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地理试题解新及2011年复习备考建议
2010-12-29刘立栋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0年9期
2010年高考文综山东卷地理试题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双基”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去年相比,试题在题型、题量、难度等方面,保持了试题应有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稳中求变、稳中求新。试题彰显学科特色,既保持了地理学科的基本要求,又有较强的选拔性特征。同时试题体现了新课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理念,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世界,更加注重时代性和导向性,更加突出灵活性和开放性。
一、试题解析
图1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2/VZrRYZhBcA6rNBt9gAVGHm.webp)
1 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
A 气候
B 水源
C 地形
D 土壤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以及考生的读图判断能力,难度较低。
[解题思路]由题图,该地地势西低东高,山麓脚下是鱼塘,往上依次地形平坦地带是稻田、坡地是菜地花圃、山坡平坦地带是居住用地,再往上坡度较陡地带为果园。这样利用土地的目的,—是可以获取经济效益;二是可以绿化,同时对保持水土具有积极意义。再往上,在坡度更陡、土层较薄的地方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因此,能直观地就判断出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答案选c。
2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 )
A 稻田
B 鱼塘
c 果园
D 菜地花圃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城市郊区农业布局结构的调整,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据题意,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一般会随着城市布局结构的调整而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城市郊区农业中,稻田占地面积广,产值相对较低,经济效益也不是很高;而鱼、水果、蔬菜及花卉等农业副产品的城市需求量相对较大,经济效益高。所以,选项A符合题意要求。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2/ay22JWFWMzJ5aGfE9cih6q.webp)
图2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读图回答3-4题。
3 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 )
A 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 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 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 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大气受热状况及其变化过程,以及考生的读图判读分析问题能力,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题图,本题可用排除法进行选择。我们知道,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选项c错误。因近地面气温的变化是自下而上递减,越靠近地面,气温越高,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选项D错误。我们知道,对流层大气气温的变化规律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而图中12时、15 时的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是递减,显然此两个时间段内不会发生逆温现象,选项B错误。答案选A。
4 当地该日 ( )
A 日落时间为17时
B 与海口相比白昼较长
c 正午地物影子年内最长
D 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命韪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等知识,以及考生读图判读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题图,当日该地是5时日出,以中午12时为当地白天的中间分界线,则该地日落时间应该是19时,选项A错误。因该地的昼长时间为14小时,说明此时北半球是夏季,即北半球纬度位置越高昼越长,因此说明此时当地的昼长比北纬20。左右的海口市的白昼要长一些。因此选B。
图3为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2/BxmHoLdXPcDk2heWihHqh3.webp)
5 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
A ②④①
B ③①④
c ④②①
D ④①③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岩石圈内部物质循环运动规律以及考生的读图判断分析问题能力,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题图及图例,该地为喀斯特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一般地,地下岩浆上升涌出,冷却凝固形成岩石。而在石灰岩分布广的地区,地表水沿着岩层裂隙垂直向下溶蚀,并有塌陷发生,成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垂直通道。称之为落水洞。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裂隙状落水洞、竖井状落水洞和漏斗状落水洞等。同时,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按照上述形成过程的分析,很容易判断:图中所示的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应该是先有岩石的形成;然后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形成地下洞穴和暗河;最后,就是岩溶水滴滴落沉积形成石钟乳和石笋等地下地貌景观,选项D正确。
6 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 )
A 风蚀现象显著
B 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 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 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地理特征及其成因、流水侵蚀、水土流失等知识点。难度低。
[解题思路]因该地是喀斯特地貌地区,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因此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土层较薄,土壤贫瘠,选项C正确。由以上分析,选项A、D错误。该地区石灰岩广布,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显然说明该地区的岩石为变质岩,选项B错误。
图4为我国北方某河流入海口1989年和2009年的卫星影像。该河口区河流主流曾于1996年人工改道。读图回答7-8题。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2/UXSoacRvm9YymKp52fquk6.webp)
7 比较两幅影像,可判读和分析出 ( )
A 河流主流流向由东北改向东南
B 河流故道南部海岸继续淤积增长
c 河水含沙量明显增加
D 三角洲形态变化主要与河流改道有关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卫星遥感、我国区域地理特征以及考生读图判读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题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出,1989年时河流人海口在东南方向,而2009年时该河流人海口则改道向东北人海,选项A错误。由图片可以看出,河流改道后,河流故道南部海岸因缺少泥沙淤积,其面积几乎没有变化,选项B错误。从两幅图片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河口三角洲的面积变化不大,这说明该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绿化工作较好,水土流失减少,选项c错误。显然选项D正确。
8 该河口海岸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是 ( )
A 建设大型海港,发展远洋运输
B 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C 开辟海水浴场,发展滨海旅游
D 开垦成为耕地,发展粮食生产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海岸带的合理开发与保护问题,难度低。
[解题思路]由题图可以看出,该河口人海口处因泥沙淤积导致航道淤塞,不宜建设港口。选项A错误。而在河流人海口处,泥沙淤积,地势相对低平,一般会形成湿地,湿地是一种环境资源,建立湿地保护区。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选项B正确。海滨浴场的建设要求:坡缓、沙细、浪平、水清,交通便利,没有排污口,易设置防鲨网等。在河口附近,因泥沙淤积,水流不稳,易产生水下漩涡,具有不稳定因素和安全隐患,不宜设置海滨浴场,选项c错误。河流人海口附近,因地势低平。土层结构不稳定,加之海洋潮汐现象,易形成盐碱土壤,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选项D错误。
26 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我们应以其他国家区域发展的历史为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图8为鲁尔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的局部区域图,左上方为鲁尔工业区A地月平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表1为沪宁杭工业区B地四个年份主要经济指标表。读图、表回答问题。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2/U2jEPhdGP6J4WhNGuSVDqc.webp)
(1)说明A地气候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分析影响该地谷物生产的不利气候条件。
(2)2010年春季B地冷锋频繁过境,气温较常年偏低。试绘出冷锋剖面示意 图(要求绘出锋面和冷、暖气团运动的方向)。
(3)对比分析两工业区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优势,完成表2内容。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2/cwib2LujmQopwz3nDPEbeM.webp)
(4)鲁尔工业区通过产业转型,实现了经济的再繁荣。其发展经验对沪宁杭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启示?
(5)B地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我国东部地区中小城市发展的范例。据图8表1,分析该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及其成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锋面天气、可持续发展、工业区位因素分析等,考查考生读图判断能力及绘图能力,难度较高。
[解题思路]从气候柱状图可以看出,A地终年温和多雨,温差较小,据此可以判断该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和暖流的影响。这种气候条件下该地夏季气温较低,阴雨天气多,日照较少,不利于农作物的成熟。鲁尔区与沪宁杭工业区相比,煤炭资源丰富;沪宁杭除内河航运、陆路、航空外,海运便利,但鲁尔区劳动力素质较高。鲁尔区发展对沪宁杭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启示可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保护环境等方面作答。B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可从长三角工业的快速发展、引进外资、上海等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交通等方面作答。
[参考答案](1)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受暖流的影响。夏季气温较低;日照较少。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2/MYxDxb4XhULdmuSgQsAA8L.webp)
(3)①煤炭资源、水资源丰富②海洋运输③劳动力素质较高
(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保护生态环境。
(5)工业发展迅速;利用外资,产品大量出口;受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交通便捷。
29 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2/ca2W5baLtbJPnWz9PoDwYN.webp)
材料五西南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区域内的重庆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图12为重庆市1999—2008年主要能源消费量变化和单位GDP能耗变化图。读图回答(5)~(6)题。
(5)判断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变化和单位GDP能耗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单位GDP能耗变化的主要原因。
(6)指出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特点;结合西南地区能源资源优势,说明该市今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方向。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的读图判读能力,难度较高。
[解题思路]从柱状图可以看出消费总量呈上升趋势,单位GDP能耗呈下降趋势。单位GDP能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企业的发展。从能源消费结构看,重庆市仍以煤炭为主,石油、天然和水电所占比重较低。调整方向为:增加水电、天然气的比重,降低煤的比重。
[参考答案](5)能源消费总量呈上升趋势;单位GDP能耗呈下降趋势。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
(6)以煤为主,石油、天然和水电的比重较低。增加水电、天然气的比重,降低煤的比重。
二、复习备考建议
1 加强课程标准的学习与研究。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更是高考命题的依据,目前使用的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材对于很多知识点的讲解既不条理也不系统,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地去研究课程标准并解读课程标准,把握准每一部分知识的具体要求,参考其他版本(特别是人教版)的不同之处,研究各个版本教材案例的选取,做到相互借鉴、互为补充,达到知识的全面系统,使我们的复习更有针对性。
2 注重“双基”,把握学科主干知识。
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地理能力发展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扎扎实实抓好基础,才能构建起“能力”的殿堂。因此,复习中要重点掌握和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地名、基本地理观点与原理、基本地理规律等基础知识,掌握地理计算、地理图表的运用等基本技能,并且要强化训练,举一反三,巩固应用。
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的脉络,高考考试内容首先定位于学科主干知识,即学科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考得不可能太细、太偏。如果高考题偏离了学科主干知识,那么,试题就会提供充足的辅助知识去帮助学生理解答题。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地球运动问题、时间计算问题、大气运动问题、主要天气系统、气候类型问题、洋流问题、地形形成内外力作用及其影响、地壳的物质循环、地质构造与地貌、板块运动、自然灾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空间定位问题、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人口问题、城市区位分析、城市化问题、旅游地理问题、资源的跨地区调配、交通方式与条件分析、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工业区域工业带问题、资源能源条件分析、城市规划与布局、环境问题、主要热点地区问题等。
在复习过程中,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切实把握学科主干知识,并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自然地理重原理、事实和规律,强调运用基本原理和规律解决问题;人文地理重思想、方法和案例,强调对地理事物的宏观整体分析;区域地理重区域定位和特征分析,往往以图表为载体。把握学科主干知识。还应研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经过思维加工和重新组合,在头脑中形成完整、清晰、有序的知识网络,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更有利于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灵活应用。
3 突出学科特色,着力培养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科能力的重要方面,是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工具,更是高考地理命题的主要手段。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题题有图,一图多用,可以说无图不成题。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首先要认真地读好教材及配套图册中的图表,弄清图表的基本构成要素及绘制方法,掌握读图、用图的一般规律。另外,在平时复习中,要养成读图、用图、画图、析图的好习惯,注意运用图导法建立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结构,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选择题进行迁移突破,化难为易;运用目塑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同时辅以运用各种题型,训练读图技巧,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4 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能力训练。
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结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科综合考试大纲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地理能力的培养,需要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地理思维活动包括分析(由整体到部分)、综合(由部分到整体)、归纳(由个别到一般)、演绎(由一般到个别)、比较等。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依赖于平时的科学训练。高考命题十分重视从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寻求切入口,突出反映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体现社会、经济与生态发展。因此复习中要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关注热点、焦点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要善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要过分依赖老师,对于思维过程较为复杂的综合题,特别是创新题、原创题;需重点练习:对于做错的题目,不要只是更正答案,更重要的是找出其与参考答案之间的差别,寻找思维缺陷和思维误区,调整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5 重视区域地理的复习,处理好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的关系。
区域地理具有基础性、常识性和综合性,往往作为考查系统地理的平台,一直是高考地理命题的重要内容。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步。区域定位即确定区域fwGGSnzQv9mAGukiyrulnC9DwlgcH/UE3ckUYRf/m20=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平时可通过特殊的经纬线和地理事物进行训练。复习中要熟悉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东经90度和120度、西经20度和60度附近的地理事物。另外,还要明确一些特殊地理事物的位置。对于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最好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复习,复习区域地理时结合系统地理,有助于加深对区域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复习的效率;复习系统地理时结合区域地理,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注意借鉴吸收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高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中规定的必修课程,而且所占学分不低,这一课改方向不容忽视。在高考地理中,有很多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我们可以借鉴吸收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与步骤,并尝试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解决某些问题,如:如何研究某一问题、如何进行野外调查、如何写调查报告、如何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归纳和整理等。我们要多搜集一些有关研究性学习的题目进行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