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科研型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

2010-12-29

中国市场 2010年27期

  [摘要]本文从科研型事业单位这一角度出发,对其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现状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并据此提出了相关的改进策略及建议,以期对此有所借鉴。
  [关键词]科研型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改进
  [中图分类]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罚1005-6432(2010)27-0029-01
  
  1 科研型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现状
   
  与企业相比,科研型事业单位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上较晚,因此在方式、意识、经验上较前者而言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预算编制方面。首先,由于科研型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以科研或研发为主,因此其所生产产品的数量普遍较低,品种较多,生产周期缺乏稳定性,产品更新较快,其工时定额、材料定额、能源定额等数据资料缺乏可靠性和可比性,由此会增加预算编制的难度。其次,由于科研型事业单位在科学研究中所发生的成本或支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也会使预算的编制缺乏可靠性。最后,由于此类单位的研发周期一般较长,因此在此过程中极易受到宏观经济、法律、政治等环境的影响,从而也增加了预算编制的不确定性。
  第二,预算执行方面。从目前来看,由于大多数科研型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为财政全额拨付制,极少单位为部分拨付或自收自支制,因此在预算的执行上也存在着固有的弊端。例如,某些科研型事业单位在本年度预算编制工作完成之后,对于预算的执行工作却不够重视,存在着随意调整预算、追加预算、在预算期末突击使用预算的现象,使得预算的执行丧失了应有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也使得前期预算编制工作的作用大打折扣,同时也对下一步的预算考核工作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第三,预算考核方面。由于科研型事业单位自身所具备的独特性,其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难度要高于企业,而对于预算的考评方面也是如此。例如,某些担任预算考核的人员由于缺乏对本单位的了解以及相关的科研知识,其通过一般数据对比所得的差距实际上并不能反映该单位预算执行的实际效果,而综合性的对比却往往耗时耗力,不但不符合成本一效益原则,而且一般对预算考核人员水平的要求较高,应既具备一定科研知识,又拥有扎实的会计理论,但从目前来看此类人员太少。
  
  2 对科研型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改进
   
  (1)以价值最大化为战略目标。随着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逐步深入,一部分科研型事业单位也应以此为契机,将全面预算管理纳入本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并使其成为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的重要工具。为此,科研型事业单位应从现阶段自身的发展方向、发展能力、发展速度和长远战略目标出发,将最初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财务预算管理,逐步过渡到以自身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全面编制项目预算、业务预算、筹资预算、投资预算、财务预算,从而形成全方位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为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
  (2)将市场作为预算管理导向。近年来,随着国家逐步将科研型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实施企业化管理,许多科研型事业单位的发展导向都发生了较大的转移。在这种大趋势下,科研型事业单位所获得的事业经费拨付金额逐年减少,再加之科研项目的需求单位自身对成本控制有严格的要求,因此从各个角度看施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3)以成本控制作为实施原则。从科研型事业单位自身来看,由于大多数参与研发的科技项目的需求者都为企业、政府或者军方,这些项目或为民用,或为军用,其是否能够被对方所接受的重要因素除了项目自身的技术、功能能否满足其需求外,成本的高低也是其关键性因素之一。为此,科研型事业单位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过程中要同目标成本管理充分结合,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规划和措施,努力控制研发成本、人工成本及其他成本,严防出现因成本原因所导致的项目可行性较差、资源浪费的情况。
  (4)建立全面预算预警机制。科研型事业单位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应通过预算系统对某些超预算或超经费限额指标的情况进行硬处理,将所需追加或。调整预算的事项交予该系统判断,财务人员无权处理。若该系统发现经费已超出指标范围,则自动予以终止并向上级予以反馈,经上级允许后再重新予以执行,因此该机制可有效解决人为造成的预算控制不力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