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2010-12-27秦书生

理论导刊 2010年10期
关键词:文明绿色制度

秦书生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沈阳110004)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秦书生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沈阳110004)

绿色技术创新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需要政策法律的激励、引导和保障。政府应通过建立完善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

绿色技术创新;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技术创新在推动经济迅速发展和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损害了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当人类不得不合理地解决困扰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等难题时,必须深刻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便产生了生态文明这一重新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理念。绿色技术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它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

一、绿色技术创新的内涵及其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

1.绿色技术创新的内涵。众所周知,技术创新是技术发明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应用。因此,笔者认为,绿色技术创新是绿色技术发明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应用,它既是一项使绿色技术成果商品化的经济活动,又是一项使绿色技术成果公益化的社会活动。其目的既有改善生态环境的生态效益,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社会效益,又有获得潜在利润的经济效益,即绿色技术创新要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而确保企业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简言之,绿色技术创新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技术创新。

绿色技术创新以生态保护为中心,在企业生产系统中引入生态学观念,追求的是经济、生态、社会的综合效益,即经济效益最好、生态效益最佳、社会效益最优的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绿色技术创新主张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基础,追求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技术创新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是一种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1]其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内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产业文明”与“生态制度文明”四个方面。其中,生态产业文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是指生态产业的建设,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及环保产业。发展生态产业,改革生产方式,对现行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发展生态产业的重点是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工业的发展道路。[2]生态文明将取代工业文明,成为未来社会文明的主要形态。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人们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引下开发与利用自然的实践过程。它作为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摆脱生态危机的总体对策,指人们追求和创造生态文明成果、实现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的一切活动。

绿色技术创新是在生态文明观指引下的技术创新。一般说来,任何技术创新都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的引导。传统技术创新植根于西方工业文明的基本价值观念,从而导致了生态危机的产生。绿色技术创新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渗透到技术创新中,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绿色技术创新所追求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它把技术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和作用充分衡量,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纳入技术创新目标体系,从单纯追求市场价值转向追求包括经济增长、自然生态平衡、社会生态和谐有序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效益,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技术创新能够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和谐有序与可持续发展,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所以,绿色技术创新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在绿色技术创新的实践中,应时时处处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尊重自然,改变传统的容易破坏和污染环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研究开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绿色技术。

二、完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保障

制度环境对技术创新具有深刻的影响。不同的制度环境形成不同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进而影响人们的技术创新活动。绿色技术创新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但由于其具有投资大、见效期长、风险高的特点,在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因此,绿色技术创新不能由纯粹的市场机制去激励,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制度保障。绿色技术创新需要生态制度文明护航。生态制度文明作为生态文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保障绿色技术创新顺利进行的基础。生态制度文明是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规范建设的成果,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关系,反映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平,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生态制度文明具有引导和约束的功能,通过制度安排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约束企业技术创新的行为。绿色技术创新离不开生态制度的激励、引导和约束。因此,政府应建立完善的政策法律制度对绿色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引导、规划、监督、服务和必要的行政干预。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首先,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财政政策支持。财政政策体系主要是财政支出政策和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拨款、政府采购、财政贴息等。目前,我国财政拨款预算制度还不规范,支出结构尚不合理。因此,必须对预算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建立科学的预算制度,保证资金确实应用到绿色技术创新上,使财政拨款用得其所。政府采购已经成为政府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财政手段。政府在采购时可以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支付额外的费用,或者对企业实施采购补贴。我国要在政府采购中建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支持机制,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规范化管理工作。财政贴息是政府财政为鼓励非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给予的贷款支持,对其贷款利息给予财政补贴。财政贴息既是国家财政支持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帮助他们承担市场风险的一种形式,又符合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盈利要求,是一种鼓励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银行贷款的间接资助方式。我国应进一步完善财政贴息政策。财政收入政策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政策引导间接实现的。税收政策是财政收入政策的最主要形式,并且被各国普遍应用。政府应从税收方面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给予政策优惠。激励性税收优惠更适合政府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它能合理降低绿色技术创新的成本,增强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主动性。我国政府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情设计出有效的税收激励政策来鼓励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其次,政府要通过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排污许可证制度等经济手段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等通过市场而起作用,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刺激效果取决于实际收费额及相应法规措施等各种因素。目前我国的排污收费标准很低,以致有的企业宁愿交排污费也不愿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由于收费低,大大削弱了对企业的制约作用。应调整有关政策,对污染严重的产业、企业和工艺系统实行生产工艺排污许可证制度,以促进严重污染工艺的改造及老化设备的淘汰;逐步提高排污收费标准,使那些生产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的厂家无利可图,迫使其开展绿色技术创新。

2.建立完善支持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离不开相应的法律制度的保护和约束。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保护力度不够,对污染环境企业的惩罚程度不足,不能全面引导企业走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因此,政府必须建立健全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制度,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促进企业大力发展绿色技术,推行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技术创新的法律支撑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整合了环境法、科技法、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等不同部门的法律内容。结合我国国情,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明确绿色技术创新立法的原则和内容。在立法上应该围绕绿色技术创新的目标,体现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些新特点,并强化现有各项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在制定和修订环境法律时,要进一步强化污染者的法律责任,增强环境法的可操作性和实施力度,对污染者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条款做出详细而明确的规定,增加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立污染损害赔偿责任,提高违法行为的成本。第二,对现行的法律法规制度中不适应绿色技术创新的内容进行全面或部分修改,废止不利于绿色技术创新长远发展的部分法律法规制度,为推进绿色技术创新预留法律创设空间,使环境法律法规健全完善。第三,建立科学的执法监督制度,依法监督管理涉及绿色技术创新的司法活动。要切实做到严格依法执法;要提高环境监察执法队伍的素质,提高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加强环境执法队伍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加强环境监察执法机关的硬件建设,对重点污染企业安装主要污染物在线监控装置,实现在线远程定量化监控。要依法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关键环节是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产业文明。而要发展生态产业,就是要在生产方式上,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以绿色技术创新为手段实现企业的生态化转向,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企业作为经济活动和技术创新主体,必须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将以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的生态理念迅速渗透到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通过树立企业的绿色理念,加大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投入,加强绿色工艺和绿色产品的创新开发,实施绿色管理和绿色营销等方式,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树立生态文明观。企业领导者树立生态文明观,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才能自觉地带领企业员工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所以,企业领导者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视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为己任,自觉以有关法律法规约束企业的行为,大力开展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环境教育,提高全体员工的环境意识,使全体员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掌握绿色技术和绿色知识,自觉地按照环保标准进行工作,才能有效地推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第二,建立完善企业创新体制,使企业成为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建立。企业应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建立企业创新体系同步进行,实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并举,并把提高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完善企业创新体制,使企业成为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

第三,企业必须加大绿色技术创新的投入。由于绿色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性,企业应积极建立自身的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筹措系统,通过大力推行资本经营、开拓证券投融资渠道、建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风险基金等手段,保证对绿色技术创新各阶段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企业要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所需人、财、物的投入力度,明确绿色技术创新方向,重点组织开发有普遍推广意义的绿色技术等。

第四,企业要建立环境成本核算体系,激发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企业应尽早建立环境成本核算体系,在企业会计账户体系中增设环境成本账户,对环境成本进行核算并将其计入生产成本。环境成本计入生产成本,会使成品成本提高,影响其产品的竞争力。企业在追逐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目标下,就会产生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改造现行的工艺技术,采取环境措施降低环保成本,从而降低产品总成本。

第五,企业要积极采用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在企业产品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资源最优利用、能量消耗最少、“零污染”、“零损害”、技术先进、生态效益最佳。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时,要选择并合理使用绿色资源,选用对环境和人类无毒无害、容易分解和再循环使用的材料;企业要积极采用绿色技术、设备,尽量节省能源和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在整个企业生产绿色产品过程中都应该是清洁生产,在生产过程中节约资源,不污染环境。采用少废、无废的工艺和高效的设备及先进的绿色技术,减少生产中废物的排放。废弃物循环利用要求通过绿色技术提高对废弃物回收并进行商业再利用。

第六,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进程。在我国,由于企业大都技术力量薄弱,研究开发能力低,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其绿色技术创新大多依赖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所开发的技术。所以,产学研合作是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能够加快绿色技术创新进程。应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把企业在资金、人力等方面的优势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研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长处,通过产学研的最佳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自的积极性及创造性,[3]加速绿色技术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的实现。

第七,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绿色技术,提高企业绿色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绿色技术,是我国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当有选择性地引进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绿色技术,并在吸收和消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整合再创新与后续开发。绿色技术的引进要以增强自主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八,加快对传统企业的技术生态化改造,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把传统技术改造成绿色技术。我国很多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比较落后,废料产出环节多,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在治污和防污问题上还主要依靠“末端治理”。因此,要超越传统工业化的思路,加快对原有工业的技术生态化改造,把传统技术改造成绿色技术,发展生态工业,建设生态企业,坚持走绿色技术创新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

[1]陈家刚.生态文明与社会公平[N].中国环境报,2007-10-18.

[2]姬振海.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环境保护,2007,(11):61-63.

[3]张瑾.论高校科技创新[J].科技.人才.市场,2003,(03):17.

[责任编辑:闫生金]

F 279.2

A

1002-7408(2010)10-0073-03

辽宁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绿色技术创新研究”(2009 J D 29)。

秦书生(1963-),男,河北衡水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文明绿色制度
绿色低碳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对不文明说“不”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