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游戏教学法在体育课中的应用

2010-12-29

体育教学 2010年9期

  在体育教学中,游戏教学法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很适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但在使用游戏教学法的过程中,也往往会存在一些误区,“为了游戏而游戏,为了快乐而游戏”。因此,如何提高游戏在教学中的效果,应成为体育教师关注的问题。笔者结合相关案例,就以下几点认识与同行探讨。
  
  案例一:游戏应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
  
  一位教师在七年级“篮球反弹传接球”教学中,设计了在新授内容之前用“捡球投目标”的游戏来进行。在组织好学生进行准备活动之后,该教师将学生分成两队,在场地上画两条间隔5米的平行线,一队同学分两组站在线外,手持若干个排球(用排球代替篮球),在圈外捡排球用双手向站在平行线间的另一队同学的脚掷去,线内同学的脚如果被排球掷中就出局,退出游戏。游戏进行一段时间后交换攻防进行。游戏结束后,该教师向学生进行反弹球的传接示范,然后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再巡回纠正引导,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反弹球的传接球动作。
  
  案例分析
  本案例是通过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安排一些练习形式或练习方法与所要学习的内容相接近的游戏,通过游戏使学生对于所要学习的反弹传接球动作在大脑中有一个总体的印象,这对于反弹传接球动作的掌握是十分有益的,它起到了诱导练习的作用。这样就使学生在随后的教学中很自然地掌握了反弹球中的拨球方法,并且训练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练习的情绪十分高涨,学习的效果也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正体现了运用游戏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原则,设计游戏要与教学内容有机地巧妙结合。
  
  案例反思
  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进行游戏教学法时必须与教材紧密联系,要充分利用游戏对教材中的一些动作技术的掌握有较大的积极作用和良好效果这一特点,把体育教学游戏与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时,从内容的选择、规则的制订和组织实施都要与教材相配合,才能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得到巩固和提高,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对游戏理解得越深刻,活动技能就越容易发挥,兴趣也越浓厚,教学效果就越显著。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多一些研究和探讨,选择与教学内容搭配的游戏,就会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二:应合理把握游戏教学的度
  
  一位教师执教的是水平二的“双人合作跳绳”,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掌握双人合作跳绳的技能方法。在组织学生进行准备活动之后,该教师就让孩子们利用跳绳来做游戏,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方式来玩绳包,该教师没有给学生们任何的规定,抛也好,跳也好,学生有手持和脚踢花样、踩蛇尾、抓尾巴等等。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了绳包抛出后一些附加动作练习,例如,数数、拍手、拍脚、拍腿、下蹲、转体等许多颇有新意的游戏方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也是全身心地投入,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但半节课就在热热闹闹中过去了,随后教师才进行了双人合作跳绳的学习,最后由于练习、指导时间不够,学生动作掌握不好,有个别学生连一个动作也合作不了。
  
  案例分析
  本案例教师在准备活动之后采用了游戏教学法,利用跳绳来做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表面上看起来,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沉浸在游戏所带来的乐趣之中,但这种“热闹”的体育课不仅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还造成技术技能的学习如同“蜻蜒点水”,一堂课就在热热闹闹中转眼过去了。这恰恰违反了运用游戏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没有合理把握游戏教学的度。只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心理,利用游戏改善了课堂教学气氛,将体育课上成了纯粹的游戏课。
  
  案例反思
  游戏绝对不能替代基本教学。游戏教学法只是一种手段,而技术技能教学才是本质、目的,我们切不可本末倒置。无节制、高频率地使用游戏教学,往往会给教学带来一些不利因素,造成教学的活动混乱,因为这会使学生兴奋过度,而且时间过长,将会消耗很大的精力和体力,因此要合理运用,要保证主要教学任务的完成,不能颠倒主次。特别是在基本部分运用游戏教学法时,要选择合理的游戏形式,既能改变单调枯燥的练习形式,又起到辅助的作用,加快动作技能的形成和掌握,并提高教学的效果,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如果此时教师采用通过两人合作玩跳绳来过渡,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动作技术,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运用游戏教学法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而不能仅仅为了改善课堂学习气氛而违反教学规律。合理运用游戏教学法的关键是掌握好运用的时机,特别是基本部分的游戏教学,要根据基本部分的目的、任务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编排游戏,只有和技术教学相结合,才能保证顺利地完成基本部分的任务和要求,才能提高教学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