,形成以评促学的动力机制。
  通过项目小组的汇报和答辩,由企业工程师综合平时成绩、项目结题验收成绩和答辩成绩等综合评定最终实训成绩。学院根据汇报答辩情况评选优秀团队、优秀项目负责人(经理)和优秀指导教师。
  1.2.4实训的目的和意义
  实训教学以学生专业技能强化训练为核心,以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通过大中型项目开发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项目团队的运作模式来训练和提高学生在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实训教学是学生与社会“零”距离接触前的“热身”和“助推剂”,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加项目开发与工程实施,切身体验和感受IT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体验团队合作精神。实训教学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项目和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其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和提炼的过程。实训教学环节拉近了用人单位同高校、学生间的距离,打通了学生与社会接轨的渠道、拓宽了学生的就业空间,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机会[3]。
  同时,开展实训教学,是以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为根本,在改善专业实验及实训教学环境、提升专业实验及实训教育水平方面,积极探索、深入研究[1]。加强实训教学,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专业定位,建立适应社会需求及现代科技发展需要的专业实训教学体系[4]。通过实训教学,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搭建了平台。
  1.3探索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研究,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路子。重视通过项目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1],并加大投入,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探索实习实训教学模式,构建实习实训教学体系。提出了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和基于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教学模式。通过对国内外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方案的比较研究,结合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广泛需求,按照“大平台、小模块”的原则,调整并优化了 3 个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并遵循“一体两翼”的方式,构建了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模块化、项目式”实训教学的实施,为整个实践体系的建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提供了支持。特别是近 3 年来,以项目为驱动的实训教学的实施,推动了从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就业的“三级跳”培养格局的形成,使实践教学驶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模块化、项目式”的实训教学模式,使高校同实习实训基地、用人单位之间更加密切合作,实现了人才供应链的无缝集成,为校企联合培养、订单式培养奠定了基础,为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立积累了经验。同时,也为校企联合创新实验室的建立和学校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的建立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和管理经验。
  “模块化、项目式”实训教学模式,缩短了用人单位同高校、学生间的距离,缩短用人单位对引进人才的岗前培训期,降低了用人单位培训成本。同时,也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机会,搭建了平台[1]。参加过实训项目教学环节的学生,进入用人单位后,其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大大提高,获取新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用人单位引进人才的岗前培训期将大大缩短。许多企业表示愿意提供人力和部分设备等资源进入学校,指导学生完成实训环节,并从该过程中择优录取学生到其单位就业。
  “模块化、项目式”实训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带动和辐射作用。实训教学实施以来,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间以项目为纽带,组成了研发团队,开展工程实践训练。以项目为依托的实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带动了一部分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和项目实践锻炼,推动了我校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目前,学院的课程设计教学已经实现了核心课程、平台课程以项目形式开展,从选题、实施到结题验收、考核答辩都按照项目管理的形式进行。
  2教学效果
  新的教学模式效果显著,具体表现如下。
  1)2006年以来,学院先后与亚沃信息、达内科技、四川华迪和克拉玛依红有软件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项目为驱动开展实训教学已经成功进行了5年,共实施了357个项目,参与实训项目教学且已毕业的学生已有1 000余人,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目前,大多数毕业学生已经成为行业技术骨干或业务精英,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一致好评。在实训教学验收评估调查中,学生对实训教学的总体评价优秀率占40%,良好率占50%。
  2) 以项目为依托的模块化实训教学工作的实施,推进了“三级跳”培养模式的良性循环。以项目为依托的模块化实训教学工作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的提高,也保障了就业压力之下的毕业设计质量。工程化、项目化的模块训练,给了学生一个完整项目的锻炼过程,有效提高了实习教学的质量,为学生进入实习基地开展实习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素质基础,得到了实习单位的肯定;来自实习基地或生产实践的毕业设计题目也随之增多,在企业工程师(导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毕业设计质量不断提高;为用人单位提前选拔人才、培育人才提供了便利,进而形成了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的良性循环,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模块化、项目式”实训教学的实施,形成了以评促学的动力机制,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主动参与SRP项目、工程实践项目、课外科技活动和教师科研课题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参与人数逐年增多,较2005年增加了20%。近 3 年来,由学生完成并得到学院认定的“工程实践项目”20项,学院学生参与老师科研课题30余项,立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4项、学校SRP项目47项。在全国IT&AT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等竞赛中,荣获全国二等奖以上奖励27人次、自治区一等奖10人次,取得各级程序员资格的40余人,获得CCIE、CCNP、CCNA认证30余人。学院软件开发部、青年计算机爱好者协会等学生组织,面向校内外开展网站建设、系统研发、信息处理和网络维护等社会服务,赢得了到应用部门的美誉。
  4) 基于校企合作的“模块化、项目式”的实训教学模式,打通了学生与社会接轨的渠道,拓宽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空间,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机会。同时,也拉近了用人单位同高校、学生间的距离,使高校同实习实训基地、用人单位之间更加密切合作,使产学研合作得到深化,实现了人才供应链的无缝集成,为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校企联合创新实验室和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的建立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和管理经验。
  
  基于校企合作、依托项目驱动的实训教学模式,对学生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精神、综合素质的培养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校企合作的“模块化、项目式”的实训教学模式,成为工程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