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低碳”

2010-12-27朱善杰

天涯 2010年5期
关键词:低碳私家车汽车

朱善杰

漫谈“低碳”

朱善杰

“低碳”这个词,近来炙手可热,频繁地出现在报纸、电视、网络、宣传册及人们的闲谈中。与之有关的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有“低碳世博”、“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等,最近又出现了“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和“低碳清明”的说法。

那么,何为“低碳”呢?可能多数人都知道,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但对其提出的背景,可能还不是很了解。它首次出现在英国2003年颁布的《能源白皮书——构建一个低碳经济》报告中,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向高效低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这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同。后来,它被引入到生活领域,目的是要通过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实行新的技术、制度等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是,我对其一直没有切身之感,不免觉得这个概念有些抽象。

去年,生活中发生的两件小事,使我对此有了改变。先说第一个。一个夏日的早上,我徒步从住处去学校,突然发现上大路也开始有了“堵车”现象。这让我有些不能相信,因这儿地处郊区,在我2005年刚搬到这路边的一个小区住的时候,这条路还显得略有些荒凉,来来往往的车并不多。对比后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或许,这个变化早已发生,只是我往常在这路上走时行色匆匆,没有注意到罢了。可以很明显地判断出来,被堵在路上的一辆辆五颜六色的相当新的轿车中,有很多是私家车。这让我突然产生了一种惊喜:上海真的成了国际大都市,车水马龙,算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中国已提前进入了“家庭轿车”的时代。然而,惊喜瞬间变成了惊怵,因我注意到了汽车尾巴上冒出了缕缕黑烟,并第一次细致观察到每一辆外表豪华的轿车尾巴的隐蔽处,都有一个很大的烟囱。而此前,我一直被它光鲜亮丽的外表所迷惑,没有去想过它有没有烟囱和如果有会在哪儿等这样的问题。忽然,我觉得那一个个冒着烟的黑洞,似乎正在慢慢吞噬着地球上的亿万生命。

再说第二件。过了几天,我去了一趟日本东京,第一次去,异样的感受不少,但其中三点让我特别留意:一是路上跑的汽车没有我想象中的多;二是步行的人特别多;三是公共交通特别发达,尤其是地铁线路和站点密集,去这城市的任何一个地方,大概只需在中间换乘一次。

此后的多日,我的脑海一直停留在这两种强烈的感觉对比中,并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低碳”概念具体所指,并认为提倡“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已迫在眉睫。同时,也有了一种对我们国家的一些城市已出现很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的恐惧。

实际上,在我生活的周围,一方面是听到的“低碳”之“风”吹得正劲,另一方面是看到的“高碳”之“雨”下得更猛。对后者,天上下的被污染的雨水就不说了,生活在上海的人应该对它有感受,现在就单说我们正在做的吧。这当中,不说别的,就先谈谈生活中的“汽车文化”。曾几何时,国人盼望着“现代梦”的实现,但对它的理解,更多地强调实用的成分,于是人们在生活宽裕之后,开始争相买私家车。随之而来的是在这过程中形成——看谁家买得好、买得贵——的攀比之风,“车”俨然成为一个人/家庭社会身份及地位的象征,这就大大超出了其使用价值,形成中国特有的“汽车文化”的重要部分。据我所知,其他国家都不是这样子的。

然而,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私家车按这样的速度继续增长,“汽车文化”以如此的风向刮下去,后果是什么,不需多说。遗憾的是,目前看来,二者强劲的势头,似乎不可逆,因在其背后,有着巨大的推动力:一是人们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或被这种文化召唤出来的消费需求,买车几乎成为人们与买房相提并论的话题;二是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尤其为了走出经济危机的困境,把汽车行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发展,并且不时地推出各种购车的优惠政策;三是汽车生产商为了追逐利润,加大企业的投入和生产。这样,生产与消费所形成的合力,使城市里跑的汽车越来越多,已严重超出了它的承载能力,“碳”的排放量,当然是越来越大。其实,农村也在步其后尘。我们作为后发国家,城市的发展,可以吸取欧洲发达国家在“现代”之初的路上所经历的高污染的教训,走出一条不同模式的道路,不必因一味发展经济而让环境付出惨重的代价。当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和民众开始在“低碳”方面采取切实行动的时候,我们的“低碳”在不少方面还只停留在口号上,行为上还是相当“高碳”的。

就城市的交通来言,如果要减少污染,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发展公共交通,尤其是地铁。而城市里产生碳的领域,远远不止汽车,而是牵扯到生产和生活的大大小小的方面。因此,要低碳,不仅需要减少工农业领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还要人们改变目前的日常生活方式,并能做到不被流行的“汽车文化”等消费主义的东西所笼罩。据统计,城市里二氧化碳的排放,大约30%是由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造成的。

回顾这些年来,社会上曾流行一时的各色口号,大多是“昙花一现”,或“干打雷不下雨”;针对其采取的种种行动和措施,大多是“虎头蛇尾”,或“掩耳盗铃”,留下的不少是形象工程。比如,“环保”一词,由来已久,结果提得越多,污染越严重;针对垃圾分类采取的措施,也已有时日,可街头上的分类垃圾箱基本上没起到任何分类的功能,大多数居民不知如何对垃圾分类,在一个媒体宣传无孔不入的时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怪诞的现象。因此,不得不让人担心,今日听来响亮的“低碳”一词,难免在展现完时尚、华丽的外衣以后,随着社会上一边喊着低碳的口号,一边生产与消费高碳用品的现实,带来南辕北辙的后果。

如果想避免此命运,真正做到低碳,当务之急应是:政府在基础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运用方面切实努力,治理污染,发展公共事业,鼓励研发新能源,而不是一味地追求GDP;企业转变生产方式,减排节能,利用新能源,为居民创造一个低碳的环境;居民节电、节气、废物再利用,比如提倡骑自行车,选择乘公共交通出行,不攀比私家车等等。长远之计是: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都应有一个巨大的改变,大力发展以“风能经济”、“阳光经济”和“氢能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低碳经济”,全面实践低碳生活,彻底改变目前的能源结构、环境状况和生活方式。

可是,我认为要在上述方面取得实效,首要的是打破消费主义的神话,改变人们目前的消费观念和日常生活方式。而要做出这样的改变,就需要呼唤与“低碳”相适应的占主流的意识形态的出现,从而改变口号式的“环保”与“低碳”,使低碳内化于社会生产与人们的生活之中,进而形成低碳文化,构建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日常生活方式,最终走向低碳社会。我觉得,当下如何生产这种文化,应是知识分子责无旁贷的工作。

朱善杰,学者,现居上海。曾发表论文若干。

猜你喜欢

低碳私家车汽车
乘坐私家车
图说
汽车的“出卖”
私家车将逐渐消失
低碳背景下标准化展示道具的设计方法
引发“失败”实验中蕴藏的正能量
学佛能使世界变的更“低碳”吗?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3D 打印汽车等
我们在变,私家车也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