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析
2010-12-23徐毅鹏
刘 岚,徐毅鹏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浙江杭州 310018)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析
刘 岚,徐毅鹏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浙江杭州 310018)
近年来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果,形成了一批有特色、高质量的示范性课程,但一些课程也存在着教学理念不清、内容开发不够、团队意识不强、教学方法改革效果不明显、网站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高校必须变革课程理念,创新课程内容,强化团队建设,建立共享服务,完善评价机制,以促进精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
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显著,形成了一批有特色、高质量的示范性课程,对于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尽管如此,就精品课程实际发挥的作用,以及广大师生对精品课程的期望来看,目前精品课程建设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其辐射示范效应还不显著,特别是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教学能力、网站利用等方面,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本文立足于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精品课程建设及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精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果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2003年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就对“精品课程”的内涵和要求进行了界定,并明确提出计划用5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 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其中计划遴选3 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
到2009年为止,教育部已累计批准建设国家精品课程3 147门(含普通高校和军队院校),各高校均建有校、省和国家级不同层次的精品课程,并在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一是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启动,促使高校重视教学工作,形成了课程教学质量意识;二是课程教学队伍结构更趋合理,高水平教授回归讲台;三是几乎所有课程都以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培养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四是注重优秀教材的选用和配套教材的编写;五是改善了实践教学条件使其能较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六是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推动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以及网络教学的开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便利。
可以说,在政府、高校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全国高校建立了一大批优质课程,优秀教学资源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共享,优秀课程及其教学模式改革经验得到推广,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各级各类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我国高校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提高我国高校的核心竞争能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素质,都起到十分重要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二、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未能充分体现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20世纪70年代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把个人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理想。华东理工大学沈炜、宋来在他们合著的《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科学发展观视角》一书中认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得到知识、能力、社会关系、素质与个性的充分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1]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旨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大力促进和发展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2006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本科)中增加了一个二级指标“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要求精品课程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这充分反映了精品课程建设“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愿望,分析学生的需求,注重学生主体性,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不同水平、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收获。
但从实际情况看,一些精品课程仍未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教法而不太关注学生的学法。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教法必须与学法相匹配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某些精品课程中采用了七、八种教学方法,但却看不到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也没有发现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也就难言每个学习者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通过对某高校2006年到2009年立项的省级以上全部16门精品课程(包含2门国家级和14门省级,学科门类覆盖文、理、工、法、管理)的网站和申报表进行分析,仅有2门课程能根据学生差异实施分类教学,仅有1门课程为培养拔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指导,仅有1门课程对考试方式进行了改革,按照学生的学业成果及本人意愿选择考试方式。这些都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相去甚远。
(二)课程内容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和学生需求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创新,几乎所有精品课程都注重这方面的改革,但改革的力度不够大,仍然存在课程与社会需要和学生需求脱节的现象。以上述某高校为例,2006-2009年立项的省级以上全部16门精品课程中,课程内容中引入交叉学科知识的4门,课程内容与科研相结合的5门,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的3门,使用原版教材或参考书的1门,这显然与培养当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有较大距离。
精品课程在进行课程内容开发时,必须同时考虑当代社会所期望的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的个性需求以及课程知识内容与学科的发展,确保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的适切性。对每一门课程所涉及的学科内容,教师必须明确应该体现和不应该体现的内容。考虑所选择的内容是否对学生进一步学习该领域知识有必要,是否能促进学生在其它领域的学习,是否能高效地运用和转化知识,是否能对学生的心智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好处。要重视具有广泛宽阔探究力的内容、争议性的话题以及能促进知识迁移的内容。考虑到学科发展趋势,应选择一些交叉学科的内容,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同时,为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应尽量选用一些原版材料作为教材或参考书。
(三)课程教学队伍未能真正发挥团队作用
精品课程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队伍的水平。正因为如此,在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体系中,将教学队伍列为首要指标。为增加精品课程申报的成功率,在申报表的教学队伍列表中往往排列了众多的课程精英,有强大的教师梯队、学科专家等。一旦课程申报成功,这支团队似乎也完成任务而解散休息了,专家们不再关心甚至不再参与课程教学,团队成员不再共同研究、探讨和解决课程建设中的各种问题。
要建成一门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实现预期的目标,需要整个团队成员通力合作,群策群力,做好长远规划,把课程建设作为学术研究,把课程教学作为学术活动,对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多方面的研究,把课程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升为理性认识,凝练课程特色,向学生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传递前沿的学科知识,培养优良的教风学风,促进师生的互动与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精品课程的作用,使广大学生从中受益。
(四)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效果不明显
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对2004年、2006年和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进行了抽样分析,结果显示教学方式正处在变革过程中,教学方法在从“接受型”向“探究型”转变,如参观法、竞赛、案例教学、讨论法、问题解决以及启发式增长较为显著;适合“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发展迅速,尤其是第二课堂显著增加;“作品型”评价方式逐渐被重视。这些都显示精品课程在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但从改革的效果来看却不尽如人意。
还是以上述某高校为例,该校2006-2009年立项的省级以上精品课程最近三个学期的学评教数据表明,精品课程平均分略高于全校所有课程平均分,甚至有些精品课程还低于全校所有课程的平均分,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精品课程学生评价情况
分析学生对精品课程不十分满意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有些教师对新教学方法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如认为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个人自学,分小组协作学习就是小组完成任务,开展探究式学习就是让学生上网查资料等,缺乏对学生学习的具体指导;二是一些课程只是偶尔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并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在大班级授课中探究式、交互式等教学方法难以发挥其优势;四是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未能及时对教学方法的运用作出相应的调整,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五)课程网站利用率不高
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的目的之一是用来为广大师生提供可供学习的优质教学资源,之二可作为师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交流与互动的平台。精品课程网站的直接受益者应该是学生和教师。利用课程网站,师生之间可以利用多种方式进行互动和交流,如作业的提交与批改、辅导答疑、论坛、博客、邮件等。学生可以利用课程网站进行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要求。教师利用课程网站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随时参考和学习其它同类精品课程中的先进思想、方法和经验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高课程质量和水平。
但从目前情况看,许多精品课程网站都是在申报前花重金打造,界面美观漂亮,内容丰富多彩。但经仔细观察,却发现网站用于展示的多,真正用于教学的少,网站内容更新率低,学生学习的踪迹更是难觅。钦州学院教务处的梁好翠曾对两所本科院校的690名学生和44名教师关于精品课程网站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对精品课程情况不了解的教师比例为30.7%,学生比例为44.4%,从不到精品课程网站浏览的教师比例为60.0%,学生比例为64.6%。[2]这说明精品课程的影响力不够大,示范性不够强,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必须注重实用性,及时更新和丰富课程资源,鼓励和帮助广大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提高课程网站的利用率,从而进一步起到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精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学校应组织教师开展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厘清高等学校以育人为本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把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为指导,以理论带动课程实践活动,鼓励教师进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改革与创新,推动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学生受益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时需重视以下几个问题:①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②在教学条件方面,重视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完善,加强课程网站的辅助教学功能。③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做好与课程的整合。④在教学队伍的建设上,注重课程负责人在实际教学工作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教学团队结构的完善和水平的提高。
(二)强化精品课程建设激励机制
教师评价体制对教师的价值取向起着引导作用。要改变目前高校教师不愿意花时间投精力于教学工作的状况,学校层面必须首先切实将教学工作作为中心来抓,承认精品课程建设的学术性,将精品课程建设提升到科学研究同等地位,同时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利益分配等方面给予体现,确保精品课程建设外部动力的持续提供。
(三)注重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占学校专任教师的比例已相当高,他们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但教学能力是他们的软肋。要提高精品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教学水平,积累教学经验。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除进行常规的教学技能培训外,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培养活动,如导师制、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研讨、对外交流等,使他们在教学与科研两方面得到均衡发展,逐渐成长为精品课程建设的主力军。
(四)建立精品课程有效评价机制
改革精品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精品课程评建机制。[3]学校应探索学生参与的精品课程评建机制,通过各种方式如课程质量学生评价表、课程质量学生满意度调查表、座谈会和个人访谈等收集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评价信息;在评价方法上不仅要对实证性客观指标进行量化分析,还要关注评价者的主管感受,关注学生学习效果和心智的健康成长,使量化评价和质性分析相结合,不断提高精品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高校对已经在建的所有精品课程必须负起监管责任,使精品课程的示范与带动作用不断深入,对拟申报的课程要重点培育和严格评审,以保证高校的课程建设工作健康持续地发展。
[1] 沈炜,宋来.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科学发展观视角[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54-57.
[2] 梁好翠.高校精品课程网站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论坛,2009(5):81-83.
[3] 唐文.以学生为本精品课程评建机制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32-34.
Analysis on the Status quo of Quality Courses and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Universities
LIU Lan,XU Yi-peng
(Dean’s Office,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310018,China)
In recent years,quality courses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have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Lots of distinctive,high-quality model courses have been built up.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some courses,such as:the teaching concept is unclear,the content extension is not enough,the members of the team are unaware of the teamwork,the effect of reform in teaching methods is unobvious and the operatingfactor of the course website is ineffective.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quality course construction,we must change the teaching concept,innovate courses content,enhance team construction,establish the shared services and improve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universities;quality cours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642.0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1-9146(2010)01-0071-04
2009-11-09
刘岚(1964-),女,湖南长沙人,高级工程师,高校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