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高等院校发展战略研究
2010-12-29张丹
中国市场 2010年27期
[摘要]本文论述了中医药高等院校发展现状及所遇到的问题,并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出了中医药高等院校发展战略对策。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院校;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27-0153-0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经济的日益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国与国之间激烈的竞争越发地体现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上,而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又是人才的竞争。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受到经济、社会、技术、环境和法律等大环境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中医药高等院校的教育战略只有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确保教育质量,提高中医药人才的水平,为增强国家的医疗卫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竞争力。
1 中医药高等院校发展现状
自1956年的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等5所中医院校的成立,到“九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呈跨越式发展,办学规模比过去翻了几倍甚至十几倍,再到今天,我国已经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的中医药教育体系。
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数量在近十年也在成倍的增长。在1999年时,高等中医药院校27所(其中有7所更名为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院校3所,中等中医药学校51所,并有22所高等医学院校和近100所中等卫生学校设置中医或中药专业,到2006年全国共有高等中医药院校32所(包括3所民族院校),并有700余所院校设置了中医药相关专业。2006年,全国中医药院校设置的本科专业(含专业方向)已达180余个,涵盖了医、理、工、管、文、农、法等7个学科门类。中医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已经从单一的本科教育发展为专科、本科、硕士生、博士生以及博士后等多层次。目前(2009年),全国拥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44所,另有设置中医药专业的医药院校75所,非医药院校、研究院所126所,在校生达30余万人。如今,教学质量较好的中医药大学都提出了争创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的目标;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专业设置上也由单纯的中医药向理、文、工、管等多学科发展;教学方式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研究型和综合型发展。
2 中医药高等院校现阶段发展困境
2.1 宏观层面
2.1.1 经济
中医药高等教育相对于西医药规范化办学时间较晚,底子薄弱,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据统计,2006年国家财政在全国卫生事业费的投入为7341431,44万元,其中,中医事业费为490416,53万元,中医事业费只占卫生事业费的6,68%;尤其是1998年以来,高校扩招、办学规模急剧膨胀,导致中医药高等院校“教、学、研”资源不能匹配这种急促的“扩张步调”,教育质量响起警钟,严重制约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
2.1.2 技术
中医药高等教育对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力度不足,严重制约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成技术生产力或导致转化周期过长,对经济贡献度过低,这些都将削弱中医药高等院校的社会公信力与权威,主要是:①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科技资源彼此难以实现共享、科研实力难以整合,导致总体科研水平不高,科技创新潜力难以充分发挥;②中医药高等院校的科技工作存在“重研究轻开发、重理论轻技术、重学术轻市场”的现象,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成经济成果的程度偏低,缺乏实用性。
2.1.3 环境
中医药高等教育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离不开整个社会的理解和关怀,但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社会生存环境并非一路平坦,现在社会上的主要现实是:①社会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认识还不统一,依然存有“废医存药”的争议以及认为中医药凭经验,欠缺科学性;②中医药生存发展与当今社会发展的氛围冲突,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周期远比西医药及其他科学领域要长,而当今浮躁的“快餐”文化导致整个社会没有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留出足够宽裕的时间和宽松的环境氛围;③中医院发展不景气、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偏少;④中医药高等院校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严峻。以上所述,不仅会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产生负面影响,打击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的积极性,还容易导致中医药高等人才的流失甚至断层,不利于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1.4 法律
目前,我国关于中医药方面的法律,呈现出:①中医药相关的立法繁多,但未能明确统一中医药主管体系,中医药处于多头管理中,导致中医药管理和财政、科技、教育、监管部门的协调等体制性问题制约中医药法制功能有效的发挥;②中医药法制在体系上专门法律缺失,缺少一部系统完备的国家中医药基本法,且整体上立法层次较低,多属于行政规章,低于法律,难以全面有力保护中医药的发展,难以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和规律,导致难以全面、有效地保护和、促进我国中医药发展。
2.2 微观层面
第一,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虽然呈现多级梯度,但是所走的教育培养模式没有太大的区分度,除了学年制的长短,基本没有很好地凸显出职业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培养梯度。
第二,知识结构模块日渐西化,西医药的思维与教学模式培养中医药学生,使得课程设置上,中医药学课时太少,仅占总课时数的1/3,“四部经典”的课时越来越少,实践训练环节的课时更是薄弱,而其他课程的设置要求,如外语要求不低(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文要求不高(尤其是古汉语水平,造成中医药古籍文献阅读的障碍),这些都导致学生学习时间和精力的分流,影响了医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再者,学科的过度细允影响了中医药学讲求的整体性。
第三,生师比升幅过猛,师资结构失调,中医药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参差。根据国家有关精神,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有几个硬性条件,生师比规定医学院校是1:7或1:8,而从目前我国各中医药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生师比普遍高于15:1的水平,远未达到国家相关规定。根据国际经验,同类本科高校最佳生师比标准14:1为基数,由此可见,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生师比的实情已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
第四,中医药高等教育沿用的“基础课程一临床课程一毕业实习”三段式教育培养模式,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操作人为地割裂成独立的两种“接受”阶段,且阶段过程中其他课程对专业课程课时的挤占,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理论的基本功,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脱节,临床基本功不扎实、动手技能不足,理论与实践水平均难以同步提高,对社会实际所需的适应能力下降。
3 中医药高等院校发展战略对策分析
3.1 宏观层面的战略对策
第一。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主动关心和适应社会的人力资源需求,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合理建设多元化的交叉学科专业,培养市场导向型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多元化(如管理、医药、信息方向)人才,解决人才的供需问题,缓解就业压力;为社会经济服务作出贡献,与社会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利用社会资金投入与资源、技术条件,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联合攻关,优势互补,打造高校与企事业的“双体双赢”的核心竞争能力,使知识转化成生产力;为社会大众服务作出贡献,适时为公众提供中医药科普教育,提供社区义诊、支教活动等。
第二,加强与政府的联系:密切关注政府的财政、资源投入与政策文件实施动态,及时与政府沟通反映自身的发展需求,提供相关的专家配合政府的政策、法规、专利和标准等的制定,使制定的内容更加完善、科学,也使政治环境更适合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发展;与政府机关的联动,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对中医药加大宣传与扶持,让中医药理论知识通俗化、平民化,获得更加广泛舆论的认同和支持。
第三,加强与国外的联系:通过学术、人员(教师、学生)的交流、合作办学、积极参与全球卫生、健康教育工作,吸收先进的理念,发扬中医药的优良传统,扬威海外。
3.2 微观层面的战略对策
第一,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的梯度应与培养模式相一致,专科应侧重中医药学的职业技能教育;本科生应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能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介乎职业教育与精英教育之间;硕士应该着重系统学习中医药学,强化基本功和专业技能,强调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一定科研能力的精英教育;博士及以上则培养成兼具科研、创新和临床工作能力的高级人才;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的梯度发展不仅重视纵向,还可将目光投放在横向的跨专业的双学士、双硕士型人才的教育培养。
第二,西化的知识结构不能造就中医药的杰出人才,中医药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应该遵从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应该建立并体现中医药学的知识结构架构,提高培养学生文化观念以及中医药思维方式的课程比例,以中医药学专业为主体,走“专业必修课一专业拓展课一现代技能课”的课程设置模式,培养中医药特色的高等人才。
第三,中医药高等院校应根据实际的师资力量使办学规模适度,综合考虑师资结构的合理程度、师资队伍层次水平、学科建设能力、专业教学水准,控制好自身的师生比例,利用具有竞争力的师资条件带教出具有竞争力的中医药人才队伍,走出适合自身办学特色的“师承”之路。
第四,遵循“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中医药人才教育培养规律并且要将这种规律贯彻融合到沿用已久且相对稳定普遍的“三段式”教育培养模式当中,补其不足,增加“动手”的课时,使学生得以加强临床见习、实习与能力的教学训练课时,使得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得以并行发展,进一步适应社会对中医药人才能力的需求。
4 结语
新时期传统中医药复兴的希望寄托在中医药高等院校的教育事业上,而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关怀与支持,更离不开高校自身的不懈努力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求变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