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积累 彰显自由

2010-12-29朱余亚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0年12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这说明,写作能力不仅是认识能力与表达能力的体现,更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因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既要让学生学会写什么,怎么写,又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写,如何写得更好,使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通过暑期通识培训,我对《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深刻的认识,就此谈谈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做法。
  
  一、进行丰富的积累
  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丰富的积累,既要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又要积累多彩的生活表象。
  (一)语言积累
  现代语文教育区别于传统语文教育的标志是,前者的积累是一种能激活的语言,是理解了的语言,而后者则是生记硬背,处于沉睡状态的语言。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感悟语言,从语言描绘的情境中感受美、体验美并能发表一定的见解。新教材中收入了大量具有生活气息,散发着语言芳香的美文,这些对于培养学生丰富情感,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充分阅读,结合生活进行理解、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背诵,从而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然而,课内阅读毕竟是有限的,要想积累更多、更为优美的文字信息,必须加强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无须拘泥于体裁,可从各种文体中吸收不同的语言和作品风格,多角度、多侧面地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同时,从大量文章中学会思考,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思想,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和思维方式,写出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优秀文章来。但要切记,对于充斥于市场的“好词、好句、好段”,不应该鼓励学生大量阅读。那种游离于具体语言环境外的词、句、段,会使学生丧失了整体理解的能力,从而出现“今天天气阳光明媚”,“天上刮着狂风呼啸”此类错误。
  (二)生活积累
  生活是文章的源泉,没有真实、深刻的生活经历,就不会有生动的文章。虽然说生活如万花筒般丰富多彩,但在大多数小学生眼中,生活却是单调、枯燥,甚至是乏味的。春暖花开时草地上的嬉戏,夏夜时和小伙伴一起去捉萤火虫,秋风中采集落叶来制作标本,冬季里堆雪打仗,这些本应属于儿童的充满乐趣的活动,全被父母严肃的表情,书本上重复的练习代替了,更别说鲁迅描绘的雪地扣麻雀、沙地刺猹了。十年如一日的单调生活,到学生的笔下如何生花?学生积累再多的语言文字,也无用武之地,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丰富学生的生活,不能只是一句空话,必须家校联合,落到实处。在学校中,可以组织各类竞技比赛、多种游戏项目。如结合节日开展丰富的中队、大队活动,引导学生办手抄小报、墙报、黑板报,进行社会性公益劳动、社会调查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积累大量生活经验,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真、善、美。另外,还需要和家长沟通,请家长协助,为学生创造自由、丰富的生活空间,时常在家中做些有特色的小活动,如家庭联娱会、父子足球赛、灯谜会、厨艺大展示等等,弥补家庭色彩的单一。遇到节假日,有社会集体活动时,与孩子一同前往参观,感受生活的美好、社会的进步,使身边的一事一物都能成为学生文章的素材,他们就不会皱着眉头面对教师的每次命题了。
  
  二、提供自由的空间
  任何一个学生都希望自由选择自己合适的服饰、文具,在作文中,同样希望能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教师如果指导过细,实际上是给学生套上了一个无形的枷锁,束缚了他的思维,影响了他的表达意愿。
  (一)自由选材
  课内作文一般有明确范围规定,对地、时、人、事有较严格的限制,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这种命题方式,他们更愿意把自己刚刚经历的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因此,可以在开学初就布置本学期的作文题,让学生用一学期的时间去细细取材。当遇到与文题相符的事件时,就可记录下来,随时随地交与教师批阅,共同修改。
  与此相结合,课外小作更应无限制放宽,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可以不命题,不限体裁,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为的是让学生追求一种真情流露,做到说真话,记真事,从根本上摆脱“为赋新辞强说愁”的现象。
  (二)自由表达
  “笔抒胸臆”说的是用自己的语言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意愿。由于个人经历、阅读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不同,对于同样的事件,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并且愿意毫不保留地说出来。教师不应用大人的眼光来评判学生观点的对错,把自己的意向强加给学生,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等待教师发表意见,自己则丧失独立思考能力。正确做法是,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发表意见,争取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看法。有的学生即使只有一句话,也应该看到这是他自由表达的结果。也许学生的表达不够精准,但这一次的成功,可能就是他今后发表真知灼见的开端,要记住:各具个性的语言才是自由表达之果。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