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010-12-31林楠李翠霞
计算机教育 2010年24期
摘要:高质量的软件人才队伍是软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作为软件人才培养的摇篮,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应该准确把握人才培养方向,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最大程度地满足软件人才市场需求。针对现阶段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郑州大学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总结为基础,深入探索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目前,我国软件行业人才缺口很大,但学生就业依然困难,其主要原因是软件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结构不合理。从2004年开始,随着国家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示范运行,我国软件行业应用型人才的集训地初步形成。传统的计算机院系与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有所区别,前者强调学科教育,后者注重工程教育;前者为宽口径培养,后者为专业化培养;前者以科研推动学科,后者以产业推动技术创新;前者乐于揭示原理,后者崇尚规范化和产业化;前者熔炼哲学博士,后者打造产业精英。从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长远发展来看,创新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软件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作为国家级首批遴选的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之一,郑州大学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近8年的建设与发展,结合社会业界对软件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探索出一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即围绕1条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教育教学的主线);设立2个机制(产学研结合机制、弹性、个性化学习机制);搭建3大平台(专业基础平台、职业技能平台、素质教育平台);坚持4项原则(以就业为导向原则、以能力为本位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原则、以精理论重实践为培养原则);提供5种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效管理体制、灵活优化的课程体系、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及时更新和优化的教材建设);实现6类结合(课程开
发与行业需求相结合、能力标准与证书体系相结合、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专业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模拟训练与实战相结合)[1]。
我院的人才培养方针始终坚持按社会软件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在“应用”上下功夫,在“产学研结合”上做文章,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的出发点;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位置上,以培养“四大核心能力”(即外语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程序开发能力、发展能力)为主线,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开放式、工程化、实用型、超常规”的专业教学改革为指导思想,培养社会需求的、有较高素质的高技能软件开发人才。
1创新人才培养突破的意义
软件产业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建设的基石,对人才的质量、数量及构成层次的要求都非常高,合理数量、结构和质量的软件人才队伍是软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基础,一个国家的软件人力资源储备、软件人才培养及使用状况决定着该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水平和潜力。
单纯的计算机学科式教育已跟不上当今产业界对IT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应以市场为导向,关注大学生就业形势,坚持学科教育与工程教育并重,兼顾IT专业与各领域行业知识的交叉渗透,始终把创新的培养模式、革新教学体系作为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准确把握人才培养方向,最大程度满足IT人才市场需求
目前我国计算机类人才缺口很大,但是学生就业依旧困难,主要原因是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结构不合理。从工作性质来划分,计算机人才类型分为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和从事应用型工作的专门人才3类。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在本科阶段对第1、2类人才的培养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第3类人才的专门培养则几乎是空白。从长远看,明确专业培养方向,适应社会要求才是目前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人才专业培养的有效途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我们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以职场工作环境为基本背景,全力提高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规模,开发、设计实践性强的教育方案。
1.2全面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职业素质是企事业单位看重的基本素质,我院把职业素质培养系列课程分布于各个学期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由人力资源专家以指导学生就业为出发点精心设计,内容涵盖个人基本素质、换位思考与团队合作能力、就职心理指导等多个方面,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换。职业素质培养系列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采取更加灵活的授课方式,部分课程与职业技能课程结合讲授。以科学的劳动观与技术观为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技术发展、劳动生产组织变革和劳动活动的关系,充分认识职业和技术实践活动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1.3依据行业技术发展适时调整培养模式,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我们要关注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广泛应用的主流技术和成熟技术,了解本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实现专业教学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通过与其他软件人才培养机构以及与用人软件企业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建立一个产、学、研交流沟通的平台,通过交流成果,引智创新,促进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软件人才结构的改善,从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2创新人才培养措施
2.1构建一套具有软件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吸取国内外培养IT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先进经验,重组和优化高等教育IT类专业课程结构,初步建成一套适合我院教育发展的、与国际接轨的、应用型IT人才培养课程和实训体系。该方案落实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搭建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采用“基础+方向(包括职业认证)+素质”三模块结构的培养模式。根据职业能力与学习分析得出专业培养任务、专业知识和专业课程,然后列出每一项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学习链路,这一链路上的课程以能力的递进为阶段排列,通过以行动为导向的面向工作过程的项目和以任务为驱动的课程设计,紧密结合职业技术能力与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掌握做事的能力(专业技术),又学会做人的本领(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
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设计本着“面向就业,源于岗位;强化实践,注重实施”的原则,切实从社会需求出发,根据岗位技能要求确定适合高职培养的岗位;对岗位技能进行详细分析,得到量化的岗位技能分析卡片;以技能培养和实践为中心,建设针对不同岗位的专业方向;在充分考虑我国职业教育的具体行业发展、师资、生源状况的基础上,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核心能力”:1)外语能力,包括公共外语口语、阅读能力和专业外语的文献阅读、翻译、书写与沟通能力;2)程序设计能力,该能力是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标准之一,也是从事软件职业所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3)软件开发能力,主要注重程序开发技术与开发工具使用的能力培养;4)职业发展能力,使学生能很快适应软件行业发展。
2.2构建一支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我院教育以学生为本,教学以教师为主体,以“产学研结合”服务于提升学生自身综合能力为宗旨,力争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继续坚持“扁平式”网络化管理运作方式,积极推进教学与学生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一个高效、灵活、规范、有效的管理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采用“专任教师+外聘兼职教师+IT企业和实训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和运行模式,使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与IT学科的发展相适应。
我院要求教师具备双重资格或认证,既具备一般高等学校教师素质(任教资格证),又具备生产第一线技术骨干的素质(工程师/职业资质证),以适应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学院每年暑假都派出骨干教师到企业一线或实训机构工作1~2个月,对担任专业课的教师提出“三个一”的要求(即每一位专业教师必须联系一个企业、研究一项课题、带好一批学生),通过构筑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平台,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良好机制,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应用上手快,团队合作棒”的优秀毕业生,提高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
2.3构建符合当前软件人才能力培养要求的教学体系
坚持“淡化理论,强化能力,体现创新,灵活多用”的教学方针,落实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以强化能力为出发点,摆脱现有本科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在对原课程体系进行认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重组技能型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由于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教学模式革新的关键,而教学方法改革主要是要提高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通俗易懂性,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根据讲授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施教对象以及有利于职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目前以学科为主的教育模式,改为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主的教育模式。
学院各专业课程模块体系结构设计方面遵循以下原则。
1) 设计宏观课程的原则。以能力为本位开发专业课程,构建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方案要从职业分析入手,专业分析可直接使用国家或地方教育部门给出的行业分析结果,每个专业要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
2) 设计中观课程的原则。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设计链路课程,专业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设计围绕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系列“任务-课程链路”。链路课程可以把职业专门技术培养看成一项职业工作任务以及职业综合性任务,同时,考虑劳动组织形式的时空特点,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
3) 设计微观课程的原则。以应用为目的的多元范型单元课程,单元课程实施多范型原则,共包括5种基本的课程范型:问题中心课程范型、训练中心课程范型、任务中心课程范型、体验中心课程范型、培训中心课程范型。它不排斥学科中心课程,但内容上要符合“够用为度”的原则。单元课程具有多种分类方式,其中一种分类是将单元课程分为通用技术课程、专业任务课程、证书培训课程和通识课程等4类。
2.4构建与人才能力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在技术、设备、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与企业合作共建、资源共享,保证专业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与国际、国内企业共建技术支撑与培训服务基地,满足学生技能实训教学的需要,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以实战案例驱动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2]。包括:1)为学生提供一个近似于企业真实开发环境的实训基地;2)为学生提供一个按照专业方向和培养计划设计的案例模拟训练环境;3)为学生提供一个就业指导中心,进行企业文化、商务洽谈、创业发展等方面的指导。
深入推进学生实训力度,大一暑期全部在校生参加短期体验实训,最后一学期,毕业生从寒假开始进行实训或顶岗实习,所有实训生均享受学分制教学计划规定的优惠政策。
大力拓展实训项目,使学生能体会到IT企业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开发流程;体会开发团队的角色构成及协同工作技巧;感受IT企业对员工技术技能、综合素质的要求。
改革原有实验室管理体制,着力构建大型专业实验平台;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以项目带实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不断修订实践教学大纲,鼓励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
2.5坚持教学改革,探索出一套项目制教学方法
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都要以软件企业为模型,以实际的软件开发项目为中心,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选用有丰富项目经验的软件开发人员围绕实际应用,设计教学项目和教学内容,选用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表达能力的教师围绕设计成熟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市场需求和实际案例中认知实用的开发工具和开发技巧,通过指导完成模拟项目进而独立完成开发课题,真正从案例出发,做到启发式教学,废除软件课程从语法到语义再到例子的三段式讲授法[3]。同时,组织多种项目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以竞赛促兴趣。鼓励学生组成兴趣小组,积极参加社会和学校的各项竞赛;2)规定案例式教学的专业课程必须配合教学内容组织一次竞赛活动,例如:“计算机组装调试大赛”、“网络知识大赛”、“虚拟招投标”等;3)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技术咨询服务活动、技术讲座与就业指导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6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
1) 建立以学院主管领导负责的“高等职业教育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委员会”,统一规划、指导和协调专业教学改革。
2) 建立以教授、专家为主的教育督导委员会(由本校或外校部分应聘教授、副教授及客座教师组成), 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督导、会议等形式,对学院办学过程中的重大决策提出意见,对教育、教学和学院的整体工作实行监督,并负责教学质量的评估和跟踪监督。
3) 建立以各企业老总为主的订单培养及教学计划指导委员会,负责订单培养计划的制定及教学计划的修订和监督。每个专业都设有指导委员会分会,成员由企(行)事业专家和高级技术管理人员组成。每个专业的教学方案都须经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开发论证而制订,并在实施中不断修订和完善。
4) 建立以各企业总工程师及“双师型”教师组成的实训指导委员会,负责实训计划的制定及监督实训大纲的实施。
5) 采用多种合作模式,建立对外合作交流机构和认证与实训基地或中心(包括就业指导与培训)。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传统理论教学模式所难以胜任的。因此,我们要坚持按社会软件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方向、模式和教学体系,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位置上,只有不断探索“开放式、工程化、实用型、超常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才能为我国IT行业培养出更多的满足社会需求、有较高素质的高技能软件开发人才。
参考文献:
[1] 扬进.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之SWOT分析[J]. 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