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t

2010-12-31吕海东葛日波

计算机教育 2010年24期

  摘要:根据软件行业的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趋势,阐述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创新的一体化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架构和实施,以及这一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软件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
  关键词: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实践
  
  当今软件行业高速发展,软件企业急需大量的有项目开发实践能力的软件人才,以大连为例,目前正在建设的10个软件园,每个园区大约需要7~8万名程序开发人员,未来3~5年需要将近40~50万名软件人才。企业在录用员工时,除了进行常规的理论基础知识笔试以外,更加看重的是学生的实际项目开发能力,每次面试必问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开发过什么项目,项目的业务功能是什么,项目的规模都多大,几个人开发的,有团队合作么,项目中使用的什么技术,对最流行的技术掌握程度等这类问题。
  许多学生通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顺利地通过了笔试,但就因为在校学习期间没有开发过有一定规模的软件项目,项目开发实践能力不足而不能成功就职于自己心仪的企业,那遗憾的心情是每个高校所不愿意见到的。
  我院总结分析了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及时对软件工程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提升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的地位,增加了大量的专业实践教学,建立了完善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1],为锻炼学生的软件工程实践能力[2]提供了必要保证。
  1原有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不足
  通过对多所国家级软件示范学院的学习和取经,并逐年分析我院的软件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和就业质量,结合与学生的座谈和交流,分析并总结出学院目前在软件工程教学中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
  
  1.1专业实践教学不足
  过去软件工程专业还是按照旧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教学,轻视专业实践教学,导致专业实践课程课时安排过少。实践教师无法在短时间内引导同学们完成一个稍有规模的软件项目,很多实践计划安排的软件开发项目最终都无法全部完成,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无法达到专业实践预定的目标和应有的效果。
  1.2专业实践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前几年专业实践教学基本都是配合理论课程的验证性实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实践教学。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学习过的课程理论和技术编写一个小的应用程序,能够运行就算完成实践任务,编程量少,难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由于一直没有形成专门的与理论教学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难以得到经过系统的、严格的、专业的与企业实际配套的软件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软件开发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实质的提高和改进,将来在就业时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1.3专业实践课程监控体系欠缺
  原有的专业实践只是在开始阶段由导师下达开发任务,并简单的讲授基本的任务要求以及进度,接下来就由学生自己回去完成各自的项目开发,最后只提交项目和文档就可以了。整个实践过程缺少全程监控和指导,学生在开发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无从下手,又缺少指导教师的实时指导,经常导致项目开发搁浅,进度停止不前,严重挫伤他们项目开发的积极性。临近交付时间学生为了应付课程考核,只好下载现成的项目代码,交差了事。最后导致学生对软件项目开发产生了畏惧的心理,对今后的就业极为不利。
  1.4企业实际项目开发能力实践培养欠缺
  由于学生的软件实践能力欠缺,实习期间企业又不愿意招没有实践能力的学生做实习生。由于找不到实习单位,很多同学将宝贵的实习时间白白荒废了,实践能力没有提高,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术又忘记得差不多了,真正体验了那句“不进则退”。没有经过与企业实际适应的软件开发实践能力的锻炼,就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标准要求,这样学生毕业后很难进入软件公司就业。这种局面是学校,学生和家长都不愿意见到的尴尬局面,这是改革实践教学的体系的最直接动力和需求。
  2改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
  参照国家级软件示范学院成功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标准和目标,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和环境,全面制定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体系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2.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强的特点,将软件工程的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教学等同对待,并逐渐侧重于实践,设定培养“应用型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目标[3],倡导“学中做,做中学”的新的软件专业教学理念,开创理论联系实际,实际中掌握和应用理论的教学模式。
  2.2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整个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中,构建出独立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项目实践能力。建立课程同步验证实践,系统集成实践,团队开发实践,新技术运用实践,企业实际能力开发实践和创新能力实践的全方位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2.3软件工程专业教学的工程化改造和实施
  针对软件企业的用人需求全面改进软件专业教学,实施教学全过程的工程化改革和实施,建立全面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把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作为的教学的核心任务,全面改革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全面体现工程化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模式,构建合理先进的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3],使学生在软件实践能力得到一个大的提高和发展,适应现代软件产业的人才需求。
  2.4软件专业学生的项目开发实践能力的实质性提高
  经过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每个同学都应具备独立和团队开发中等规模的软件项目的能力,具备优良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企业流行的软件技术的运用和改进,达到软件公司的用人需求,在就业竞争上有足够的优势。
  3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内容和实施
  在学院领导的政策指导和计算机工程分院的大力支持下,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进行了全新的改革和实践,从体系建设,课程安排,学时设置和进度等各个方面同步推进。
  3.1课程同步专业实践体系
  首先保证每门软件专业相关课程都设置足够的专业实践课程,并加大专业实践的课程的课时数和学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如C语言、C++、C#、Java、算法和数据结构、数据库、汇编语言、嵌入式等课程的都配置了对应的专业实践课程,目的是掌握这些基础课程的实际运用能力,为下阶段的集成开发专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3.2项目技术集成专业实践体系
  在学习了软件工程、JavaEE、MS.NET和PHP企业级应用开发等课程后,开设技术综合性质的中等规模软件集成项目开发专业实践,目标是锻炼同学的各种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使软件专业学生能熟练掌握项目开发中使用到的知识和技术,并能整合运用。通过一定的编程工作量,提高学生编程的熟练程度,摆脱以往严重依赖参考书的开发状况,后期基本能脱离书本,轻松编写项目,初步接近企业开发人员的开发状态。
  
  3.3团队开发项目专业实践体系
  学院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决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来完成,必须建立各种软件创新团体和小组,来激发同学们开发软件项目的兴趣。以前都是由学生自发组织各种小的开发团队,利用业余时间编写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往往由于各种原因无疾而终,很少能坚持长久。现在学院发布各种奖励政策鼓励成立学生创新团队,并鼓励和支持教师亲自参与到学生的项目开发团队,并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政策,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参与的热情和责任感,进一步改善了师生的和谐关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促进非常明显。由于很多教师都是从企业聘请的有多年开发经验的技术骨干,对学生创新团队的指导意义重大,使同学们的项目开发水平提高迅速,对他们今后的成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4创新团队专业实践体系
  现代软件项目功能复杂,规模庞大,需要进行团队开发才能完成,软件公司100%的项目都是由团队来开发的。而目前软件专业学生最欠缺的就是团队开发中的技术整合,协作的意识和沟通交流。学院在学生到软件公司参加实习前,专门安排了近2个多月的模拟软件公司项目开发的团队项目开发专业实践,并且完全在学院的工程实践中心实训实验室完成。每个开发小组安排5~10人,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专门的职责和分工,项目分析和设计,项目的编写都由实训教师进行监控,每天开会监督项目进度安排以及遇到的问题分析和解决。
  在项目的开发中使用与软件公司完全一样的团队合作工具和软件,如Subvision,VSS等,实现与软件公司的无缝融合,项目中使用软件公司普遍运用的软件和框架技术,如Oracle数据库,Spring3,Hibernate3,Struts2,AJAX,DOJO,EXTJS,Flex,Android等最新技术,因为是在项目中使用这些技术,当项目完成后每个参与项目开发的同学对这些技术都能熟练掌握,要比单纯从书本上学习效果要好的多。这些能熟悉运用最新技术开发项目,又有团队开发经验的学生立即成为软件企业的抢手人才,被企业高薪聘走。这些到知名软件公司工作的学生又言传身教,使下一届学生更加刻苦,努力钻研,学习更新的技术,能争取到更知名的公司工作,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也增加了学院的信心,并进行更大的投入。
  
  3.5软件大赛专业实践体系
  参加全国性的软件设计大赛对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学院专门设有大赛实践领导小组,收集各种赛事,分析大赛所需的知识和技术,每个大赛都在全校范围内成立多个参赛团队,在各种资源的使用上给予大力支持,在学院的工程实践中心有专门的实验室,并为参加大赛的团队成员分配单独的创新宿舍,24小时供电,单独架设的高速宽带网,使每个参赛同学无任何后顾之忧。学院同时安排从企业高薪招聘来的软件开发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担任创新实践指导教师,帮助同学们解决项目开发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技术难题,对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帮助巨大,为取得优良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4]。
  3.6校内软件公司实训体系
  学院充分利用大连软件产业城市的先天优势,与知名的大连软件公司合作,在校园内建设软件实训基地和软件开发公司,并联合开发软件公司的实际项目,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在校内的软件公司进行软件项目开发,提高与企业需求一致的软件开发实践能力。目前已有2家公司建立了校内软件开发公司,今年还将与多家公司开展合作[5]。
  4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实施效果
  经过近三年的软件工程专业的工程实践化改革和实施,基本上完成了当初设定的改革目标,软件专业的实践体系初步完善,也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
  4.1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基本上建立了覆盖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各个阶段的专业实践体系,包括完善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实践内容,实践项目,实践环境,考核标准和监控机制,保证了专业实践教学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4.2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壮大
  学院通过软件专业实践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加强了对专业课教师的工程化能力的提高,力争使每个专业课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工程师)”人才,使他们都能胜任大型软件项目的开发。同时要求每个专业课教师每年必须带学生创新实践小组,开发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近的软件项目,并总结自己的经验,在年中和年终的总结大会上总结和表彰。每年评比各个创新小组的项目,对优秀团队进行丰厚的精神和物资奖励,与学生的评优和教师的年终奖金挂钩,极大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积极性。现在每个教师都有项目开发,工程实践能力大幅度提高,成功实现向“双师型”的转变。
  4.3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高
  以前学院的软件毕业生基本没有进入知名的软件公司工作,这几年来情况有了极大的改观,已经有部分学生成功加盟IBM、东软、华信、海辉等著名软件公司。通过专业实践体系培养的这些实践能力较强的毕业生已经逐步被用人单位认可,改变了企业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看法。现在到软件公司就业的人数逐年上升,扭转了过去由于不能满足软件公司的用人要求,学生毕业后不得不改行的被动局面。
  4.4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在学生软件开发实践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及大赛专业实践体系的保障下,我院在各种全国和省级软件开发大赛上表现也成绩斐然。微软“创新杯”软件设计中国区总决赛中,我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Care Everywhere”进入八强并最终获得三等奖。在首届工信部主办的全国软件人才设计大赛中,共派出了72名选手参加了辽宁赛区选拔赛,获得一等奖4人、二
  
  等奖8人、三等奖20人、优秀奖17人。获得选拔赛一、二等奖的12人中有11人参加了全国总决赛,总决赛中3人获二等奖、5人获三等奖、3人获优秀奖。在2010年云计算大赛中,学院共有4个团队参加,其中2个团队成功入围全国50强,其他入围团队均来自国家重点大学,这是独立学院前所未有的。软件和金融专业跨专业组团参加花旗杯金融软件大赛并成功入围。
  5结语
  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当今所有高校都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尤其是独立学院的特殊地位,使得我们必须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和实际工作中要比其他重点院校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有实力和重点院校的毕业生进行就业竞争。通过这几年的软件工程专业的“应用型实践人才”的培养和专业实践体系的改革和探索,基本上形成了独特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经过近几年的成果表明,实践体系的创建是成功的。未来将充分利用大连的软件产业城市的有力优势,与软件公司紧密联系和合作交流,探索创建校园软件公司,实现高标准的校企合作模式,争取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软件开发人才。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