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图书馆员社会形象审美疲劳的成因分析

2010-12-27张自生

红河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图书馆员馆员图书馆

张自生

(红河学院图书馆,云南 蒙自 661100)

我国图书馆员社会形象审美疲劳的成因分析

张自生

(红河学院图书馆,云南 蒙自 661100)

文章通过对馆员社会形象审美疲劳主要表现的概述,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图书馆员社会形象审美疲劳形成的深层的社会因素、馆员自身的主观因素进行了分析。

图书馆;图书馆员;图书馆法;社会形象;审美疲劳

一 导言

1.馆员社会形象的内涵

图书馆员社会形象,是指公众对馆员群体的社会角色作用和社会价值的总体评价。影响公众对图书馆员社会形象认知的因素包括馆员群体整体的社会贡献、职业道德水平、文化和知识素养、业务水平等。

2.审美疲劳

“审美疲劳”是20世纪末开始出现的一个美学概念,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出现的疲劳现象,具体表现为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不再对审美对象产生较强的美感,甚至对对象表示厌弃。常言所谓“熟视无睹”其实就是审美疲劳的一种社会表现。从审美主体角度看,审美疲劳包括审美觉疲劳、精神作用疲劳和社会关注疲劳。[1]馆员社会形象审美疲劳属于社会关注疲劳范畴。

3.馆员社会形象审美疲劳的主要表现

图书馆员的职业声望不佳,非议多于赞誉。2001年6-9月,深圳开展“市民总体职业声望评价排名”调查。调查以等距抽样方法选择1500个住户作为调查对象,由被调查者依据各种被调查职业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社会贡献、知识技术要求、从业环境等,对所选择调查的100种职业进行定量评价。结果,图书馆员位列第60位,排在出租车司机、推销员之后。[2]用网络搜索引擎检索,在论坛、博客等公众舆论平台上,对馆员的评价总体上非议多于赞誉,“国图事件”、“苏图事件”就是最为典型代表。

图书馆及其图书馆员的社会影响力比较低。报纸、电视是当今公众了解社会信息的主要媒体。然而,在全国各大报纸上基本看不到以馆员为对象的报道。通过对中国知网“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的检索,2000-2008年3月底,全国937种报纸中,标题含有“馆员”或“图书馆员”的文章仅有6篇。经对全国人大网站的检索,在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至五次会议的5719件代表议案和建议中,仅有1件“关于制定图书馆法的议案”。至于馆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更是微乎其微。据《中国图书馆年鉴(2005年)》提供的资料,在全国县级以上各级人大、政协机构中,只有6个省、自治区有图书馆行业的代表或委员。在这些代表或委员中,省、市、自治区及其以上人大代表2人,政协委员8人;市(区)级、县级人大代表3人,政协委员31人。

图书馆员的社会作用未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图书馆员职业在公众的心目中究竟是什么?相信很多馆员都有过这样的亲身体会:当亲友、熟人得知我们在图书馆工作时,说的第一句话往往是诸如“工作清闲啊”、“哦,那你以后可就天天有书看了”,等等。其潜台词就是:图书馆员无所事事。可以说,这样的公众认知已经定格为我国图书馆员的社会形象,馆员信息整序、信息导航、知识服务等社会职能已经不为社会广泛认可。

二 馆员社会形象审美疲劳的成因

第一,国民受教育水平整体偏低

据国家教育部2007年10月公布,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全国平均为8.5年(欧美等发达国家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3年),农村不足7年,一些民族地区则仅达到4.5年。有关资料表明,2004年我国民众公共图书馆借阅证拥有率为8.1‰(根据《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口数计算),远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现时情况亦表明,在全国数量最多、拥有读者最多的县市级图书馆,读者现时需求最多的是一般性阅读需求。这除了基层图书馆文献保障水平低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外,客观上与我国国民受教育水平整体偏低有着很大的关系。矛不利则盾不坚。国民受教育水平整体偏低,使得社会成员的知识需求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从而不能对馆员社会角色作用形成积极推动,弱化了馆员的社会角色作用,助长了馆员的行业惰性思维和行为。

第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法制环境不健全,导致图书馆事业发展缓慢,边缘化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

新中国的图书馆事业至今已走过近60年的发展历程,而对图书馆事业的法制管理,二十多年前才开始学术性研究。虽然业内对图书馆立法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只看到一些具有指导作用的地方性、行业性条例、法规,而为图书馆事业发展保驾护航的国家图书馆法依然难觅踪影。也就是说,保证、监督和规范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图书馆事业发展仍处在社会发展的边缘化阶段。

我国社会还不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公众对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社会作用的认知度比较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未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图书馆行业不是社会强势行业。所以,缺乏法律制度的支持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长期以来,图书馆在一些官员意识深处就是对GDP无直接贡献、对其升迁无直接影响的“鸡肋”。保证人员基本工资和必需的办公开支等刚性支出经费,使图书馆不至于关门,成了一些官员划拨图书馆经费的惯性思维和做法。多年来县市级公共图书馆普遍陷入购书经费不足的窘境,2006年全国有700个县图书馆没有一分钱的购书经费,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根据《中国图书馆年鉴(2005年)》提供的数据统计分析,1984年以来,在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购书费最高的2004年,全国人均值为0.39元(美国公共图书馆1992-1998年人均22.67美元);2000-2004年,我国公共图书馆藏书按当年人口总数计算,人均拥有0.3册,低于国际图联《公共图书馆标准》中“每个居民2册书”这一基本的国际标准。河南省2000-2004年5年的人均购书费是0.051元,仅为同期全国人均购书费的15.5%,排在全国各省区市的末位。广东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可谓名列前茅,但其2000-2004年5年的人均购书费仅为0.55元。可见,造成我国公共图书馆文献经费不足的根本原因并非经济水平,而是政府法制管理的缺失。

文献资源是图书馆服务社会的信息基础。文献购置经费严重短缺,图书馆就不能正常补充文献。其直接后果,一是馆员得不到足够的分类、编目等业务技术锻炼,业务能力下降;二是从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整体质量下降,文献信息不能满足需求,导致读者不愿到图书馆,使馆员失去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机会。长此以往,馆员的社会形象焉能不受到严重影响?

第三,主管部门图书馆意识薄弱,对图书馆社会功能认识不足,对图书馆的专业管理不到位

首先,图书馆人力资源配置随意性大。图书馆属政府财政全额拨款单位,在许多县市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属于待遇较好、收入相对稳定的单位。由于对图书馆进行专业管理的意识薄弱,加上缺乏法律约束和制度监管,一些基层公共图书馆的上级主管部门在为图书馆调配人员时根本不考虑学历、能力等因素,把图书馆当作给某些官员安排亲属“吃皇粮”的地方,当作安排其他事业单位分流人员的地方,从而导致馆员队伍庞杂,整体文化素质低,管理难度大,服务难以令读者满意。由此带来的极为严重的后果是,公共图书馆馆员群体整体业务素质偏低,不能适应图书馆社会角色的需要。

目前我国图书馆员队伍整体的业务素质状况究竟如何呢?通过对《中国图书馆年鉴(2005年)》提供的“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员职称”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列表如下:

表1 2004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员职称情况

通过表1数据可以得出两个主要结论:一,全国公共图书馆的中高级人才配置偏低。在全国49069名公共图书馆人员中,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仅占34.8%;二,县市级图书馆的中高级人才配置过低。在25481名县市级公共图书馆人员中,高级职称馆员仅占2.43%,中级职称馆员仅占24.3%。二者合并计算,其比例也只达到26.73%。如果按图书馆平均计算,差不多每4个县级图书馆才有一个高级职称馆员,每个图书馆的中级职称馆员不到3个。所以,作为我国公众知识服务主力军的公共图书馆,其人力资源状况总体上不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

其次,馆长的选拔任用忽视了图书馆专业素质的考量。图书馆从诞生之日起就和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到了现代,除了传统的知识因素外,图书馆又逐渐融入了诸多科学、技术因素,并最终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的专门学科——图书馆学。而今数字图书馆时代,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等现代技术已经成为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所以,图书馆事业有别于其它一般社会事业的地方,就在于它独特的专业性。为此,作为图书馆建设和发展领头人的馆长,不仅是图书馆事务管理者,还必须是图书馆专业技术的管理者和指导者。

因此,知识素质和图书馆业务素质是我们选拔任用馆长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客观现实是,我国的一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忽视了图书馆的知识性和专业性,把图书馆视为一般的社会事业部门而不是专业的社会事业部门来管理,馆长职位成了给某些人解决位子和待遇问题的“官位”。于是,便有了某级图书馆长对应某级行政职务的待遇体制;于是,便有了一些县市任命驾驶员、工勤人员等既没有图书馆学知识背景,也没有图书馆业务工作经历的人为馆长的现象。此外,通过互联网检索到的图书馆馆长招聘信息显示,很多地方根本就没有要求应聘者具备图书馆学专业素质。

第四,馆员对自己职业的社会角色作用认知不足,角色意识淡漠,职业倦怠现象突出

通过信息整序、信息导航、知识服务等工作,向读者传递信息,传播知识,并最终通过知识的传播促成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值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这就是馆员社会角色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存在价值所在。也就是说,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离不开图书馆员。我国图书馆员的构成成分十分复杂。从学历结构上看,从博士到初中各个层次都有;从专业知识背景上看,少部分为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等专业人员,大部分为其他学科专业的人员。学历、专业背景的不同,导致了馆员群体对馆员社会角色作用的认知总体上不到位。换言之,多数馆员对自己的工作职责认识比较清晰,但对馆员的社会角色的社会作用和社会价值认识并不是很清楚。目前我国图书馆员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现象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我国图书馆员群体的职业倦怠现象的突出表现是:缺乏图书馆事业荣誉感和工作成就感,缺少职业激情;敬业精神差,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服务意识淡薄,态度冷漠生硬,服务态度差;缺乏主动介入意识,工作缺乏动力,被制度“逼”着做,被领导催着做,被读者推着做的情况比较普遍。有研究者对西安石油大学等九所高校173名图书馆员工的专题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106人表示自己有职业倦怠倾向,占总数的61.27%。[3]一些研究者把造成馆员群体职业倦怠现象的主因归咎于社会因素和个人心理因素。我认为,馆员对自己职业的社会角色作用的认知不足也是导致馆员群体职业倦怠现象的主要原因。因为馆员职业倦怠现象不但对馆员的心理、生理和职业价值观造成消极影响,而且压制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易形成馆员职业惰性,从而严重影响馆员的社会形象。

三 结语

综上所述,造成图书馆馆员社会形象审美疲劳的因素既有社会的,也有图书馆员自身的;既有制度方面的,也有意识方面的。要重塑馆员良好的社会形象,我认为政府的重视、支持和馆员自身的努力不可或缺。国家必须加快图书馆法立法进程,尽早将图书馆事业发展纳入法制轨道,以保障图书馆事业的正常发展,为馆员充分发挥其社会角色作用构建良好平台;图书馆要加强对馆员业务素质的考核、管理和培养,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馆员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馆员职业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和业务素质。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仅有制度约束远远不够,关键是唤醒馆员社会角色意识。

[1]封孝伦.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403-409.

[2]迟书君.深圳人职业声望评价的特点[J].社会学研究,2003(4):74-82.

[3]张馨,王家同.高校图书馆员工职业倦怠的心理学分析[J].情报杂志,2006(3):144-145.

Cause Analysis of Aesthetic Weariness of Chinese Librarians’Social Image

ZHANG Zi-sheng
(Library of honghe university,Mengzi 661100,China)

The Paper has summarized Mainly manifestations of aesthetic weariness of Librarians’social image,U-sing the statistics method,Analysis on deep social factors and Subjective Factors which cause aesthetic weariness of Librarians’social image.

Library;Librarians;Library Law;Social Image;Aesthetic weariness

G25

A

1008-9128(2010)01-0100-03

2009-11-28

张自生(1962—),男,云南建水人,副研究馆员,云南红河州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研究方向:图书馆学。

[责任编辑 姜仁达]

猜你喜欢

图书馆员馆员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员之歌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图书馆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用博弈理论解决图书馆员排班问题
新入职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问题探讨
提高公共图书馆员素质与读者服务水平的思考
去图书馆
浅谈图书馆青年馆员职业生涯规划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