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京锦苑美食记

2010-12-27张瑞勇关祥武王健

中国商人 2010年9期
关键词:潘先生招牌菜浓汤

文/本刊记者侯耀晨 张瑞勇 关祥武 图/王健

美京锦苑美食记

文/本刊记者侯耀晨 张瑞勇 关祥武 图/王健

宾主落座后,侍者先奉上一杯美京锦苑特制的凉茶给各位消暑。

这茶有个极旷逸、又民间的名字,叫做“仙翁茶”。入唇之际,顿觉沁人心脾、神清气爽。

据美京锦苑总经理潘发添先生介绍,此茶由乌梅、陈皮、蜜枣、黄豆、罗汉果泡制而成,有祛火降脂的功效。若在其他季节,店里则会供应客人另外的养生茶,一应是精选食材,由店里自行配制。

潘先生已届六十,但面色红润、精神爽朗,完全看不到这个年龄段的衰容,也没有人们熟悉的那种“厨师体态”,应是平日的养生之功。

说起其中奥妙,潘先生自有一套理论。他喜食浓汤,因为汤里有丰富的营养,可满足人体每日之所需,另外就是一些清淡的蔬菜和白粥。但一个名厨和总经理身份所系,在为食客们提供山珍海味之际,必要的应酬也是免不了的。潘先生的秘诀就是每样菜只吃一点,主要是体会其色、香、味,以及其中的火候与功夫。

精选天下食材,奉献一腔美意

说话间已到饭时,侍者又上一个托盘,盖碗揭开瞬间,浓香满室,四座为之惊喜。细看去,灿然可见的却是几枚大众最为熟悉的凤爪!

这道菜名“和味凤爪”。潘先生在餐饮界有门生三千余人,其中在香港与内地追随潘先生长达十余年乃至二十余年的,为数甚多。

如同自己的师傅一样,潘先生要求弟子们“先做人,后做事”。而对汤味与菜品,则要求必须做到“很浓的味道”,若做不到这一点,弟子们就会受到批评。我们方才体味过的“和味凤爪”、“和味榨菜”,即含其中真谛。

要达到潘先生要求的“浓香”,虔诚精细的人工只是一个方面,尤其首要的是食材必须新鲜——过期的会丧失掉食材的原汁与原味。

拿美京锦苑独创的招牌菜之一“金奖浓汤翅”来说,其原汤由鸡汤与鲨鱼骨熬制而成,其过程就相当讲究。

美京锦苑选用来自南方农家散养的老母鸡,鸡龄需要在七至八年的,因为这样的鸡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胆固醇含量低,是上佳的滋补品,也有祛风和美容的功效。

美京锦苑每天煲两大锅汤,备料的原则是备少不备多,如果当天的汤有剩余,绝不允许放到第二天。

煲汤的工序也比较繁复。

首先将老母鸡去掉头尾(以防某些鸡体内有药品残留)在大锅里煲六个小时,煲汤的过程要求有专人不停地搅拌,这样煲出来的汤味道香浓、而且有一种野味。

如此经过大锅煲好的汤,大概有二三十煲,然后上砂锅添加其他食材进行二次煲制之后,一道“金奖浓汤翅”才算制作完成。

美京锦苑每天煲汤的鸡需要五六十只,每批次采购的鸡不允许超过三天。为了保证食材的新鲜,每周要从南方空运两次才能满足供应。

金奖浓汤翅的用料如此考究,其他菜品也莫不如此。美京锦苑的老总和厨师长有一个功课:每个周去北京各家餐馆,每个月飞往全国各地去看有什么新的菜品,同时考察当地的食材市场,以确保根据市场与食客口味变化不断推出新的菜品,同时为这些菜品找到最佳的食材供应商。

对于食材的采购,美京锦苑也有严格的标准,一是要求供应商必须符合QS食品安全标准,禁止使用苏丹红、色素等对人体有害的食品添加剂。此外对每一批次的食材都要求双重把关:采购负责核对食材的产地、品类等,而厨师长则负责食材的质量把关。

厨师从小培养,建立美京标准

中餐与西餐相比,以层次多变的口味与丰富的个性化菜品见长,但中餐特有的人工操作和竞争激烈的市场也造成优秀厨师和管理、服务人员成为各家餐馆争抢的对象。

因此,厨师与高管团队的不稳定成为很多中式餐饮企业的软肋。如此惨酷的竞争环境下,谁能找到潘发添先生这样门生数千,而且部分弟子原意常年追随左右的厨师和管理团队,谁就有了稳定的核心竞争力,而美京锦苑就是其中之一。

潘先生带徒弟,有自己的家传风范。他总是在留心哪些天聪慧、又能吃苦耐劳的小孩,加以悉心调教。

“好厨师是调出来的!”潘先生说。潘先生早年由于家贫,十三岁就去餐馆打工,从前台到后厨,一直做到高管,餐馆里面所有活路他都有亲身历炼,而他不认为哪一样工作是应该被忽视的。

当一个小孩在潘先生的手下被调教成一个可以独任一方的厨师后,潘先生则希望他们变成一个“研究者”:无论哪里的菜,都要细加品评,考虑其选材,琢磨其做工,讲究其火候,务必取各家之长,而自成一家。

在美京锦苑,厨师们每天2:30—5:00钟要开例会,内容通常是总结当天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也包括品评厨师们新创的菜品。潘先生会亲自参与品评,口味不够“浓”的,品相不够好的,令其继续研发,接近成熟的,潘先生会亲自指导改良,最后经过相关人员“试菜”,大家对于菜品的色、香、味均感满意后,才会推荐给客人。

一方面是关注餐馆内部的创新,一方面也关注同行的进展。北京的餐馆,潘先生比较推崇利源以及大董烤鸭两家店,认为此两间餐馆的招牌菜确有独到之处。

“我最开心的事,就是看着客人把我们的菜吃光!”

潘先生认为一道菜品,要做到“浓而不腻、清而不寡”方为上乘,而客人的反应,就是对厨师最大的回报。

遗憾的是,由于本人素食,不能充分领受潘先生的美意。对于他一再劝请的诸多招牌菜,只能观其色而品其形。但潘先生却善解人意,特意命后厨加了几道素菜,并交代某些菜不许放肉,“和味榨菜”已经绝妙,美京锦苑的米线较之大名在外的云南米线则更见精奇。

最值得回味的当然是那道最后上来的素菜,各种食材真味俱现,又能做到“冲淡以为和”的境界。当然,其大名也令人欢喜:“禅光万象”。

猜你喜欢

潘先生招牌菜浓汤
爸爸的“招牌菜”
如何把时评漫画做成纸媒“招牌菜”
清白之年
知识分子的真伪性
厨娘
玩味“位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