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人文素养 培养职业能力

2010-12-21刘亚珍,周凤山

学理论·下 2010年11期
关键词:三维空间人文素养

刘亚珍,周凤山

摘要: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是当前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三结合”的途径(课上课下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理论实践结合),拓展“三维空间”(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文化素养),培养“三创人才”(创新精神、创业品质和创造能力),以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人文素养;三结合;三维空间;三创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3-0222-02

一、当前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高职工科学生。

从当前高职教育的现状来看,受市场经济影响,高职学生实用主义、急功近利倾向严重,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技能掌握,轻综合素质拓展,觉得掌握了专业技术,会操作就可以了。这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严重问题,不仅使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缺少发展的后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也影响企业的质量,更影响全民素质的提高。

从我国教育自身特点来看,高中文理分科,使得学生知识结构有缺陷,急需在大学阶段适当补充和完善。

从国际教育背景看,经历了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过程后,人们发现,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充分的幸福,因此,科学的发展呼唤重视人文精神,希望用人文精神来重构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及推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反映在大学教育中各国都普遍强调人文科学教育和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经济全球化又催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才,这种人才首要的素质就是能正确地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这进一步拓展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前、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就已兴起。

西方的人文教育强调以全面发展为目的,视人格完善为终极目的,培养人的全面适应能力、创造能力以及高度责任感与健全的人格,认为教育应存在永恒的理想化的目的,那就是人性的完美展现。

1984年美国人文学科促进会发表的《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学科报告书》,震撼了美国教育界。主张培养高科学素质、高人文素质的人。英国政府1987年4月发布的《高等教育——应对新的挑战》白皮书,明确地把坚持基础科学研究,增进人文科学成就作为高等教育目标之一。前西德柏林工业大学明文规定,任何系科的学生都要修读哲学、文学、历史、音乐等课目。在日本,教育改革一开始就强调人文教育,他们提出用优秀的文化遗产来教育面向国际社会的日本人,要加强人文教育,以克服环境恶化、人的素质退步以及人相互间的接触和关心淡薄等带来的负面影响。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也体现了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大学教育应该培养‘人,而不是制造‘机器”[1]。爱因斯坦在为《纽约时报》撰文时也说: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盛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一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2]。

现代企业面对激烈的竞争,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文与技能素质并重,且人文品质更具优先的地位,这已是全球人才学家和企事业决策者们的共识。

因此,以人为本,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各国教育改革、教育发展关注的重点。

二、目的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篇》);荀子也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劝学》)。意思是说,君子学习是为了使自己在人格上更完善,而小人学习是把学问当做一只鸡、一头牛,是用来送礼的东西,是为了显示给别人看,学习的出发点就完全不同。我们培养人文素质,决不能追求一种表面的形式,增加一点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也不是会背唐诗宋词,而是要明白它根本的、内在的,具有规律性和普遍性的“道”。

教会學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道理。荀子的“君子之学不以为通达,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君子博学深谋,修身专行,以待其时”(《荀子·劝学》)。当然,这个“待”不是消极等待,是机遇,而是要寻找和创造的。树立立足现实,从脚下做起,培养创新精神、创业品质和创造能力,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是立本之道。

加强人文关怀,注重精神修养。人自己的品德修养是最根本的;荀子也讲“君子易物,小人易于物。君子之学不以为通达,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君子博学深谋,修身专行,以待其时”(《荀子·劝学》)。所以我们要警惕物欲的膨胀,注重精神的修养,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轨道。

提升审美情趣,增强艺术修养,培养审美的情趣与艺术的修养。一个人欣赏趣味的高下可以反映人品的高下。社会艺术对人有教化的作用,对人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

三、途径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试图构建符合高职工科学生需要的人文素养培养目标和内容体系,即“333人文素质教育体系”:通过“三结合”的途径(课上课下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理论实践结合),拓展“三维空间”(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文化素养),培养“三创人才”(创新精神、创业品质和创造能力)。具体如下:

1.“三创人才”——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讲话时指出:“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作为现代社会的人,必须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样才能有所发展;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前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教学中应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作为一个整体去考虑。从文化环境、教学、培养模式、社会实践等方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通过相关的学习以及各种活动的锻炼,通过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和自学锻炼的过程,逐步成为一个具有培养多才多艺、能够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围绕目标,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即一个平等、信任、宽容、积极进取的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文化交流,活跃文化气氛,扩展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展个性,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使学生通过各项活动得到锻炼。

其次在教学模式方法上要做到:

1)要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开放性、多元性与全面性。培养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客观物质世界,引导他们去探索、创新。多层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一是拓宽课程选择面;二是最大限度地加强选修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是开设“创新学”、“就业指导”等课程,开发他们思维的灵活性、精确性、敏捷性及变通性,激活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创新的主动性。

2)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

2.“三维空间”——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构成的三维空间,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条件。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以职业性的需要为出发点,加强与职业教学对口的课程的设置和实践环节的训练,课程的设置应深、广有度,使应用性职业(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突出实用性,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其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以致用。专业知识模块——精、杂统一;专业技能模块——强、熟——动手努力强,缩短教与战的差距;人文素养模块——广、搏,使知识、能力、素养并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应开设一系列旨在提升学生素养的课程。如文学欣赏、文化品读、经典导析、就业指导、旅游文化等。同时,还可以用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开阔学生的视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三个结合”——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理论实践结合、课上课下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多渠道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课上传播、课下巩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第一课堂开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潜移默化地传播人文思想,培养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课下技能强化、技术锻炼时渗透人文思想。第二课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研讨会、社团活动、讲座、竞赛、技能展示等,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校内熏陶、校外拓展。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重点指导和扶持一批特色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延伸到校外,建立起文化素质教育的新空间,使学生校内教育校外拓展,增加实践活动,展示自身的素养,提升学校品牌。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在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修养良好品性。

“人文素质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反映了人才的质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从知识经济发展需求的高度,把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职业岗位(群)的内涵与外延日趋丰富、变化频繁,职业能力观也由狭义的职业技术扩展到综合职业素质,由单纯的满足上岗要求,扩展到走向适应社会发展。这就要求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在人类即将迈向21世纪的今天,在时代转折点上,我们抓住了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切中时弊。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对中国高职教育改变畸型的技术教育的局面,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蔡仲德编纂.三松堂全集:第1卷[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319.

[2]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许良英,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10.

猜你喜欢

三维空间人文素养
超时空转换(时空启蒙篇)
三维空间的二维图形
一种优化的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三维定位算法研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Loft模型创建在三维空间中的应用研究
平面设计向三维空间转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