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女大学生性别角色期望探析

2010-12-27范牡丹

理论导刊 2010年10期
关键词:性别角色观念意识

范牡丹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陕西渭南714000)

当代女大学生性别角色期望探析

范牡丹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陕西渭南714000)

女大学生作为充满朝气的知识女性,其角色定位对其他女性群体的影响举足轻重。然而在进入21世纪的现代社会,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期望和价值观却逐渐向传统角色回归。本文旨在探讨影响女大学生性别角色期望和价值观形成的因素,寻求帮助女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期望和价值观的措施,以促进女大学生发挥其对社会的重要作用。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角色期望;性别意识;价值观

一、当代女大学生性别角色期望现状

性别意识,是指用社会性别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经济和文化等社会现象,从而防止不利于两性平等发展的状况发生,避免两性之间机会和权利上的差距产生和进一步扩大的概念。当代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直接影响着其性别角色期望。

1.基本上接受传统的性别定位。对“男主外女主内”、“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这种传统的观点表示认可。首先,从女大学生的择偶观看。大多数女生表示要找各方面都比自己强一些,但长得一般即可。其次,从女大学生的学业观看。相关调查发现,一些女大学生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学业、能力不如男生,而是害怕被人认为“没有女人味”;“女孩子就应该像女孩子,整天东奔西拼,会丧失女性特有的柔美”。因此,有63%的女大学生“因为自己是女性而在有些事上约束自己”,34.8%的女大学生“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议论,特别是来自男大学生的评价。[1]

2.性别意识不强,角色定位不高。性别意识淡薄表现为:女性的成才观念淡薄、竞争意识和独立性不强、自我发展意识缺乏等。近年来,随着物欲的泛滥,我国许多女性自我定位不再是做自立自强的成功女性,而是以男人为重心的“贤妻良母”。这种大环境必然影响到女大学生自我发展目标的定位,“学得好、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已经成了一些女大学生的价值目标。有些女大学生屈服于社会上某方面的压力,因此降低成就期望值。她们把主动性、独立性、竞争意识等看成是男性化的品质,不仅使自己的主体意识和抱负水平大大降低,也形成了个性上的依附性和缺乏创造力。有学者亦研究发现:女大学生在进行角色定位时,选择“今后在事业和家庭的关系中,自己最有可能成为哪种类型时”,事业型只占7%,以事业为主兼顾家庭的占59%,以家庭为主兼顾事业的占29%,家庭型的占5%;对“一个女性无论多成功都应该努力做贤妻良母”持肯定意见的占62%,否定的占38%;同意“安排好工作规划与家庭计划两者同等重要”的占86%,不同意的仅占14%。[2]

3.价值取向上存在矛盾。在中国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男性文化和女性文化的巨大差异中,造成了男女不同的价值取向,导致了传统女性的从属地位和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这种传统的价值观,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存在的。女大学生所具有的现代意识要求她们追求独立、追求个性,而她们所具有的传统观念又使她们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这样,现代观念与传统观念的矛盾就体现为女大学生在独立性与依赖性上的冲突。据分析,有68%的女大学生想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当发现自己的成绩有所下降时,71%的同学表示发奋追赶;面对女大学生择业就业难的外部压力,有一半的同学准备更加努力以实力证明自己,敢于竞争,这反映了女大学生自尊自强的一面,许多女大学生总希望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渴求自我认同的同时,也渴望得到社会的肯定与他人的尊重。对于知识女性将要面临的事业与家庭的矛盾,她们也十分关注,她们有追求集女性角色和社会角色于一身的愿望和决心,即完美的女性形象;知识女性的自信开始大幅度滑坡。敢于参加社会竞争,大胆追求事业成功的女大学生在整个女生群体中只占极少数,大多数女生对事业的理解是找到一份好工作,面对家庭幸福,却抱以极大的期望,很多女大学生希望能做个贤妻良母。知识女性传统角色的回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现代社会中知识女性自由实现个人价值的艰难。

对于女大学生性别角色期望现状的分析表明:传统的性别角色和现代女性意识的矛盾冲突使女大学生面临着“淑女”和“女强人”的两难选择。

二、影响女大学生性别角色期望的因素

性别角色受社会、家庭、自身三方面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女大学生性别角色期望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主要还是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沉淀下来的性别刻板观念和隐性性别歧视造成的。

1.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每个人出生后直接面对的社会环境。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对子女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形成是通过取名、衣着、玩具、护理来完成的。一些父母提出期望,使子女朝着自己预期的性别角色方向发展,从而使子女把这些期望同化成自己的性别角色刻板观念。例如,当婴儿出生时父母给他们取的名字就可以反映出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同时,父母的态度和性别角色刻板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性别角色观念。Jacobs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的能力的知觉受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影响很大,而且父母以性别角色刻板观念为依据的对儿童能力的看法也影响着儿童对自己的能力的看法。父母对子女的能力的看法又会反作用于子女,影响子女的心理和行为,从而影响着子女的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形成。[3]也有学者发现,不少父母在描述新生女儿时,会用“娇弱”等词语,而在描述新生儿子时则用“坚强”或“健壮”等词语。实际上男女婴儿在身高、体重和健康程度上并无差别,主要是这些父母重男轻女的思想并未消失。儿童从8个月开始,如果玩与性别相称的玩具,父母就表现出积极的反应;如果男孩玩女孩的游戏会被严厉呵斥,而女孩玩男孩的游戏却能被宽容。无形中这就体现出“男孩比女孩更重要”的观念。久而久之,这些女孩会形成对男孩的性别偏爱和服从,成年时也往往甘心作为男性的配角而生活。[4]

2.学校教育的影响。高校在女生教育问题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偏见,认为女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不如男生,女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如男生,而对女生的动手能力要求低;把个别女生的缺点如小心眼、情绪不稳定当成整个女生的缺点等。因为这些问题和偏见而不注重女生能力的培养,忽视她们的发展,从而造成女生的整体素质与能力不如男生的局面,这种不平等现象在研究生的培养上体现得更明显,从而使女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此外,高等教育中存在“隐性性别歧视”。目前,高等教育实行的教育体制,是一种无视男女生性别差异的完全平均的教育模式。表现在没有性别针对性的教育结构和课程设置,学科分布均衡性差、专业集聚现象比较严重,性别教育的参与群体面窄等方面。

女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不仅没有得到性别针对性的培养,而且高校资源也没有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不仅不符合女性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而且终将制约女大学生的成才,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3.社会因素。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对广大民众特别是男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和性别角色定位等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不少是负面影响。其一,大众传媒不经意地普遍地传播着传统的性别角色,比如变相宣传“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等观念。其二,夸大女性年轻美貌的外在价值,误导女性美和女性价值。尤其是美容、减肥类广告大肆宣扬“女为悦己者容”的思想。其三,大众媒体宣传的商业化和消费主义误导了女性的发展,把追求时尚当成现代女性的一种身份、地位,使得一些虚荣的女生误把外在包装当成提高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忽视自己精神的成长和内在品格的培养。

另外,社会对女性的评价一直就存在着文化观念上的影响,对女大学生也是如此。知识女性通过自我的努力,逐渐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地位。女大学生们接受了高等教育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希望。但是种种的歧视和规则让她们处于矛盾和压抑中,广大女性由于生理原因被喻为弱者。女性运动开展以来对妇女思想解放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然而文化遗产的继承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女大学生面对文化观念的影响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危机感的加重,使她们不堪忍受事业上的挫折而退避。社会始终存在着对女性意识上的束缚,现实生活中女性独立能力仍受到很大的考验。

4.个人因素。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取向上存在矛盾,她们不甘于做家庭主妇,渴望参与社会生活,又不敢于做女强人,在外表和内心有意无意地向着“女孩要有女孩样”的传统性别角色转变去获得别人的认同。不少女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明显低于男生,她们所期待的只是一种社会期待的“女性化”成功,恐惧取得男性化的成功,害怕被人称为没有女人味、不懂生活。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对自己性别爱与憎”的调查中,全部调查对象中,男大学生不喜欢自己性别的占2.6%,而女大学生占15.6%,是前者的6倍;在另一项调查中,即“如你能选择自己的性别,你愿意为男还是为女”中显示,有8.3%的男大学生和42.8%的女大学生愿意选择相反的性别,后者是前者的5倍强。从这里反映出一种性别自贱心理,直接影响了女大学生的正常心态,对其成才带来了不利影响。[2]

三、帮助女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意识的策略

1.高校应重视女大学生角色意识的生成与发展。增加女性学系列课程,增强性别敏感度。在高校中开设女性学、婚姻学、创造学等课程,实施妇女发展科研项目,将平等观念和人权意识引进课堂。

增强女性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复合型人才,尤其是进一步加强女大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造就知识丰富、全面发展、竞争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加强女大学生性别意识的教育与培养。要以社会性别意识教育为突破口,以先进的女性教育理论为指导,树立女性意识。正如蒙盖拉夫人所说“用女人的眼看世界”,其实质就是建构女性主体意识,即建构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使其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提高心理素质。好的心理素质是事业成功的基础。较之男性,女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承受力低、抗干扰能力差、情绪易受环境左右等不稳定的心理特点。要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四自”教育为切入点,提高女性的心理素质,为教育和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2.加大政府宣传力度,创造有利于女大学生发展的社会环境。女大学生就业难,两性教育成果实质性获益的不平等,归根结底是因为女性的生理因素决定的高“自然附着成本”。这一方面表现为女性因怀孕、生育、哺乳等造成的工作间断和单位工资支付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表现为因女性职业生涯短暂造成的退休金支付之间的矛盾。较之男性,这都大大增加了用人单位的成本支出。

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提供政策和法律的支持。女大学生是当今女性中最有创业条件和潜能的群体,鼓励女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破解就业难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一是出台优惠的政策。比如,为女性创业提供小额信贷、降低利率,进行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服务等。伴随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使女大学生创业的渠道与方式愈益多元化。二是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摒弃“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对女性创业予以热情鼓励和大力支持,让女性在社会大舞台上充分施展才华。

3.依靠自身努力,战胜弱点,完善自我。女大学生要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关键还要靠自身的不懈努力,战胜弱点,完善自我。首先,应保持充分的自信。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有志于实现自身价值、追求事业成功的女性一定要自信。女性不是弱者,更不是弱智,只有抛弃自卑的消极情绪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女大学生要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确立自我独立的价值观,相信自我价值一定能实现。当然,自信不等于狂妄自大,真正的自信来源于深厚的知识功底和较强的业务能力。有实力才会有竞争力,女大学生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真正的自信起来。其次,要增强主体意识。新时代的女大学生是充满朝气的一代知识女性,应该具备强烈的时代意识和现代形象,追求经济自我,自立自强。确立女大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价值的追求与实现,使自我角色意识实现由模糊到明确,从淡漠到深化,从被动承受到主动追求,从生存自我到经济自我的转变。再次,要注意发挥优势,以求得发展。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在语言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方面较有优势,特别是女性所特有的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直觉性,引发出女性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等特点,决定了知识女性容易出创造性人才和新潮管理人才,因此,女大学生应抓住此点在现代社会中把握机遇求得发展。

[1]万琼华.当代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探析[J].心理学动态,1995,(4):36-38.

[2]秦晓红.当代女大学生成就动机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4):112-115.

[3]Janis E Jacobs. The impact of mather's gender一role stereotypic belifs on other's and childen"s a bility percep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2,63(6):932-944.

[4]郭喜青.性别角色社会化与女性消极自我意识的形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1):57-60.

G645

A

1002-7408(2010)10-0048-03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2010JK093);渭南师范学院2009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09ykz034)的阶段性成果。

范牡丹(1971-)女,陕西蒲城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原理与教育史研究。

[责任编辑:陈合营]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观念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健康观念治疗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管理人员的性别角色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程度的相关性
儿童对动画人物偏爱与性别角色认同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