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编排创新的法宝
2010-12-26曹曦晴湖北广电总台新闻综合广播430022
◎曹曦晴 刘 征(湖北广电总台新闻综合广播 430022)
新闻编排也叫新闻组合,是指新闻节目中前后信息的选择、排列、整合和统筹。如果把信息海洋里的新闻资讯比做一枚枚贝壳,那么新闻编辑就是海边的拾贝者,他们根据节目特点以及时间版面的长短仔细筛选、精心搭配,然后通过新闻编排这根无形的线把它们连缀起来,串成一条项链。项链的材质好不好,搭配得有没有特色,能否博得大家的喜欢,这考验的都是编辑的功力。
纸质媒介是在单位面积里布置文字,电子媒介是在单位时间里安排节目。报纸可以扩版或者增版,而时间版面却是有限的。与此同时,广播作为一种线性媒体,唯一可供依赖的传播介质是声音。有人做过调查,视觉信息的效果一般是60%—70%左右,听觉信息的效果则只有30%左右。也就是说,听一遍不如看一遍印象深刻。声音不可逆、不可见、不易保存的特性使得广播呈现出选择性差、稍纵即逝、不易吸收以及信息流失量巨大等特点。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广播在信息传递上一定会输给声画兼备的电视媒介或者其他新媒介呢?
“尽管广播媒介在传播形式上体现为声音的非视觉特性,但声音在与人的接收发生关系后,广播媒介会发展成为一种能够唤起综合感觉的媒介,广播通过声音的介引,在想象力的帮助下,唤发起受众的视觉、味觉、嗅觉等综合的感受体验,受众获得了一种内视的能力,形成一个自足的、丰富的内心体验。在这个意义上,广播成为一个自足的媒介,而不是有缺陷的媒介。”[1]如果我们充分发挥了声音的长处,运用传播规律来进行编排,也能创造出广播新闻节目独特的魅力。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有效信息的最大化?如何才能让受众对新闻节目入耳入心呢?
节奏是新闻节目编排的灵魂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选择哪些新闻内容,单篇稿件如何修改,采取何种报道形式,这些都需要编辑的组织与安排。一套好的节目编排,体现在听觉逻辑的延伸上,体现在版块节目的编排技巧上。
然而,在实践中一些编辑由于没有掌握编排规律,捡到篮子里都是菜。他们往往满足于做文字传媒的有声版和口播部,流于“报纸版面+配音”的简单模式。 更为严重的是,他们往往毫无编排意识,只是杂乱地罗列或者延续了编排上“倒金字塔”式的传统播报结构。
“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新闻编排如果没有节奏,整个新闻节目也就没有了灵魂,只是一堆空洞的信息堆砌物。如何才能建立起新闻节目的节奏呢?美国传播学者特德·怀特提出过一个“峰谷理论”,他将新闻节目比作“一系列的山峰和峡谷”,中间有高峰也有低谷,有张也有弛,这样才能体现出一种峰谷互见的节奏感,吸引受众对新闻节目进行持续的关注。
具体到操作中,编辑除了选择最具诱惑力的节目头条之外,还要选择出条条都要有吸引力的时段头条,让这些较为重要的新闻逐个错开,按时间段均匀地分布到整个新闻节目中,从而保持高潮不断。
除此之外,信息与信息之间的篇幅组合也有讲究。长消息过于密集,容易让受众产生听觉疲劳,而短消息连缀过多则容易造成节奏太快,让信息流失。采用三长两短原则,在三条长新闻之间插入两条短消息,就会显得张弛得当。
按照以上两个原则,节目编排基本上就实现了主次搭配上的和谐美、强弱搭配上的韵律美和长短搭配上的节奏美。
新闻节目编排要成为信息“管家”
很多新闻节目都是按照报纸版面中的本地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文体新闻这样的逻辑关系来安排时间版面,这种逻辑编排不容易出错也不容易出彩,往往让新闻节目显得沉闷而无趣。其实新闻编排没有固定的格式和一成不变的套路,它同样可以推陈出新、引人入胜。
《有报天天读》是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在2003年3月推出的一档新型的新闻时事栏目,该栏目播出仅仅半年时间,就迅速飙升到凤凰卫视收视率三甲行列之中。它富有个性的节目形态是节目走红的重要因素之一。半个小时的节目分为六个小版块:《天天头条》、《天天有话》、《两岸天天行》、《天天浮世绘》、《天天焦点》、《天天点题》。这种多层次的节目编排形式,版块间的有机组合使得整个节目框架不呆板,避免了主持人一读到底,在紧张的节奏中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
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改版之后也重新构建了自己的节目范式,建立起独具匠心的追问体系。两个小时的直播节目如同一本深度杂志,从不同时间、空间、层次与角度“追”“问”新闻:《追市场》、《追话题》、《追幕后》、《追人生》,《问焦点》、《问今晨》、《问热点》、《问真相》、《问面孔》,再加一个《新闻正反方》,把新闻、专题、舆论监督、评论等都纵横编排在内,成为真正的“新闻纵横”,“追问节目范式”成为《新闻节目》的醒目标志。
在我国传媒学界有一个 “洗菜论”,它认为在信息稀缺的时期,观众对媒体的主流需求是得到信息,而如今,信息的充斥,使得观众不仅需要纯客观的信息,还需要媒体能够对纷繁杂乱的信息进行梳理整合,也就是说,百姓希望媒体能够对信息进行一番“洗菜”工作,即分析、归纳、提炼。[2]如果某一媒介或节目能帮助受众筛选、整理和解释信息,能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那么这样的媒介和节目必定受欢迎。
以上两个节目正是由过去传统的抓菜人转型到洗菜人,通过节目自身个性化的逻辑体系对新闻资源进行整合运用,这样的节目当然能够让受众过耳难忘。
建立有想象力的编排体系
舒适的新闻节奏、独特的节目框架能够引起受众的关注,可如何保证受众在长时间的收听过程中有较高的忠诚度和满意度,不仅听得入耳还能入心呢?“留给听众惟一的一条思路,以强烈的逻辑力量及情感的感染等等,使受众不得不沿着这条狭窄的思路前进;同时又要保证受众毫不感到是被迫穿过小道,而是自愿地并且高高兴兴地前进,甚至感到十分地自然,自然到连什么也没感觉就跟着广播节目走了。”[3]而能够让受众心甘情愿跟着节目走的制胜武器就是逻辑性联想。它以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作叙述的转承,带动受众的注意力。许多新闻类和专题类节目的话题转换需要运用这种技巧,调动受众的联想。
先来看看这一手段在其他媒介中的运用效果。
中央电视台的《本周》节目,几乎每次都要挥舞着联想的指挥棒,点看观众身边的大情小事。有一次的开场白是这样的:
“本周开工的最大工程是西电东送的北通道.西部送来的电能让北京的供电量翻一番。北京人也把200多个西部的贫困孩子接回了家,好吃好喝好招待,不少孩子还在北京认了干爸干妈。爸爸妈妈上班挺辛苦的,最近就出现上班族喝的早餐粥,不用筷子,用吸管就能边走边喝了。虽说这有市场因素,但也很富有人情味。当妈的辛苦,但天津的一项调查却让妈妈心里不是滋味。1000个孩子里有98%埋怨妈妈爱唠叨。专家提醒妈妈要注意同孩子的交流方式。你看当妈的多不容易。”
而广播的特性,使得它比其他任何媒介更适合也更需要逻辑性联想。
广播话语特别强调通过扩展或延伸观众的想象,或者是内心图像等方式创造心理活动的无限空间,这意味着广播话语突出形象性的解释和介引作用;它还强调“唤起”的功能,尽量呼唤人的多种综合感官能力,促使听众具有二度创作的机会。这使得逻辑性联想在广播媒介运用中有了深厚的生存土壤。
广播的弱点之一是需要不断迎接听众的听觉疲劳挑战,收听长了很容易产生关机意识。这中间需要像故事情节的设计原理一样,引人入胜、环环相扣,才会使人减少听觉疲劳,有兴趣继续收听下去。这使得逻辑性联想在广播节目中有强烈的需要感。
那么如何做到逻辑性联想呢?
1.对单个新闻事件的逻辑链条进行深度分析。
编辑选择一条新闻之后,不仅要对单个稿件进行加工修改,还要进行超文本链接,对这一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以及相关事物的联系等都要进行关注。要把单独的小事件放到大背景下考虑,想清楚它在当前形势和未来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这样才能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事件或人物的主要特征,使节目内容厚重,信息丰富,表述清晰,层次分明。
比如:关注铁矿石价格涨跌的消息时,我们可以关注铁矿石谈判的最新进展及背景情况;我们可以关注钢铁企业的情况,因为铁矿石是钢铁生产企业的重要原材料;我们还可以关注钢铁下游的房地产、机械、汽车等产业。把这一系列相关的消息进行打包,我们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在国际金融资本市场的大背景下整个产业链条的变化趋势。
2.从同类新闻、正反新闻或者不同新闻中寻找关联点。
编辑要善于从每天发生的大量新闻中归纳提炼报道主题,将同类项进行合并,同时在不同类的新闻之间寻找到它的共同点,进而运用归类和串联的编排手法,突出核心主题,扩大新闻视角,加大传播力度和效果。
同类型或者同一主题的新闻比较简单,能够迅速地将它们组合在一起,要么采用并列句式描述它们的共同点;要么采用递进句式来连缀它们的内在关系。
正反两类相对应的新闻由于针锋相对,其关联点也比较容易找,运用转折法对它们进行对比式编排,能很好地显示出编辑意图,体现褒贬色彩。
对于看似没有什么联系的新闻又该如何寻找关联点呢?
很多时候,几条新闻从表面上来看没有什么逻辑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寻找中介词汇,通过它的桥梁作用,将上一条新闻勾连到下一条新闻,层层推进,达到整体串连的效果。
有这样几条新闻,南非世界杯、房租上涨、暴雨来袭、高温天气,还有股市行情。看起来这五者之间没啥联系,但通过一个“涨”字作为中介词,就能迅速把它们连缀在一起。提要可以这样撰写:
“南非世界杯上座率居历史第二,球迷看球热情高涨。随之上涨的还有各地的房租,京沪深等多个城市房租平均涨幅超10%。各地暴雨来袭,水位也在暴涨,防汛抗洪迫在眉睫。水位一涨,这气温也不甘示弱,各地发出了高温橙色预警,电网负荷也随着‘水涨船高’。股民们期盼着能大涨的股市行情却反其道而行之,开始喋喋不休。”
经过编辑的串联,几条毫不相关的新闻之间有了衔接和呼应,整个节目编排上也显得自然流畅。
3.借助新闻以外的其他艺术元素丰富节目形态。
调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综合运用电影电视剧和音乐等来表达新闻的意图。
除了运用音乐手段对相关新闻进行铺垫和点评,本台《焦点时刻》做荆州天价墓地节目时,特意将电影《疯狂的赛车》里面销售墓地的经典对白剪辑下来,编辑到节目里面:
“我们这里是高档社区,上风上水、地下CBD、人生后花园。我们这里是墓地中的CBD了,没有钱的话可以考虑,请到庙里供养!”
这样的台词穿插到节目里面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对现实进行了一番嘲讽,比编辑自己撰写评论来得更妙。
本台《时事大家谈》节目中做了一组幸福指数的系列访谈节目,由于央视播出的电视连续剧《老大的幸福》引起了观众热议,因此在这组系列访谈节目的编排过程中,我们采用了逻辑性联想,特意加入了“老大的幸福操”以及老大对幸福的理解等生动的电视剧元素,为访谈节目增色不少。
新闻节目的编排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但并不意味着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在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以及节目的正确导向性前提下,综合运用逻辑与联想这两重手段来进行编排,我们的新闻节目就能不断创新。
注释:
[1]孟伟著:《声音传播——多媒介传播时代的广播听觉文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张锦力著:《解密中国电视》,中国城市出版社
[3]董启焕著:《广播探新》,甘肃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