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用教

2010-12-29张文华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0年12期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借助插图
  在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插图的独到作用,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力。如在教学国标本一年级下册《司马光》一文时,在阅读理解 “有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这个句子时,我提出问题:“小朋友为什么会慌呢?”实际上把“这些小朋友多大年纪,水缸有多高”这两个问题弄明白,就会理解其中的原因了。于是,我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并进行想象,使这个画面“活”起来。学生通过想象得出结论:这些小朋友年纪很小,大的也就八九岁,小的只有四五岁;水缸很大,有一人多高;缸里的水很满,那个小朋友很矮,水没过了他的头顶;他快淹死了……通过观察与想象,当时的紧急情况就会跃然纸上,小朋友的慌乱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巧用教材留白
  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作者根据写作需要,巧妙地运用文艺美学中的“召唤结构”手法,有意省略一些过程,只提供关键信息或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教这类文章时,就要让学生通过想象完成补白。如在教学国标本六年级下册《词两首》时,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作者没有具体写出怎样“沉醉”,而是写出沉醉的程度是“不知归路”,以至“误入藕花深处”。其中的过程我让学生任意想象补充,于是学生有的描绘日暮荷塘鸥鹭乍惊的美景与场面,如诗如画;有的想象诗人与知己把酒言欢,尽情尽兴,如痴如醉。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而且学生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三、续写故事
  根据课文续写故事,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入地阅读理解课文,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对于这样的练习,学生往往很感兴趣。如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狐狸和乌鸦》一课,课文结尾写道:“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这实际就是留给教师和学生一个自由驰骋的天地。课文讲完后,我让学生想一想:“如果你是乌鸦,你会怎样做,肉就不会被狐狸骗走了?”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的说:“我会把肉先给孩子,然后再唱歌。”有的说:“我会用脚踩着肉。”学生们在自由畅想的同时,更加深刻地感悟到爱听奉承话是多么容易上当受骗。接着我让学生以“第二天,乌鸦又得到一块肉。当她在树上歇脚的时候,碰巧又被出来寻找食物的狐狸发现了!”为开头进行续写,这样的想象练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又巩固了知识点,并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表演课本剧
  小学生活泼好动,有极强的表现欲,特别偏爱童话故事。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我把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想象人物或动物的动作、神态,体会人物或动物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在脑海中再显人物或动物的形象,通过表演进行再创造。如在学完《狐假虎威》一课后,我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创设情境表演课本剧。通过课本剧表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五、仿写句式
  文本是学生学习的载体。结合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可以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如在教学国标本五年级下册《望月》一文“小外甥对月亮的神奇想象”时,结合课文中小外甥对月亮的神奇想象的表达方式,我出示了这样的练习:月亮像什么?像。这是的,每个月都要。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说:“月亮像什么?像嘴巴,天的嘴巴。它很喜欢呼吸新鲜的空气,每个月都要忍不住大大地张开一次。”有的说:“月亮像什么?像皮球,小精灵玩耍的皮球。这是一个不足气的皮球,每个月小精灵都要为它充足气一次。”有的说:“月亮像什么?像月饼。这是天狗吃的月饼,每个月都要慢慢地吞下去再吐出来。”尽管学生的想象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不尽合理和科学的地方,但他们把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重新组合,从而产生了新的关于月亮的神奇想象,这样的创造性想象对学生思维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六、变文为图
  绘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是反映学生想象的一面镜子。把课文变成图画,也能为学生插上遐想的翅膀,丰富学生的想象。如国标本二年级下册《月亮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怎样让学生透过一个个方块字感受到月亮湾如诗如画的美呢?在熟读课文后,我利用画画这一途径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学生用彩笔将各自体会到的美丽的月亮湾画下来。学生的作品虽然简单稚嫩,但月亮湾主要景物的特点、神韵却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画中。我请几位小画家走上讲台,为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人人俨然是一位小老师,有的从课文中找到自己作画的依据,声情并茂地朗读这段文字;有的把整篇课文作为自己作品的解说词;还有的进行了大胆的想象,把自己心目中的月亮湾介绍给同学……从读文理解,到作画悟情,再到析画赏美,学生运用自己独到的审美观,还原课文的内涵和意境,缩短了与作者的心灵距离,从而感受到了作者眼中的“美”。
  把古诗文字演变为图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理解诗意后,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诗意大胆想象,自己动手为古诗配画。如教学国标本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可让学生根据古诗描述的景色,自绘一幅图画。在创作中,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诗中描绘的景色借助画笔表现出来,虽然不是那么美,却能从一张张充满童稚的画面中看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而且可使学生自由地驰骋想象。
  总之,小学阶段是人的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无论是创造性想象,还是再生想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努力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让语文课堂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