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网络问政流于作“秀”
2010-12-26■文/陈岗
■ 文/陈 岗
不要让网络问政流于作“秀”
■ 文/陈 岗
中央领导人多次强调要重视网络的力量,积极开展网络问政,并身体力行地推动这一进程。如今,越来越多的党政官员开始主动借助网络征询民意,“与网民在线交流”、“开设博客”、“开通省(市)长电子信箱”……一股网络问政新风正在各地党政机关蔚然兴起。
无论你是什么身份,只要拥有一个IP,就有公开表达的权利。通过互联网,政府可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近年来,网络问政对推动公民的政治参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提升政府的决策水平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随着“躲猫猫”、“周久耕”等网络事件的发生,有的地方政府官员又开始惧怕互联网,只要某地某部门或某单位在网上出现“不和谐音符”,机关单位或部门就立刻想尽一切办法,删帖、掩盖。一旦面对网民的权利诉求,像“已阅”以及“咨询、投诉和建议必须限制在100个字符以内”这样的“雷语雷事”就不时出现。
一些官员爱追个风,搞个时髦,弄个名誉挂在脸上,以示自己顺应潮流,很多官员的“网络问政”越来越像一场“秀”,给人感觉“你方唱罢我登场”,博客走了,微博又来了。
对于网络问政,一些党政官员只能听网友说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却听不得半点“不同”的声音,见不得揭短亮丑的帖子,认为那是给自己脸上“抹黑”,与自己“过不去”。这种所谓的“网络问政”,就成了有其名无其实的作“秀”,是一种典型的现代版叶公好龙。
网络问政,该如何正确对待?早在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就为我们指明了路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凡是群众反映的问题,我们都认真地对待”;“世界上的事,怕就怕认真二字,我们共产党人,就最讲认真”。
对待网民的意见,我们应当采取极度认真的态度去对待,不要动不动就是“恶意倾向性”,就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就是“不明真相的群众”的情绪宣泄。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网络那种自发的、无序的、散乱的状态,特别是由于网民素质良莠不齐、网络信息泥沙混杂而导致的恶意中伤、恶意炒作的现象,有的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网络的这些不足之处,一方面给正常的网络问政设置了障碍,另一方面也为政府部门探索和完善体制机制提供了契机。
缺陷与有益并存,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们应秉持执政为民的理念,通过有效引导和合理规范,使网络问政成为社会主义大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而不要让它流于一场适得其反的作“秀”。
book=58,ebook=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