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教师应用技术的现状 障碍调查及分析
2010-12-23徐辉富汤晓文
徐辉富 汤晓文
(1.上海电视大学 发展研究部,上海 200086;2.江西省电力技师学院 学生处,江西 南昌 330043)
远程教育教师应用技术的现状 障碍调查及分析
徐辉富1汤晓文2
(1.上海电视大学 发展研究部,上海 200086;2.江西省电力技师学院 学生处,江西 南昌 330043)
2008年 11—12月,本课题组对上海地区部分远程教育机构的教师和学校领导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本文以这一调查统计结果为基础,探讨了教师应用技术的现状和障碍,以及推进教师使用技术的若干建议。
上海地区;远程教育;信息技术应用;问卷调查
信息技术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远程教育教师应用技术有独特优势,他们应用教育技术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障碍?需要做哪些推进工作?2008年11月—12月,课题组以上海部分远程教育机构的教师和学校领导为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内容围绕五个方面进行:一是教师 (或领导)技术应用的观念;二是教师(或领导)应用技术的现状 (种类、频率);三是教师应用技术的外部条件;四是技术应用取得的效果;五是教师(或领导推进)应用技术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改进建议等。这五个部分大致又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主观方面,二是客观方面 (详见表 1)。教师和学校领导问卷的表述略有不同。比如,对技术应用观念的调查,教师问卷的问题表述是:“您是否认同远程教育中应用技术的一些基本观念”,学校 (或领导)问卷则表述为 “您认为贵校教师对使用技术的态度是……”。
调查远程教育机构主要为上海电大下属的 22所分校和上海地区 5所普通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电大分校回收教师问卷 926份,领导问卷 28份。5所网络教育学院回收教师问卷 52份,学校领导问卷 8份。
表 1 调查问卷的框架
除问卷调查外,课题组还邀请 25名上海电大总分校教师 (含教师、技术人员、管理者)先后开展访谈调查 4次,其中分校教师访谈 3次,总校教师访谈 1次。各类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一、总体状况
从调查来看,教师应用技术的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教师和学校深刻认识到技术应用对教学的积极意义,有应用技术的认识和意愿;学校或网络教育学院为推进技术应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技能,但技术应用水平普遍不高,先进技术应用的比例不高;技术应用能力与培训紧密相关,但也离不开规章制度、活动的配套支持。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已成为学校和教师的普遍共识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学校和教师的共识。从调查数据来看,96.4%的学校认为教师必须掌握相关信息技术,72%的教师认为教师必须掌握相关信息技术。一位学校领导写道:电大的授课对象是成人,课堂面授出席率无法达到 100%。在这样的前提下,网络资源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确保学生在业余时间能够开展学习。还有一位学校领导写道:设施到位,激励机制到位,广大教师是愿意利用技术的。
教师在访谈中展示了教育技术应用的自觉性,不少教师对技术应用给予充分肯定,有应用的热情和意愿,想把教学资源、课件做好。
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在发展远程教育上更显得后来居上。调查显示,网络教育学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远程教育。部分网络教育学院设立了技术服务中心,最多的配设 35名专职人员 (计算机专业背景的33人),最少的也有 15人,积极推动远程教育资源建设。
(二)不同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悬殊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的技术是什么呢?调查结果显示,比较先进的是三分屏技术。这种技术能提供动态画面又提供文字,还有语音,教学效果比较好,但也相对复杂,仅有少数计算机教师在应用。
从学科背景来看,计算机专业和理工科教师利用技术相对先进。计算机或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师能制作 Flash课件、设计思维脑图、自动阅卷系统、C/S系统。少数教师应用 autuo rwares软件开发课件。管理学等文科教师应用最普及的是 PPT和QQ等技术。英语课程除网上的电子课件、PPT外,还有音频、视频等。技术应用在学科背景上表现出的差异,一方面可能与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教学内容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同专业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借鉴与模仿等形成的氛围有关。
(三)教师应用技术的水平整体不高
突出表现在:一是教师应用新技术的比例不高。能利用三分屏、Authorware等技术制作课件软件的教师不多。二是课程资源重复建设,或者借用他人的课程资源,低水平重复多。三是不少课件的表现形式相对落后。不少教师制作的教学演示 PPT模板,在形式上不如专业公司的美观、有吸引力。“目前很多社会办学机构使用在线实训,已经相当成熟。但是我们使用的软件还是多年前,改进不大”,有教师这样抱怨。
(四)网络资源开发成为教师应用技术的主要领域
由于网络在信息传递上的便捷性、及时性,网络资源建设已经成为教师技术应用的主要领域。教师通过开发各类网络资源和交互教学,与学生进行师生交互、传递教学信息、知识传授。特别是一些拓展性的课程内容,面授课上讲解不够,就可以在网上提供给学生。学生借此可以使学习变得更加灵活、方便。因此,学校非常重视网络资源的建设,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特别是网络教育学院,在网络资源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其实反映了当前教育技术应用的主要领域 网络资源的开发。
(五)学校积极开展技术培训
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校一学年内开展 3次以上的技术应用培训。投入最高的达到 25万元,37.5%的学校培训费用为 6万—25万元。
培训方式主要是校内培训,占 89.3%;培训内容主要为课件的开发与制作、计算机基础知识、多媒体网络技术。被调查的一所分校指出:“加强培训,尤其是对于怎样制作电子课件及专业内容网页等主要技术要重点培训”。
(六)规章制度、检查、评比等是推动教师应用技术的重要动力
笔者最初以为,技术应用主要与培训密切相关。但访谈显示,技术应用其实还需要有学校的检查、评比等规章制度的推动。一些建立检查制度的分校,教师要向教务处提交上课的 PPT等。在这些制度的约束下,教师应用技术的水平普遍较高。一些建立分校版网上课堂的分校,也带动了教师应用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的分校还为建设课程提供经费资助。一些分校把培训与竞赛等结合起来推动技术的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分校总结的经验是:“经常性地进行课件评比活动,激励在技术应用方面优秀的群体,以点带面”。
相反,一些缺少外部规章制度、检查等配套举措的学校,教师在接受技术培训后,或者因为没有及时的学以致用而遗忘,或者因为没有外部力量的推动,其技术应用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七)学校为教育技术应用投入大量经费,教育技术设施完善
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到 2008年间,被调查的电大分校经费投入最少的 10万元,最多的达 335万。50%以上的电大分校达到 100万元。78.9%的分校为专职教师配设了手提电脑。在一些分校,2/3的教室配备多媒体设施。被调查的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的投入还略高,最高的达到 480万。
大量的经费投入,为教育技术的应用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二、主要障碍
本次调查还重点调查了影响教师应用技术的因素。从访谈和调查结果来看,教师应用技术的障碍可以概括为下列几个方面。
(一)教师投入的时间与精力
调查问卷列出了影响技术应用许多常见因素,包括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太多,学校应用技术的氛围不浓,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师缺乏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缺乏必要的技术培训,缺乏必要的支持服务等。统计结果显示,居前的两个最主要原因依次是:需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太多,占64.3%;教师缺乏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占 35.7%。另外,教学内容不适于用技术表现、难以获得必要的技术支持、经济上得不到足够的补偿、学校激励机制不到位,也是不利于教师应用技术的障碍因素。但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到底多少呢?本次调查中没有获得量化的数据。
(二)技术应用缺乏明确的标准
在访谈中不少教师对技术应用表示:“教师们其实都想做好的”。这样的表述反映了教师具有应用技术的内在动力。但现实呈现出来的技术应用水平为什么又不高呢?
除了前面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大外,造成这一不足的原因,还可能是缺乏具体的标准指引。比如,学校提出建设“优质课程”,开发适合成人学习的资源等,但什么是优质课程,要达到什么标准,适合成人学生学习资源有什么特点,要达到什么标准,这些目前还缺乏明确表述,使得教师在制作课程资源时缺乏指引。有些教师因此或者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草草了事,或者追求形式的 “夺人眼球”。
(三)习惯和心理的惰性
教师在应用技术时还会遇到习惯、心理惰性的障碍。比如,经过多年的普及后,很多教师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足以应付一般的远程教育要求。但信息技术应用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而要提升就意味着对已有能力的突破和超越。这往往就需要教师作出大的努力。但一方面是缘于技术应用本身的难度,一方面缘于其他方面的原因,一些教师在技术应用上往往产生惰性心理:或满足于现状,或为了应付学校检查,或由于各种其他原因,止步不前,不愿投入精力或时间进行创新和提高,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相应地难以得到提升。
(四)资源建设缺乏共享机制
“总校和分校合作机制不健全,分校之间缺乏有效共享机制,导致低水平技术应用泛滥、低水平资源重复建设”,教师的批评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共鸣。比如,制作PPT课件的素材,不同教师都需要从零开始,各自上网查找,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而如果相互之间合作,建立教学素材资料库,教师在收集教学素材上可以省时省力,还容易在这些基础上进行创新或提升质量和水平。
(五 ) 其他
缺乏周期性的信息技术应用与新技术引入的培训;教师走出电大与同行交流的机会有限;部分学校对技术应用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技术设施设备不完善,难以开展技术应用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挫败了教师应用技术的积极性。
一些现实问题也使得技术培训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包括培训时间不好安排,教育技术类别复杂 (占 42.8%)、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差异太大 (占 39.3%),缺乏合适的培训内容 (占 35.7%),缺乏培训师资、培训经费不足等。
在上述这些因素中,其中第 1、2点是技术的原因,第 5点是学校方面的原因。这些因素或者单一发生作用,或者与其他因素相互混合,阻碍教师在技术应用上上层次,上水平。
三、思考与推进建议
如何推进教师应用技术水平的提高呢?总体来看,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度引导,二是加强培训。具体来说,表现在下列几点:
(一)推进技术应用的理论创新
在提升技术应用水平上,最有效的一条就是制度和理论的创新。制度创新,包括激励制度、应用标准、应用框架等对推进技术应用作用明显。理论创新,包括技术应用的理论 (如资源建设的理论)、技术应用的方法和效果的探讨等是推进技术应用的基础。可惜的是,我国近二十年来的技术应用历程在这些方面,特别是理论创新上非常有限。很多技术应用实践在推进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地进行理论的发展和提升,也使得技术应用没有获得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二)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在技术应用中,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师无需掌握复杂的信息技术。技术应用是技术人员的事情。教师要应用技术,只要找有经验的信息技术人员配合就可以了。另一观点认为,教师必须掌握信息技术。
从调查来看,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教师 +校内技术人员型,即教师与信息技术人员合作;二是教师独立型,即教师独自完成信息技术的应用;三是外包型,即教师把应用技术的任务外包给校外公司完成。在这三种技术应用方式中,教师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都非常重要。以外包型的资源建设来说,外部技术人员依据教师的要求进行资源的设计和制作。如果教师提出的要求越具体可行,外包技术人员越能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相反,如果教师因为自身信息技术素养不够,提出的要求不清晰,甚至不可行,脱离实际,将使得合作难以有效进行,为双方合作带来障碍。从这一角度来说,教师信息技术的素养在技术应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加强外部激励,克服从 “会用”技术到 “用好”技术背后的“惰性”
在推进技术的过程中,教师往往需要克服不少现实的难题,比如需投入更多的时间、花费更多的精力,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巧等。所以,教师在应用新技术的起初阶段,往往会产生抵制心理。也正是这样的原因,一些教师在会用技术的基础上,往往会因为“麻烦、耗时、挫败”等原因,拒绝继续提升自身的技术应用。技术应用由此呈现低水平的重复。
下图展示了教师在技术应用上经历的从被动使用到内在自觉的过程。
图 1 教师应用技术的心里过程
在图 1中,在起步阶段,教师需要接受外部培训、掌握新技术、改变教学习惯等工作,然后在外部规章制度、评比和信息技术设施的激励和支持下,开展具体的实践应用,进而转变观念,达到内在自觉阶段,完成教师从被动的技术应用到内在自觉的过程。概括来说,教师的技术应用经历了新技术培训——学校的规章与检查——学校支持与引导——教师自觉应用的过程。
要帮助教师完成这一过程的转变,合理的做法就是加强外部的引导和激励。由外部引导和压力,克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的惯性心理,消除教师心理和习惯方面的阻力,推动教师实现自身的转化,实现技术应用上水平、上层次。
(四)消除学校与教师之间的紧张关系
信息技术应用涉及两个主体:一是学校,一是教师。学校是基础,教师是关键,学校需要通过教师发挥作用。
在调查中,学校和教师双方互有抱怨。这种紧张的博奕关系其实存在于很多学校之中,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比如,就经费投入来说,学校愿意为教学改革投入经费,但学校在经费投入之前往往有 “投入产出”的考量,甚至与应用该技术的某一教师 (如工作态度、专业水平)有关。因此,学校有时形成“两难”的境地,或者有经费缺人才,或者有经费有人才但教学效果难以预期等,难以投入技术应用。而对教师来说,教师对技术设施关注的是使用方便性、效果等因素,而对投入及其产出不太会做全面的考量。两者关注点上的差异有时又挫折教师用好技术的积极性,进而遭受教师的批评和抵制。
这种紧张关系还表现在工作量的计算、工作成果的认定、工作目标、奖励、晋升等多个方面。这些关系的存在,无疑会在不同程度上甚至直接导致工作成效的好坏。
处理这种紧张博弈关系,学校无疑是强大的一方,教师无疑是弱小的一面。在服从学校安排、领导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会产生被动心理,甚至滋生抵触情绪,以消极的应付行为对待学校的领导、检查或规定等,对技术应用造成不利。相反,如果学校和教师能够形成融洽关系,那么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则可能完全不同的积极效果,甚至带来根本性的革新。
(五)重视教学设计人员的参与与培养
英国开放大学的课程设计包括教师、技术人员,以及课程设计人员等。比较之下,我国的课程开发人员主要是教师、技术人员。教师与技术人员的合作,就完成了课程的设计。课程设计人员则是可有可无的小角色,很多的情况甚至根本就没有。这种设计的不利之一,就是教师继续为教什么而努力,技术人员为技术展示而刻苦,但课程如何设计,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一环节仍然保持漠视。这是一个制度的缺陷,甚至也是多年来,课程设计水平“保持不变”的主要原因所在。课程设计人员在课程设计中进行整体设计、统筹,是一个“导演”。没有专业导演进行的课程设计,恐怕再过若干年,课程设计仍然只是流于形式的变化,而没有内在的改进,课程设计水平也难以得到真正的提升。
(六)优化信息技术应用的内外部环境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努力,还与学校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包括:资源建设的标准;网络运行的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为资源建设、远程学习提供支持。内外部环境优化是教师应用技术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上述这些措施,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其中最为关键的则是对教师的激励。在各种制度或举措中,教师永远都是主体。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以及困难克服都依赖主体,发挥作用。
[1]荣曼生 李晓明.株洲市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思考 [J].电化教育研究,2005(2):76-79.
[2]相凤华等.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57-59.
[3]焦道利.西部民族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J].电化教育研究,2007(10):86-89.
[4]柴璐璐等.江苏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江苏广播电视大学,2009(3):89-95.
[5]郭 腾,郝 静.远程教育中主讲教师的能力结构层次探析 [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6-8.
[6]陈 岩.试论教师应对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冲突必备的能力 [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115-117.
G728.8
A
1008-6471(2010)03-0034-03
2010-08-16
本文系上海市教委课题 “上海地区远程教育教师应用技术的现状、障碍调查及对策研究”(编号:07ZS184)的研究成果。
徐辉富 (1970—),男,江西玉山人,上海电视大学发展研究部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远程开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