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课程教学的反馈控制法应用
2010-12-31王晖张鑫李沛
计算机教育 2010年24期
摘要:针对双语教学与传统母语教学存在的差异性问题,在分析双语教学双重目标基础上,提出一个优化控制双语教学专业目标和语言目标的多级反馈控制方法,结合“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对多级反馈机制下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实时反馈与教学控制,并利用网络分析方法对学生达成双重学习目标的效果进行有效性评估,探索反馈控制方法应用于双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双语教学;双重目标;反馈控制方法
为了建设具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复合型军事人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近年来相继在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中实施部分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并于2008年制定发布了《本科双语教学实施管理办法(试行)》,使学校双语教学正朝着规范化方向稳步发展。随着学校双语教学的逐步展开,无论是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还是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都面临一些教与学的新问题,如绝大部分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如母语教学课程的效果好,双语课程的教学进度难以掌控,学生接受双语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双语教学有流于形式的趋势等。究其原因有很多,如双语师资能力不强、学生的英语听说基础不好,教材难度较大、学生因畏难而缺乏学习兴趣等。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涉及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双语教学资源(主要是教材)建设等战略性规划,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系统工程,在短时间内难以见到成效。作为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立足现有基础和条件,加强双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是至关重要的,也是直接提高双语教学水平的关键。本文结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本科生“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的双语教学,尝试性地运用反馈控制方法对双语教学的内容、过程以及质量进行优化控制,以期达到理想的双语课程教学目标。
1反馈控制方法及其在双语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曾说过:“一个有效的行为心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反馈控制作为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已经在现代教学中得到广泛而成功的应用,其核心是教师如何及时掌握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有效状态,优化控制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主动适应学生的接受机制,以达到大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1]。而双语课程的教学不同于母语课程教学的是其教学目标的双重性,即既要达到学科专业目标,又要达到语言目标[2-3],如图1所示。学科专业目标是指双语教学的首要目标是本学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认知与情感能力的传授。语言目标是指学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专业文献阅读、专业听受理解、专业口语交流和专业书面交流等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作为教学语言之一,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非根本性目标;但外语教学应用设计不合理将严重影响学科专业目标的达到。
双语教学目标的双重性导致反馈控制方法在课程教学应用中存在以下新问题:
1) 专业知识信息无法正常传授和交流。
在开始学习一门双语课程时,由于教师外语口语能力的差异、外语教材出现许多新的专业词汇和语法以及专业知识本身的难度,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诸多的困难,相比母语教学,学生接受和消化专业知识信息的能力较低,如果教师不能够及时感知学生接受信息的状态,只顾教学进度,双语比例控制不合理,容易导致学生的畏难情绪,甚至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
2) 专业知识的重点难点问题学生难以同步认识和掌握。
有些学科专业知识的重点难点问题即使用母语讲授,学生都难以掌握,如果教师一味用外语讲授,学生更容易陷入学习困境,难以达到学科专业目标,但全部用母语讲授,又失去了双语教学的语言目标。如何及时掌握学生把握核心关键问题的能力,合理安排双语比例进行重点难点问题的讲授对于双语教学双重目标的达到至关重要。
3) 学生难以形成学科专业的外语认知和情感能力。
双语教学的综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专业知识的国际交流,即具备外语思维和表达能力。仅通过一门双语课程的讲授,难以达到这个终极目标,但如何根据学生的外语基础,激发学生的专业外语思维和表达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学习,也是教师应用反馈控制方法进行双语教学需要把握的难点问题。
2反馈控制方法双语教学设计
2.1双语教材选定与教学目标分解
“因材施教”是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对于双语课程教学来说,选定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双语教材是成功施教的基础。“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我校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系统工程、指挥自动化工程和管理工程等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本科生,要求学生掌握数字通信基础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并具备通信网络应用程序设计和通信网络协议分析的初步能力。本课程为培养从事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相关专业工作的军队信息化人才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通过广泛的调研和对比分析,本课程选定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Albert Leon-Garcia教授编著的《通信网-基本概念与主体结构(第二版)》(《Communication Networks: Fundamental Concepts and Key Architecture》)作为双语教材,一方面,该教材讲授内容完全满足所授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引进教材英文版的同时,还出版了教材的中文翻译版,为双语教学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另一方面,教学团队负责人王晖教授2008年作为访问学者在多伦多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访问学习一年,全程旁听了Albert Leon-Garcia教授讲授的这门本科生课程,对课程教学的组织与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009年,教学团队重新制定了“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双语课程标准,并同时修订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对双语教学双重目标进行了进一步分解,根据所授内容的难易程度,初步划分了双语教学比例(如表1所示),为实施反馈控制教学法奠定了基础。
2.2多级反馈控制机制设计
结合双语教学双重目标,我们设计了一个多级反馈控制方法对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与效果进行全程控制,如图2所示。
2.2.1一级反馈:课堂直接反馈
教师将每次授课内容作为一个独立的讲授单元进行设计,包括课堂英文提问问题和课堂练习。基本概念和重点难点问题是知识传授的主体内容,也是学生平时学习难以掌握的关键内容。教师采用课堂随机提问方式,可以获取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基本情况;对于重点难点问题,精心设计课堂练习,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压力,可以很好地了解对重点难点问题的掌握情况,发现双语教学比例是否合适,评估双语教学的效果,并以此调整控制双语比例及适宜的内容。
2.2.2二级反馈:课后答疑反馈
教师专门安排集中答疑时间,一方面收集学生遇到的难点问题,另一方面听取学生有关双语教学的反馈意见。另外,教师要有意识地充分利用答疑时间与学生进行各种交流,调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学生双语学习的困难之处。通过这种反复的交流,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向老师提问题的现象愈来愈多,学生知识点掌握的真实情况也就逐渐反映出来。
2.2.3三级反馈:作业情况反馈
为了及时掌握学生接受知识,尤其是重点难点问题的真实状况,我们要求学生用英语完成作业,鼓励
学生相互讨论,共同完成作业,允许学生对不能解答的问题留白,目的在于避免相互抄袭,真实反映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辅导教员对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尤其是按照英文答题的参考标准进行作业批注,并专门安排时间进行详细地讲评,教会学生用英语答题的基本格式与语法。辅导教员根据学生每次作业完成情况,撰写作业情况反馈报告交给主讲教员。
2.2.4四级反馈:实验情况反馈
由于通信网络涉及基本概念较多,有些十分抽象,通过设置网络抓包实验和网络编程实验,让学生深刻体会网络体系结构的相关基本概念,掌握通信网络应用编程技能,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辅导教员根据学生每次上机实验的完成情况,撰写实验情况反馈报告交给主讲教员。主讲教员根据学生的实验状况,以决定是否调整增加实验课程学时。
2.2.5五级反馈:考试情况反馈
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设置阶段性小考,小考成绩记入平时成绩。阶段小考暴露出来的问题对教学效果是一个比较客观的反映。教师既掌握了学生双语学习的优劣情况,又了解到教学环节的适当程度和教学内容的适度程度,并可以主动调整教学方法和重点难点内容,对学习效果不好的学生做到提前掌握,心中有数。作为学生,既可以及时掌握自己的学习状况,对学得好的同学起到激发鼓励作用,对学得不好的同学可以起到提前预警和鞭策的作用。
3应用效果评价
笔者分别在 2009 年与 2010 年春季学期承担了“计算机通信网络”双语教学任务。根据双语教学的双重目标,我们应用反馈控制方法进行了双语课程教学应用实践。
通过两个学期应用以上多级反馈控制方法,我们记录和采集了两个专业方向的86名学生在各个环节上的学习情况反馈,并进一步将各个阶段学生的成绩对应到双语教学双重目标下进行成绩评定,考核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档次,如表2所示。我们利用网络分析方法ANP[4]对86名学生的平时成绩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得出的评估结果排名顺序与期终考试加实验成绩的评定方法得出的排名顺序进行对比,发现顺序能够较好地匹配,
表明利用多级反馈控制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
4结语
一门双语课程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总结,学生知识点学习与掌握状态的及时反馈是教师实施双语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也是调整双语教学比例的重要依据。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结合所授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探索基于多级反馈控制的双语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 孙德军. 简论教学中的反馈控制[J].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