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

2010-12-27魏文章

理论导刊 2010年10期
关键词:耕地粮食农业

魏文章,梁 军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西安710061)

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

魏文章,梁 军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西安710061)

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面临许多隐忧。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积极务实的对策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重要性;隐忧;对策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据悉,全球饥饿人口在2009年首次突破了1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6,粮食安全问题十分紧迫。[1]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一、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特殊重要性

所谓粮食安全,是指在保证国家遭遇各种灾害和战事时有足够应对储备的前提下,在使国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国家具有持续保障所有国民能及时买得到、买得起、价格基本平稳的符合国民习俗要求的、符合食品安全的、符合国民健康营养标准所需要的粮食。[2]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对粮食安全作出进一步表述,即“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009年11月18日,为期3天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在罗马落下帷幕。此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干事迪乌夫以绝食的方式希望引起世界对全球日益增加的饥饿人口的注意,据FAO的报告指出,截至去年,全球饥饿人口已达10.2亿人,其中全球有29个贫困国家面临着严重的饥荒,这种情况反映出目前脆弱的粮食安全系统,也促使我们必须从在一个相当高的立足点上,充分认识粮食安全问题的特殊重要性。[3]

1.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在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生产的直接成果就是粮食,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没有粮食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发展粮食生产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以粮食生产为主要目的的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要避免过几年又进口上千万吨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4]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工业发展所用的原料来自粮食生产,作为农业产品的粮食又是所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维持生存的直接、间接物质基础,因此,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2.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粮食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否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如果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粮食在国家安全上居于基础性地位。所以,粮食问题是安全问题,而非经济问题。[5]中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我国人口众多、农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较大,粮食安全对中国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博士(Lester·R·Brown)的《谁来养活中国》的发表,不仅引起我国学术界和决策层的广泛关注乃至震动,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反响更强烈。对于“布朗命题”的反向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加慎重地应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6]

3.粮食安全是政治安全的命脉。从政治角度看,粮食安全是立国的基础。我国的自立能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粮食的生产、农业的发展。如果农、副产品不能保持自给,过多依赖进口,必将受制于人。一旦国际政局变化,势必陷入被动,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可以说,粮食生产和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上世纪70年代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近年来,很多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都已经开始凸显,因为粮食问题而受制于人,从而丧失国家最基本的公共物品——粮食的主导权。实际上,粮食危机已在一些国家引发了政治和社会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有可能进一步危及世界和平与安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并且把此放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首位。[3]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问题,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把粮食生产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前就提出了“以粮为纲”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后,改革首先从农业、农村、农民中取得突破,并获得成功,不但推动了其他方面的改革,而且使我国粮食生产迈上了新台阶。近年来粮食连年丰收,2007年粮食总产达到5015亿千克,2008年达到5285亿千克,2009年量达到5308亿千克。[7]所以,在一些国家粮食安全频频告危的情况下,中国才能感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在许多全球性和全国性重大政治问题的应对上才显得自信和从容。

4.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加快,虽然农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步降低,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性却丝毫没有改变。历史反复证明,粮食一旦出现大的波折,将直接危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90年代初发生的全国性粮食价格暴涨,都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且调整恢复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和努力。现在,要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又好又快发展目标,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必须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在确保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个坚实、稳定的基础方面,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仍是农业大国,13亿总人口中有7.4亿是农民,只有保证粮食安全,才能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也只有这样,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才能够实现。[8]

二、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隐忧

1.耕地数量逐年减少,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受非农建设用地及生态退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农业耕地尤其是优质肥沃的耕地数量逐年有不同程度减少。据有关资料表明,1996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9.151亿亩,2003年下降到18.151亿亩,短短7年时间减少了1亿亩。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8.137亿亩,比2003年净减少140万亩,人均耕地下降为1.41亩(2003年人均耕地1.43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人均耕地已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警戒线(0.8亩)。而且,我国耕地面积分布极不平衡,62%的耕地分布在水资源不足全国20%的淮河流域及以北地区,水资源充足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耕地仅占38%。虽然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潜力在21.01亿亩,但60%以上分布在水资源不足、水土流失、沙化及盐碱严重的西北部地区,且交通不便。加上这几年有些地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把农业结构的调整简单地理解为减粮扩经,将良田改种果树等经济林木或毁田养鱼,有些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速度过快等,自然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同时,耕地质量也在下降。全国耕地中只有不到1/3是可灌溉的高产稳产农田,其余2/3是中低产田,其中一半以上耕地严重缺乏氮、磷、钾。[9]从水资源情况来看,农业用水非常紧缺。再加上我国农业节水程度很低,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0.45,而发达国家为0.7-0.8。所以,采取水利和农艺等方面的有效措施,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也十分紧迫。以陕西省为例,2008年全省常用耕地面积为4200万亩,按照常年农作物的复种指数计算,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仅能达到6000万亩左右,比1998年减少了1500多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也由2000年的2.02亩减少到2007年的1.63亩。现有耕地的三分之二为中低产田,灌溉水田、水浇地面积仅为20%左右。宜耕后备土地资源较为匮乏,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空间非常有限。同时,作为陕西粮食主产区的关中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农业生产用水紧张,尤其是渭北旱塬地区农业生产用水极度缺乏。这些具体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对粮食安全的高度关注。[10]

2.粮食需求刚性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增加45%,粮食增产为60%,粮食消费需求每年需增加40亿千克,呈刚性增长趋势。预计2010年13亿人口人均粮食消费量382千克左右,10年后的2020年14.5亿人口,人均粮食消费量将增加到390千克左右,到2030年,人口为16亿左右,按年人均需400千克粮食计算,届时需要6.4亿吨。[11]这种人均粮食需求量加大和人口总数稳定增长,必然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此外,健康食品来源于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不能明显提高;食品安全需要更多的绿色粮食饲料发展转化蛋、奶、肉。每年我们肉类消费需求要增加80万吨,蛋奶消费也“跨越式”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口的不断增多,与绿色革命要求的粮食产量放缓会形成一定程度反差,这也是个重大挑战。[12]

3.粮食浪费严重,储备量不断下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粮食浪费相当严重。有媒体报道,中国人每年消费用珍贵粮食酿造的酒,相当于一个西湖;每年中秋节糟蹋的用蛋黄、水果等烤制的月饼,相当于一个小山头。国务院鉴于粮食和食品在生产、储存、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损失浪费现象严重,尤其是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消费方式造成的浪费触目惊心,在今年年初曾专门发文要求要移风易俗,大力破除讲排场、比阔气等陋习。另外,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的粮食危机依然十分严峻,世界粮食库存量仅占消费量的15%,我国目前虽然粮食储备充足,超过了联合国规定的粮食储备量占社会消费量18%的水平,但是同时自给率也是95%,还有一定的缺口。[2]同时,市场经济没有推行以前的广大乡村群众一般将当年生产的粮食的大部分甚至全部都储存起来,只消费前一年的粮食。而新世纪以来,农村群众也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的储粮意识愈来愈淡薄,据我们随机调查,很多农民不储粮,或粮食储备量很少。

4.对粮食的需求增加,进口依赖度提高。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我国粮食需求总量不断增加。据测算,城市化程度每提高1%,粮食消费总量大体上增加1000万吨。另外,随着人们消费结构和生物工业的发展,工业用粮将继续增加,预计年递增2.2%,占粮食总消费的8.0%左右。[13]美国用大量的玉米等谷物为原料生产乙醇,来代替作为能源的汽油。这意味着现在美国生产的玉米全部用于转换汽油还不够,必须每年以10%的增长速度生产玉米,才能满足其目前汽油需求量的20%。巴西主要用甘蔗生产的乙醇约占世界生物能源的32%。我国已成为粮食纯进口大国,近年来我国大豆进口量居于世界首位。据海关统计,2008年上半年,在国际粮食市场价格翻倍增长的情况下,我国仍进口谷物、淀粉、豆类1571万吨,比2007年同期增长约3%。去年上半年进口玉米与前年同期相比增加了约28%。中国进口菜籽数量也不断增大,由2005年的29.62万吨上升到了2008年的89.63万吨。我国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度越来越高。[14]

5.农业生产方式传统分散,科技附加值较低。目前,我国广大农村依然沿袭着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形成的传统、分散的生产模式,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很低,农业生产基本靠天吃饭,也因此造成粮食生产科技附加值较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0%左右,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15]

三、保证粮食安全要有硬措施

面对严峻的粮食安全挑战,必须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当前主要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耕地面积的保障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因此,必须始终把耕地保护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保证现在人均约1.3亩耕地。根据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总潜力为1340万公顷,到2010年全国将通过开发整理等方式,补充耕地应达到274万公顷。同时,要采取措施应对城市化过程中对耕地的蚕食,限制现有土地性质的转换,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制度,确保农业用地的用途。[16]

2.适度发展规模农业。近年来,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转移出来,为加快土地流转、实行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党的十七大也明确指出,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搞好农村土地流转,可以优化农村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层要专门成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作为规范和激活土地流转市场的桥梁,为群众提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关服务工作,鼓励适度发展规模农业,走农业现代化道路,保证粮食生产逐年增收。

3.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农业是弱质产业,投资规模大,见效慢,世界各国政府都重视对农业的投入。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一直实行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各种财政补贴,补贴资金成为农民收入的一部分。相较而言,近年来我国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一直在加大,但是直接投入仍然相对不足。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今后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奖励力度,加大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和间接补贴。

4.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要以点带面,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调动农民学科学、用科技的积极性,不断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确保粮食的增产增收。譬如,我省要充分依托杨凌高新农业示范区的平台,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优势,提升农业区域创新能力。逐步构建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广泛参与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5.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从整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业发展方式仍然粗放。所以,要下大力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稳步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不断扩大丰富水源和土地条件较好地区的灌溉面积,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着力投资治理大河、大江、湖泊,努力完成一批水利骨干及配套工程。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基础农田整治,推行沃土工程,加快改造中低产田。

6.建立农业保险与粮食安全预警制度。农业与自然天气的关系紧密相关,干旱和洪水等天灾很容易使脆弱的农业损失惨重,需要市场经济体制下完善的农业保险替他们分担压力。同时要根据丰年、歉年的区域粮食生产情况,逐步建立粮食生产、需求、储备、市场动态及突发事件跟踪的监测预警分析制度。做到胸有成竹,确保随时有粮可用。[12]

[1]冯昭奎.世界粮食够吃吗[N].学习时报,2010-07-26.

[2]陶家渠.大粮食安全观[N].人民日报,2010-07-19.

[3]王东.聚焦全球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N].学习时报,2010-02-22.

[4]刘维芝.充分认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J].探索,2008,(12):161.

[5]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危机跟踪.粮食安全[EB/OL].www.macrochina.com.cn,2010-07-26.

[6]胡岳岷.中国未来粮食安全论——兼评莱斯特·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J].当代经济研究,1998,(5):3-11.

[7]张毅,冯华.粮食生产:来之不易的五连增[N].人民日报,2008-10-11.

[8]百度.论粮食安全的重要性[EB/OL].http://tieba.baidu.com/f?kz=719210310,2010-07-26.

[9]曲凌夫.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J].农村经济,2006,(12).

[10]李忙全.关于我省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J].陕西综合经济,2008,(3):2-5.

[11]李长久.全面粮价攀升的原因与启示[J].南方,2008,(3).

[12]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10年)[Z].2008,(11).

[13]虞国平.我国粮食供需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4):237.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网站.今年1-5月我国主要粮食品种进口价格大幅上涨[EB/OL].http://www.customs.gov.cn/publish/portal0/tab4370/module3758/imfol120982.htm,2010-07-26.

[15]张向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1):49-53.

[16]中国网.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EB/OL].http://www.china.com.cn/Chinese/PI-c/296866.htm,2010-07-26.

F32

A

1002-7408(2010)10-0068-03

魏文章(1961-),陕西榆林人,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校长,研究方向:政治理论、行政体制改革;梁军(1971-),陕西宝鸡人,中共陕西省委党校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哲学、工程伦理、法社会学。

[责任编辑:黎峰]

猜你喜欢

耕地粮食农业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珍惜粮食
保护耕地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