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四为”之政治伦理思想价值探析
2010-12-27宋义霞
宋义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西安710071)
张载“四为”之政治伦理思想价值探析
宋义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西安710071)
张载的“四为”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治国安邦的理想境界,也是建立和发展政治伦理的可贵思想方法。以人为本,保持社会安定,注重财产再分配的公平性,是保证天下“太平”的基础和条件。
张载;“四为”;政治伦理;长治久安
张载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关学创始人,理学奠基者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思想界具有较大的影响。王夫之曾说张载的思想是培养伟大人物的思想。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276反映了人生成就伟业的理念和境界,是建立政治伦理的可贵思想方法,是健全人格培养的必由之路,也是对从个人和谐进步到社会和谐的人类文明规律的概括。本文拟就“四为”及其对政治伦理发展的意义略作探析。
一、“为天地立心”与治国安邦之理想的建立实施
伟大理想是高尚伦理产生的前提条件,高尚伦理是伟大理想实现的精神保证。治国安邦,体恤百姓,使自己的国家创造更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历朝历代竭力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仁人志士的终生追求。要达到政治廉洁清明高效,必须有超前的治国理念,有敢于奉献、愿意承担责任有才能的大批志士仁人。儒家奉行“以天下为己任”的处世之道,在价值取向上,体现出浓厚的社会责任感。孔子教导弟子立身处世,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力争在有生之年为国家为民族多做些事情。“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2]16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104这些都表现出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儒家把富国安民,实行仁政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把实现这个目标作为人生的最大价值,因此它的价值取向是注重人的社会属性的,它实质上蕴含着一种崇高的献身和牺牲精神。
但是,儒家把实现政治的清明砝码放在政治家良好的道德品质素养上,为此倡导加强培养人才道德素质的内容和途径,就是著名的“修、齐、治、平”,而这些良好的素质培养过程只注重个人的内在世界的顿悟和开掘,不强调人在更大的自然、历史空间的作用,即没有指明人在自然宇宙、人类社会中的地位角色及其主动性。相形之下,张载的“四为”就比既往儒家治世安邦的政治思想广阔、深邃而实际得多。就“为天地立心”这一句来讲,是对儒家的超越贡献,它突出表现了张载唯物的史观、前瞻的思想、广阔的胸襟、仁爱的情怀和创新的精神。
“为天地立心”是张载的一种人生价值追求,是治国的高境界体现。要“为天地立心”,而天地是按自己的规律运行,不受人类思维规律羁绊,《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104天地生生不息运动发展,是那样的自觉自然而且富有活力,它必然有一种内在精神理念在支撑着,即它像人类一样有一个统治支配一切行动的中枢机关——“心”。心是人的生命动力,心就是人的思想,是主宰人行为的核心。“为天地立心”就是探索发现宇宙自然的思想灵魂。自然宇宙事物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像人类有鲜活的思维,张载所说的“心”应该是什么?张载说“太虚即气”,认为客观存在的宇宙本体,都是由以气为基础的物质构成的。他认为宇宙万物“大分不齐,于其类中又极有不齐。某尝谓:天下之物无两个有相似者,虽则一件物,亦有阴阳、左右”之分。[1]322说明宇宙万物都具有特殊性,都有自己的独特形态,但它们都是由气这种物质构成,人应该能了解掌握天地的特点规律。“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气而为太虚。”[1]7气聚为物,气散为“太虚”即气,而“太虚者天之实也。”[1]324既然天是一种物质存在,它必有一个中心为统帅,如果统帅找到了并把它放在它的世界的统治地位,那么自然界就可以按规律进入人可与之沟通、直至驾驭它的发展轨道。显然,张载所说的“心”,正如冯友兰的评价:“天地是没有心的,但人生于其间,人是有心的,人的心也就是天地的心了。换句话说,物质的世界是没有思维的,人的脑子是物质组织的最高形式。脑子的活动是思维,思维也是物质活动的产物了。人为万物之灵,灵就灵在他能思维,他有心。“为天地立心”,就是把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到最高的限度,对天地间的事物和规律得到最多和最高理解。”[3]159质言之,张载“为天地立心”,就是力求用接近科学的思维、哲学的思维获得对天地的正确认识。他所说的天地,不是指“日月星辰”这些“目之所止”的显著的形象,而是指天地的本质和规律,即对天地的理性认识,他称之为天道。这个“天道”是含有丰富的主观能动性的。
同时,张载认为要探索世界的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大其心”与“尽其心”。他在《正蒙·大心篇》中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见闻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1]24要“大其心”就不能“以见闻梏其心”,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能局限在眼见耳听之范围,应当用理性的思维审时度势,以辩证的思维去“体天下之物”,探其渊源,究其规律,从而为天下提炼创造治国安邦之良策。
治国之良策之归纳以至于实施,还需要智者“尽其心”。治国之事繁复庞杂,天地之物五彩缤纷,认识管理好这个世界必须信念坚定,方法科学。在众多的事物中,人不可能逐一实践体验之,就需发挥人思维的抽象性等特性,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则“尽其心”就是好的方法之一。张载说:“人本无心,因物为心。若只以闻见为心,但恐小却心。今盈天地之间者皆物也,若只据己之闻见,所接几何,安能尽天下之物?所以欲尽其心也。”[1]333张载讲的是根据客观事物变化,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凭借思维的特性,应尽力“尽心”认识世界、管理国家,让人们与宇宙彼此认识、互通相融而发展。
二、“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是政治伦理之基石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张载在继承“仁”这个“绝学”时,跳出儒家仁爱等级的藩篱,探索揭示使社会长治久安的本质动力,即一个社会的动荡衰败是由于对百姓的本质认识有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的主人、主体,但是封建统治者囿于认识,始终没能有一个正确而合乎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以至于元代著名政治家、散曲家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慨叹朝代更迭、历史变迁的结果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实际在张养浩所处时代的三百年之前,思想家张载就深思探究关于民生、民权和安民之问题,并试图倡导社会建立一种爱民、恤民的政治伦理,他认为这样就可避免社会的杀戮掠夺,民众就能安居乐业,社会就会兴旺发达,真正实现“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
“为生民立命”就要从弘扬改造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入手,张载说:“学者当须立人之性。仁者,人也当辨其人之所谓人。学者学所以为人”。[1]321他把“仁”作为立志向、学做人、辨别人和培养人的标准,并且重视用“仁”来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一个发扬彰显“仁”的社会,首先要从管理层做起,用“仁”行使职权,实施的过程以至于结果必然对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地位和需要考虑照顾得较为周全,社会的矛盾就不会激化,社会不稳定因素就不难化解。要使百姓安居乐业,财富的占有分配是重要的“天平”,这个天平上的砝码若有不公,必然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其结果是不安定因素滋生。张载认为解决“为生民立命”问题的最佳道德,是统治者的“无欲”,当然也是讲君子应是“无欲”之人。张载说:“仁人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善人人有利欲之心,与学正相背驰。”[1]281并说:“心既虚则公平,公平则是非较然易见,当为不当为之事自知。”[1]280他试图以人的自觉性与外在的强制力结合,来有效控制人们的欲望,以求得当政者与百姓两相安好,这是对儒家“仁”的一个改造。张载在《正蒙·有德篇》中说:“德主天下之善,善原天下之一。善同归治,故王心一。”[1]44其意是讲德是统率善的,善是统治者应有的品质,上行下效,人人都向善,国家就会大治兴旺。张载追求德善奠基的政治伦理,是“为生民立命”理想得以实现的保证。
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是靠人们共同遵守信奉的道德理念来维系的。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要,同时也需要高尚可行的政治伦理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张载从人性是“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辩证地提出了“天理”与“人欲”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发展观,以社会伦理激励政治伦理发展。那么,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张载对此有深刻的见解,他说:“所谓天理者,能悦诸心,能通天下之志之理也。能使天下悦且通,则天下必归焉者;不归焉者,所乘所遇之不同,如仲尼与继世之君也。‘舜禹有天下而不与焉’者,正谓天理驯致,非气禀当然,非志意所与也。”[1]23他在《正蒙·诚明篇》中还说:“‘在帝左右’,察天理而左右也,天理者时义而已。”[1]23这里,张载把“天理”概括为以下几层意思:首先“天理”是得到天下人公认的“公理”,人们懂得了就觉得“能悦诸心”;其次,“天理”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存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使像舜禹那样的人,也是被“天理”“驯致”而成就其事业和完美其人格的;再之,“天理”是“时义而已”的,即它与时俱进,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而丰富多彩,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何谓“人欲”?即人的正常生活欲望要求。张载对“人欲”和“穷人欲”持截然相反的态度,他尊重人的正常欲望,反对“穷人欲”。“穷人欲”就是只讲嗜欲,不讲道德。为此他说:“烛天理如向明,万象无所隐;穷人欲如专顾影间,区区于一物之中尔。”[1]26由此可看出对“烛天理”与“穷人欲”的态度。要用“天理”抑制“穷人欲”,使人们在社会中平等和谐相处,就必须倡导博爱,也需要认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人在世界中应担负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张载在《正蒙·乾称篇》中提出了令后人无不称赞的——“天理”,即“民胞物与”、“厚孝道”和“法圣贤”的思想道德。这些思想是管理国家的必备精神素养,也是张载为建立安和兴旺富裕的国家而开出的伦理良方,这些至今仍对社会文明进步发挥着作用。
三、“为万世开太平”是政治伦理之崇高境界
什么是“太平”?这一词最早是由汉代人提出来的,据《汉书·王莽传上》记载:“九族亲睦,百姓既章,万国和协,黎民时雍,圣瑞毕臻,太平已洽。”据历史发展可知“太平”一词含义有二:一是指社会安定,百姓生活和美;二是指百姓财富均平。社会发展百姓乐业,没有战争、没有饥饿,人人平等,这是仁人志士始终追求的美好社会。要实现社会一代一世的“太平”,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要“为万世开太平”,其任务之艰巨,理想之宏伟,精神境界之高尚,是需要政治家和管理者世代相继地奋斗方可达到!
张载所生活的北宋,内忧外患严重,百姓生活在动荡战乱、贫困之中,对于忧国忧民的张载,他始终想找到一个解决社会矛盾、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方法,他试图用恢复“井田”来解决百姓财富不均问题;他提议对统治阶层适当的分权,以解决拥权太重、决策失误、扰民害国的问题;他还想通过道德精神的重塑,来改变国家纲纪不振、国衰民弱的困境,并寄希望于改革图强,以重振大宋之雄风。
“太平”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前提标志。要“太平”,必须使社会安定,安定的前提是百姓生活安定,即人人衣、食、住、行有保障。这就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公平发展的治国政策,必须动员人民发展生产,创造财富。发展生产则须解决百姓基本的生产资料需求,农民有土地,商人有市场、原料……,而且给百姓解决生产资料问题,本身就包含着社会共同财富的平均分配问题。这个基本问题解决了,百姓就无忧无怨,就会安心生产,创造了财富可使家安国安。张载认为实现国家“太平”,要从家庭富裕开始,他在《横渠易说上经》中曾说:“家不富,志不宁。”[1]95
在生产经营中,对于利益的处置,是均贫富、强国家以达到天下“太平”的重要途径。人民创造财富满足了自己生活需要之外,必然把多余的贡献于社会,管理者要用“无欲”为公的思想道德来处理社会公有财富,让财富的再分配为百姓生活尽力提供良好的服务,这种掌管财富的理念,可使社会安定团结,保证天下太平。
总之,张载的“四为”,作为其治国安邦的理想,是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可贵的伦理道德,又是社会政治文明的崇高境界。今天,我们对“四为”的正确认识、借鉴与弘扬,对建立科学文明的现代政治伦理有重要的现实启示价值。
[1]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黎峰]
B 244.4
A
1002-7408(2010)10-0109-03
西安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R 200241)。
宋义霞(1959-),女,西安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传统文化和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