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社会工程思想及其中国化实践

2010-12-26

关键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文明

吴 虹

(沈阳工业大学 党委宣传统战部, 沈阳 110870)

尽管人们公认是美国法学家罗斯柯·庞德(1870—1964)最早提出了社会工程法学理论,波普尔(1902—1994)提出了所谓的“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日本则早在1966年就开设了社会工程学专业,但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作为实践基础上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科学理论,其中的社会工程思想不仅提出得比较早,而且比较地完善、相当地成熟,为日后的科学共产主义实践运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有效的行动指南。

一、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的社会工程基本思想

王宏波教授在其社会工程思想中提出:“人类的社会实践本质是一项工程活动。……社会工程研究以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为基础,集中探索社会规律的具体实践形式。……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在本质上是具有‘工程’特征的,……就其思维过程而言,社会工程与一般工程活动是同构的。”[1]

人类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在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一个历史、自然、辩证的工程系统。从纵向上看,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的自然、辩证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横向上看,人类社会是自身各个构成要素之间有机联系、相互关联的庞大而又复杂的物质体系,即有机的社会系统工程。对此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个社会系统或社会结构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部分,其中客观地存在着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三大基本结构。马克思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就曾明确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32

人类社会中存在着这三个必须直面的“生活”,其中所谓人类的物质生活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人们获取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主要体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所谓人类的政治生活即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所谓人类的精神生活即社会的意识结构,是与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是人类一切意识要素、观念形态和社会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的总和,它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但却受制于政治结构。

人类社会生活整体上是由这三大生活所组成的,整个社会结构是由这三个结构组成的,所以整个社会自身就是一个有机的社会工程,其中每个生活结构自身又分别是独立的系统工程单元,而每个工程单元之间又是相互联系并有机、辩证、统一的。在整个社会生活及其三个结构之中,社会经济结构相对于政治结构和意识结构而言,居于最核心、最主要、最基础的地位。马克思曾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2]32-33不仅如此,马克思、恩格斯还把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前人类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大体概括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几个模式,并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3]286然而,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相互对立的社会工程系统,恩格斯提出:“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再被看作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作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它的任务不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体系,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4]738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工程思想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科学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依照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针对性、创造性、历史性地开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工程实践。

毛泽东实践马克思主义社会工程思想的探索——重点加强物质文明建设。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5]668-669的命题和“在(中华民族)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5]663的建设任务,还在《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三大纲领。建国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国民党烂摊子的基础之上,开展了以改善人们物质生活为重点的经济结构方面的建设活动,即物质文明建设。薄一波在其《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一文中提到:“1949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对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作了具体安排。毛主席在会上的讲话中论述了经济建设方针,指出‘今后对经济构成是应有一个通盘的认识’。……毛主席在报告中提出的‘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构想,是建立在对国情分析的坚实基础之上的。”[6]24-25“1954年6月,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毛主席在谈到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时,又形象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试想,不优先发展重工业,怎么能改变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怎么能使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6]292由此可见,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工程理论的重要物质基础。

邓小平实践马克思主义社会工程思想的创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抓”方针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党提出的一项关系全局的战略方针,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明确提出:“‘四人帮’叫嚷要搞‘穷社会主义’、‘穷共产主义’,胡说共产主义主要是精神方面的,简直是荒谬至极……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则,社会主义怎么能战胜资本主义?”[7]378“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要做这样的事,必须有安定的政治环境。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7]10“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7]244为此,早在1979年6月邓小平就提出:“民主要坚持下去,法制要坚持下去。这好像两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我们要有两手,一手就是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一手就是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7]144后来,在许多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具体情况,他又反复地论述了这一思想,强调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物质文明”;“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江泽民实践马克思主义社会工程思想的新篇——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建设政治文明。江泽民提出:“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无疑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把物质文明建设好。同时,必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8]474“社会文明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社会就是畸形的,也不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8]574不仅如此,江泽民还明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8]51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9]55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9]55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将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推向前进。”[9]558

胡锦涛实践马克思主义社会工程思想的壮举——整合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和谐社会建设。继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第一次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之后,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以及有关报告中先后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10]286“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保障。通过和谐社会建设,可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秩序、社会氛围,形成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保证社会处于既有活力又相对平衡的状态,从而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

由此可见,党的四代领导集体针对中国社会实践的具体情况,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开展了具有不同指向的三个建设,即指向经济结构开展物质文明建设、指向意识结构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指向政治结构开展政治文明建设。这种“接力赛”式的建设,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工程思想,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胜利。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工程思想的中国化创新与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在全球化浪潮日渐高涨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在努力开展四个文明建设的同时,又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过程中给自己施压,在人类社会工程建设和文明进步的旅途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1]

实际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已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以“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发展观。尽管其中已经提到了人与经济社会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全面、和谐的发展等相关问题,但是,党的十七大能在以往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思想的基础上,又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绝对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工程思想的中国化创新。

如果说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结构的学说把人类社会文明看作一个比较大的工程,其中包含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三个子工程,那么在今天,生态文明建设就应该是包括人类社会文明在内的更高一级文明态了。如果说物质文明建设指向的是社会经济结构,精神文明建设指向的是社会意识结构,政治文明建设指向的是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指向的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建设的自身及其相互关系,那么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向则应该是包括人类社会文明(其中又包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内的更高一级文明态,是人类社会自身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及二者之间相互协同的关系。

人类社会各种不同的文明态可以用几个不同的模式表示。模式1:物质文明→经济结构;模式2:精神文明→意识结构;模式3:政治文明→政治结构;模式4:社会文明(和谐社会)→经济结构+意识结构+政治结构;模式5:生态文明→人类(社会)+自然(环境+资源)。这5个文明态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人类社会5个文明态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较高级的、比较复杂的、更是崇高的文明态,其建设指向不仅涵盖了人类社会自身所具有的几种文明态,同时,也明确地囊括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这种文明态强调的既有人类社会自身4个文明态的建设与协同,又有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协同问题,所以,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最为高级的社会工程建设。

徐匡迪在《工程理念与和谐社会》一文中就曾提出:“在工程活动中不但存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还存在着一定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不但前一方面是工程活动的本质性内容,而且后一方面也是工程活动的本质性内容。”[12]4这段精辟的论述恰好是对人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的经典描述。在工程建设活动与科学技术活动的区别问题上,徐匡迪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和工程是三种不同的社会活动方式。科学活动以发现为核心,技术活动以发明为核心,工程活动以建造为核心。”可以想见,人类社会各种文明态,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乃至生态文明的建设,哪个不是以“建造”为核心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工程的思想已经为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开展人类社会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要做的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社会工程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来开展人类社会各种文明态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宏波.社会工程的概念和方法 [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0(1):45-5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中央文献出版社.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EB/OL].[2008-05-12].http://cpc.people.com.cn/GB/104019/104099/6429414.html.

[12]殷瑞钰.工程与哲学 [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文明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论析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21世纪化学的广泛应用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个特性
文明歌
大地守夜人
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研究的力作——《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研究》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