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分析
2010-12-29李海龙刘帅
中国市场 2010年27期
[摘要]学风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文化,是一所学校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志,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是大学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尤其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激烈的生源竞争阶段,加强学风建设更是关乎到一所学校的存亡。本文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就促进学风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作一探讨。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学风;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27-0151-02
学风是学习者在求知目的、治学态度、认知方法上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学习风气,具有一定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心理特征及其外在表现。学风是一所学校文化积淀的反映,一所学校的学风充分反映了这所学校的风气。只有学风好的学校才能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才。一个学校是否有生命力,是否被广大家长学生认同,学风的好坏也是重要参考指标。因此,加强学风建设是关乎一个学校发展的大事,关乎学生成才成人的大事,尤其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激烈的生源竞争阶段,加强学风建设更是关乎到一所学校的存亡。
1 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
学风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线,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速推进和大学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匮乏、生源素质下降、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逐渐凸显。当前高校的学风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要么存在厌学心理,要么存在放任自己的心态。有的学生是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有的学生心理上想学,思想上却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有的学生受周围环境,如一个寝室、一个团体的学习风气的影响,慢慢开始厌学,还有的学生是进人大学后不适应大学的学习,考试成绩下降,不能及时调整心态,造成厌学。
第二,学习目的不明确。有很多学生在思想上没有明确学习目的。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是为了考上大学,在他们进入大学后没有了学习目标,或者说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有的学生对未来失去信心,放纵自己,有的学生缺乏长期目标,取得—定成绩或遭到一些挫折就失去学习动力,出现厌学情绪。
第三,不适应学习环境。学生从高中进入到大学后,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变化,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由以督促为主转变为以自觉为主,由被动转变为主动,部分学生未能迅速从长期应试教育形成的学习观念、学习方法中摆脱出来,实现角色转换,反而简单地理解大学生活自由,作业少、考试少、学习轻松、无竞争压力。
第四,考试舞弊严重。一方面作弊学生人数增多,成绩好的学生想拿奖学金,成绩中等的想考好,成绩较差的想及格,甚至私下串通,共同作弊。有的学生考后向老师求情,更有甚者给老师送礼,走关系;另外,老师监考力度不大,监考严的老师学生闻之色变,监考不严的老师成为学生过关的监护者。
2 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现状的原因分析
第一,学校区域环境的变化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学风建设受到影响。学校校区分散,不同校区之间教学、管理、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难以融合。这种状况不利于高校学风的形成和稳固,给学风建设所带来的困难也是巨大的。
第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给学风建设带来了较大阻碍。随着学校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加强,社会上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风气和思想趁机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学生中来,给学生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各种错误思潮、观念混杂其间,极易感染学生,混淆学生的视听。这无疑将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学风建设工作也会因此受到较大阻碍。
第三,学生学习心态失衡现象比较严重。不少学生无法承受来自学习、就业、经济、心理等各方面的竞争压力,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部分学生无法摆脱各种因素的干扰,有的热衷于谈恋爱、做兼职而荒废学业,有的整天沉迷于上网、玩游戏而旷课、逃学;有些学生不喜欢所学专业或者感觉就业前景黯淡而产生了消极、逃避思想,学习热情不高;还有一些学生因为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甚至发生学业失败现象,因而失去继续学习的信心。这些现象可以概括为一个问题,即学生学习心态的失衡。这个问题在近年来表现得越来越突出,给学风建设带来了现实的困难。
第四,部分学生对学校的素质发展测评体系理解片面。“合格+特长”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出的一套大学生素质发展模式。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学生甚至片面理解“合格”的内涵,认为“合格”就是降低人才培养标准,“特长”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以外领域冒尖,从而降低了专业学习在素质测评中的分量和比重。对评价标准的片面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3 针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几点建议
第一,坚持教师主导,狠抓教风建设。教师的言传身教、人格学识等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严谨规范的教风具有启动、导向、激励和约束功能,对良好学风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思想中产生的问题,需要老师去排解;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需要老师去引导;学生取得成绩时,需要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学生遇到困难时,渴求老师的关心与帮助……教师的作用是无人能取代的,教风对学风建设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要抓好学风建设,就必须高度重视教风的先导作用,认真抓好教风建设,以教风带学风。
第二,坚持学生主体,实现以人为本。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既是学风建设的主人和主要参与者,又是学风建设的对象和主要受益者,因此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调动其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是可塑之才。但是,由于个体差异,不可能千人一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尽情展示自己的长处,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教育学生在截长补短中全面发展。对人才的评判标准应该与时俱进,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们—定要根据发展变化的形势,正确地看待不同性格、不同个性、不同特点的学生,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教育人、保护人,充分开发人的潜能,因材施教,实现人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第三,健全规章制度,形成教育计划。学生的学习、生活必须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这是对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加强制度建设是开展学风建设的基本保障,因此,学校必须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并根据形势需要不断改进和补充。进行学风建设,形成相对稳定的教育计划。例如我校对新生入学之后一段时期的教育,教育内容充实、组织形式明确、活动方式多样,易操作、时间集中、效果显著。其中的教育内容,包括有理想信念教育、专业思想教育、校规校纪教育、诚实守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防范教育等;组织形式有迎接新生报到、开学典礼、军政训练、规章制度考试、观看展览、签名宣誓、签订承诺书、经验交流等。从组织领导到具体实施,都形成了详细、具体、易操作的方案,我们认为,这就是学风建设的一个典型的案例。一个好的学风建设的做法,就应优化、简化、固化下来,形成常规。说得更直观一些,就像教学工作要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风建设也要不断探索和逐步形成学风教育的计划、大纲。
第四,丰富校园文化,突出育人主题。ZGmt7urKr0cYCQM3R4RaiQ==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需要。学校要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针对学生特点,以大学生科技节、文化艺术节、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文化素质教育讲座等为重要载体,以第二课堂为有效途径,以素质教育为主要目的,构建能够满足广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用精神文明熏陶人,用先进文化培育人,用校园精神激励人,用文化氛围感染人。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必须要找准活动载体,大学校园是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也比较多。必须注意,搞活动要突出主题,切忌盲目;搞活动要树立精品意识,而不是越多越好;搞活动要注重实效,不能只注重形式,否则,劳民伤财,失去民心,反而适得其反。总之,搞活动要有充分而详细的规划,体现思想性、教育性、学习性、科学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身在21世纪,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进取,才能有立足之地。而大学生活、学习无疑会成为我们将来命运的一面有效的旗帜。我们必须在大学的生活学习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孟母三迁”不就是为了给儿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吗?“黑发不知勤学早,自首方悔凑书迟。”抓住时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作风、生活习惯,与时俱进,定将有所作为。只有加强学风建设,树立正确的理念,才能养成实事求是的学习作风,使大家在不断丰富和改善个人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学会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有明辨社会主义荣辱,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道德品质,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适应社会的需求,成长为一个全面学习的社会有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