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重塑会计诚信的对策
2010-12-29曹怡
中国市场 2010年27期
[摘要]在我国会计领域重塑伦理,帮助完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引导会计人员在面临利益冲突和多方诱惑的同时选择对社会公众有利的行为,改变我国会计行业失信严重的现状,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稳定地发展。
[关键词]会计;诚信;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27-0074-02
1 建设有利于会计从业人员发挥独立性的制度
1.1 发挥有关会计独立性法律法规的保护作用
在我国随着公司治理机构要求的日益完善和保障小股东利益制度的健全,为了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真正发挥外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在刚性法律制度中给予与会计人员独立性相对应的地位十分必要,而新《公司法》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其中增加的第一百七十条指出:公司聘用、解聘承办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决定。公司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就解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表决时,应当允许会计师事务所陈述意见。第一砒十一条指出:公司应当向聘用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拒绝、隐匿、谎报。
会计从业人员作为劳动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劳动力使用过程中需要得到的劳动保护与我国现行劳动法规定的劳动保护内容存在一定差别。对会计人员来说,受到用人单位的主要侵害往往不在劳动基准内,而更可能是因受到单位负责人诸如强令、指示、暗示、胁迫实施违反《会计法》的行为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和对未来可能承担法律责任的恐惧。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执法水平落后,造成了在现行《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基准外,又出现了用人单位与会计人员间地位不平等而带来的权利义务失当。因此,在《劳动法》中应考虑针对劳动精神损害的条款。
1.2 保障会计从业人员的待遇及地位使其得以人格独立
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就没有人格上的独立,若在经济上始终依附于他人,那么人格上就脱离不了他人的牵制。从前文的分析可知,每个人都有自利、享乐的一面,片面的以奉献来要求会计从业人员有违人性,而且在实践中也会最终归于失败。政府和企业是各项资源投入通过契约结合而成的整体,会计从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也存在着契约,如何让其在遵守会计伦理的前提下履约归根结底是激励约束问题。因此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待遇,促使其人格的独立。应当指出此处的待遇除了基本的工资和福利以外,还包括对其发展和工作环境的有力促进。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会计从业人员已经解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关键是如何保证其尊重需求的实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爆发即是尊重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人格变异。
在我国,会计从业人员长期处于压抑的工作环境中,心理在服从领导安排、保住饭碗和会计职业道德二者之间不断动摇、备受煎熬。这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分析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上司或雇主可以很轻易地就剥夺其利益,或者对其前途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需要建立相关的保证制度,以此来对抗人为的随意性。如从法律的角度规定并贯彻会计从业人员不能被随意解雇的条文。让会计从业人员可以不必完全遵从于强权,可以从容地至少是有所依靠地去践行会计伦理的要求。当然就具体如何让会计人员得到尊重的保障可以再行商议。
1b8e1141276a2aed60c4803661bdbb90b507052d2aae9e960c133c2ce5bc2d5d
2 加强会计伦理教育
所谓会计伦理教育,是针对会计人的道德教育。它是社会总体道德要求和具体会计伦理要求转化为会计从业人员道德品质和社会会计伦理风尚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会计人员的道德品质是后天形成的,是在接受社会总体道德和具体会计伦理的教育过程中形成的。
首先,提高会计伦理认识,就是通过会计总体道德和会计伦理的教育,使会计人员认知和理解一定的包括会计伦理在内的道德理论、原则、规范的内容及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会计义务和会计职责,形成正确的善恶、是非、美丑、荣辱观念,并能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伦理知识和标准来提高选择行为和识别善恶是非的能力,从而增强履行会计伦理义务的自觉性。
其次,培育会计伦理情感,就是通过社会总体道德和会计伦理的教育,使会计从业人员心理上具备由会计伦理义务和会计伦理现象而引发的义务感、正义感、责任感、荣誉感、幸福感、羞耻感、病根感、鄙视感等爱憎好恶的情感。因为会计人员的会计伦理行为不仅受会计伦理认识的支配,更受会计伦理情感的驱使,只有当会计伦理认识转化为一定的会计伦理情感时,才能成为会计伦理行为的真正理性的机制。
再次,磨炼会计伦理意志,就是通过社会总体道德和会计伦理的教育,使会计人员在会计伦理实践中表现出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勇往直前的坚强毅力与精神。虽然会计伦理意志是以会计伦理认识和情感为基础,但会计伦理意志反过来又成为会计伦理认识和情感付诸会计伦理实践的主体性保证。因为如若没有坚毅顽强的会计伦理意志,就很有可能在会计伦理认识和情感已作出选择的会计行为过程中遇难而退,甚至屈服于私欲或恶势力而半途背弃。
最后,确立会计伦理信念,就是通过社会总体道德和会计伦理的教育,使会计人员树立起发自内心的对会计伦理要求所具有的真诚信仰和强烈责任感。会计伦理信念虽然是在会计人员已有的会计伦理认识、情感、意志的基础上树立起来的,但它却是深刻的会计伦理认识、强烈的会计伦理情感和坚定的会计伦理意志的有机统一,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事业的精神支柱,会计人员一旦确立了正确的会计伦理信念,就能自觉地、坚定地依照这一信念来选择自己的会计行为活动,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 发挥舆论的引导、监督作用
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如果有人违反了“共同意见”,就会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甚至唾弃。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经将此“共同意见”定义为“同情”,他认为最初的伦理规范来源于会在相同或相似的境遇里产生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以及在此情感上的相互交流和相互评价。因此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失信行为及其人格重塑而言,舆论的作用也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首先,舆论在会计行业领域的作用在于引导,即通过各种舆论宣传方式如文字、声音、图片,使会计从业者熟悉会计行业的诚信标准和诚信要求,使其不仅仅知道什么是违法犯罪行为,而且使其明白哪些是失信行为,使会计从业者处于一个共同的行业行为规范当中,并且明确告知其不恰当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这是对其应有文化人格和心理的潜在要求和约束。
其次,舆论在会计行业领域的作用在于监督,即舆论要通过自身的行为方式,使会计从业人员和公众知晓在会计行业内有哪一些典型的诚信行为和失信行为。通过反映、放大一些社会上的会计行业诚信“热点”、“焦点”问题引起大家的注意,使诚实守信的会计从业人员和机构得到大家的认可,为其将来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穿透力、威慑力和影响力,使一些失信的人员和机构得到披露和曝光,让其无法在会计行业生存,对害群之马起到惩罚作用,对其他会计从业者起到警示作用。这一监督最终会促成会计从业人员健全人格的形成。
中华民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十分重视“礼、义、廉、聇”,是一个很爱“脸面”的民族,一旦形成一个基本统一的“意见”,这意见就成为评判标准,这是舆论能够发挥作用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千百年来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无一不是官方舆论与民间非正式舆论共同影响的结果。因此舆论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群体性的人格塑造和文化人格有着极强的推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