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A-AHP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以鄂州市为例
2010-12-21童长江李崇光
童长江,李崇光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基于PCA-AHP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以鄂州市为例
童长江,李崇光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本文构建了一套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优化指标的权重,并以鄂州市为例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2000—2008年鄂州市城乡经济发展总体上处于初步协调水平、加速协调阶段;影响城乡经济协调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十一项,其中人均GDP、城乡收入比影响最大,城镇化率与城乡经济协调水平相关性较强。
协调水平;城乡经济;指标体系
1 引言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质是转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经济关系[1-4]。如何切实提高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改变城乡经济失调状态,使城乡一体化得以顺利实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科学评价一个区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有利于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对科学制定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量化研究基本上处于尝试性阶段,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徐同文从区域视角构建了包括城乡经济协调状态、协调动力、协调保障3个方面共21个指标的指标体系,来反映城乡经济协调水平,并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山东省进行了实证研究[5]。李慈军提出了包括城乡经济互动状态、互动动力、互动保障三个方面共21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广西1995—2007年城乡经济互动协调度进行测评[6]。赵保佑构建了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自然禀赋条件、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区位与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市场发育与经济外向性、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城乡经济差别水平7个方面共22个具体指标,并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对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静态和动态分析[7]。这些研究都从一定程度上测度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数理依据。本文试图在指标选取和评价方法及实证分析方面做一些探讨。
2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城乡经济协调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组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关联、既可定性分析又可量化分析的指标所构成的完整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要力求客观地反映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及趋势,科学地评价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及成因。本文在构建和设计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时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要体现科学发展观,遵循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规律。既有“好”的指标,又有“快”的指标,既有规模指标,又有结构、功能指标,使指标体系体现规模、结构、功能的有机统一。
客观性原则。指标体系要客观地反映城乡经济发展情况,准确把握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脉搏。既有宏观指标,又有微观指标,使指标体系体现抽象与具体的有机统一。
可行性原则。指标体系要易于量化,指标数据要便于可得。无论是直接获取的指标,还是间接计算的指标,其原始数据都要来源于权威统计资料。既要注重指标的可选性,更要注重指标的可获性,使指标体系体现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统一。
指导性原则。指标体系要能够指导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践,成为衡量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标尺。既要发挥指标的导向功能,更要发挥指标的纠偏功能,使指标体系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2.2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根据上述原则,结合城乡经济发展实际,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5-6,8],笔者认为,城乡经济协调系统作为复杂的巨系统,以系统论的视角从规模、结构、功能三方面对其剖析、把握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简洁性。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可考虑包括规模性指标、结构性指标、功能性指标三个方面的内容。规模性指标是反映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结果的指标,可直观反映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规模方面的情况。结构性指标是反映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原因的指标,可直接反映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结构方面的情况。功能性指标是反映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基础的指标,可间接反映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功能方面的情况。这些指标共同反映了城乡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规模、结构、功能水平,揭示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系列因果关系(见表1)。
3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实证分析
基本思路是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协调水平指标体系进行检验及优化,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优化指标的权重及排序,并以鄂州市为例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评价、分析。
3.1 主成分分析法检验及优化指标体系
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通过降维技术把多个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简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9]。用这种方法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具有可减少指标选择工作量、科学优化指标体系等优点。
选取鄂州市2000—2008年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资料作为基础数据 (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历年的《鄂州统计年鉴》),采用SPSS14.0系统软件进行处理,得到方差贡献分析表(见表2)和旋转后的主成分负载矩阵(见表3)。
表1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协调水平指标体系
表2 方差贡献分析表
选取主成分原则是特征值大于1或累积贡献率大于85%。从表2可以看出,前5个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且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94.369%,因此可用这5个成分来替代原来的24个指标,同时也证明初选指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主成分在具体指标上的负载绝对值代表该指标与主成分的相关关系,可认为当负载绝对值小于0.7时,相关性小,该指标可剔除。进一步从表3可以看出:剔除表3中负载绝对值小于0.7的城乡人均储蓄比(X20)、城乡人均电话数比(X23)后,得到包含 22个指标的新的优化指标体系。其中,规模性指标包括人均GDP(Y1)、人均财政收入 (Y2)、GDP非农产业比重(Y3)、非农就业比重(Y4)、城镇化率(Y5)、城乡收入比(Y6)、城乡消费比(Y7)、.城乡恩格尔系数比(Y8);结构性指标包括人均固定资产投入(Y9)、人均实际利用外资 (Y10)、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Y11)、人均出口额 (Y12)、科技三项费占财政支出比 (Y13)、教育经费占GDP比(Y14)、环境投资GDP占比(Y15)、城乡劳动生产率比(Y16);功能性指标包括人均生活年用电量(Y17)、人均公路里程(Y18)、人口密度 (Y19)、城乡自来水普及率比(Y20)、城乡卫生厕所普及率比(Y21)、城乡居民户均电视机数比(Y22)。
表3 旋转后的主成分负载矩阵
优化后的指标体系更具有合理性。设计的7项城乡经济对比指标,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目前定量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重城乡个体规模指标、轻城乡对比结构指标或重城乡对比结构指标、轻总体规模指标或指标重复、交叉等问题,体现了规模、结构、功能的有机结合,可以比较全面、准确地把握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
3.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及排序
下面在上述优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及排序。
第一,建立判断矩阵。根据T.L.Saaty的九级标度法,通过专家确定每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建立比较矩阵并转化为判断矩阵。
第二,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各层一致性检验通过。
第三,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向量规范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第四,计算各指标得分。各指标得分等于各指标权重乘以各指标原始数据标准化结果(见表5)。
第五,计算综合得分(见表6)。
3.3 结果评价与分析
(1)2000—2008年鄂州市城乡经济协调水平总体上处于上升状态。这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鄂州市从2001年起实施城镇化战略,2008年起被湖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这种以“城乡一体”为主要特征的城乡经济发展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但这期间出现了两次波动,说明鄂州市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稳定因素。从表6可以看出,2000—2001年、2003—2004年出现下滑,2001—2003年、2004-2008年出现回升。2000-2008年间出现了两个拐点:2001年、2004年。2000—2001年出现下滑的原因主要是由规模性指标下降引起的。其主要原因是城乡恩格尔系数比从0.94大幅下降到0.68,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生活质量水平差异拉大。2001年以后城乡经济协调水平回升主要是得益于实施城镇化战略带来的积极效应。2003—2004年出现下滑的原因主要是由结构性指标和功能性指标两个子系统出现失调引起的。结构性指标、功能性指标的分值分别从2003年的0.079、0.043下滑到2004年的0.076、0.035。其主要原因是2004年科技三项费占财政支出比、教育经费占GDP比、环境投资GDP占比分别比2003年下降0.2、0.1、0.2个百分点。2004年以后城乡经济协调水平回升主要是得益于规模性指标的增加。
表4 一致性检验结果
(2)2000—2008年鄂州市城乡经济协调水平处于初步协调以下的状态。城乡经济协调水平的取值范围在0与1之间。取值越大,协调水平越高,取值越小,协调水平越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等级与阶段划分见表7,2000—2008年鄂州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情况判断见表8。
表5 2000—2008年鄂州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各指标的权重与得分
表6 2000—2008年鄂州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及排名
从表7、表8可以看出:2000—2008年,协调水平小于0.5,其中2000—2002年处于失调状态,2003—2008年则处于初步协调状态。鄂州市城乡经济协调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是:从规模性指标来看,城乡收入、消费水平差距太大。2000—2008年间,城乡收入比为0.41~0.45,即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只有城镇居民的41%~45%。城乡消费水平比值为0.36~0.45,即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只为城镇居民的36%~45%。从结构性指标来看,城乡劳动生产率比、政府在城乡科技等方面投入太低。2000—2008年农村劳动生产率只有城镇劳动生产率的27%~38%,财政支出用于科技三项费用为0.5%~1.2%。从功能性指标来看,城乡自来水普及率、城乡卫生厕所普及率、城乡居民户均电视机数有一定差距。2000—2008年城乡自来水普及率比、城乡卫生厕所普及率比、城乡居民户均电视机数比分别仅为0.56~0.81、0.49~0.72、0.67~0.86。
表7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等级与阶段划分
表8 2000—2008年鄂州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情况判断
(3)鄂州市城乡经济协调水平的影响因素集中度相对较高。主要集中在人均GDP、城乡收入比、城乡恩格尔系数比、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化率、城乡劳动生产率比、城乡消费比、科技三项费占财政支出比重、非农就业比重、城乡自来水普及率比、城乡卫生厕所普及率比等11项指标上,其权重之和占比高达80%。其中人均GDP、城乡收入比权重各为13%,是单项中影响力最大的两项指标。说明这11个方面是鄂州市提高城乡经济协调水平的主要着力点。
(4)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鄂州市城乡经济协调水平与城镇化率相关性较强。2001—2008年鄂州市的城镇化率从44.8%上升到59.1%,增长了14.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城乡经济协调水平也得到同步提高,从0.267上升到0.410,也增长了14.3个百分点。这说明鄂州市实施城镇化战略是提高城乡经济协调水平的主战略。
4 结语
本文构建了一套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尝试性地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优化指标的权重,并以鄂州市为例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使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这个相对主观、模糊的概念趋于清晰,初步克服了现有评价方法的不足,增强了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结果显示:2000—2008年鄂州市城乡经济协调水平总体上处于初步协调、加速协调阶段;影响城乡经济协调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人均GDP、城乡收入比、城乡恩格尔系数比等11项指标;鄂州市城乡经济协调水平与城镇化率相关性较强。评价结果比较符合鄂州市实际,有利于科学认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从而进一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鄂州市要在继续保持经济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快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1]王梦奎.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J].管理世界,2004,(4):1-8.
[2]Lewis,W.A..Ec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ur[D].Mancnester:The Manchester school,1954,5.
[3]Todaro,M.P..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hird World(3rd edition)[M].Longman,1985.
[4]夏春萍.湖北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29-30.
[5]徐同文.地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李慈军.广西城乡经济互动发展定量综合评价实证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9,(10):18-23.
[7]赵保佑等.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与科学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8]李勤,张元红,张军,孙祥栋,刘晓婷,罗丹.城乡统筹发展评价体系:研究综述和构想[J].中国农村观察,2009,(09):2-10.
[9]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Evaluation of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al Level of the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based on PCA-AHP——Taking Ezhou as an Example
Tong Changjiang,Li Chonggua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430070,China)
The paper establishes an index system of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al level of the urban and rural economy.Optimizing by PCA and fixing by AHP,the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al level of the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in Ezhou city.the conclusion is:the total economical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al level of Ezhou is in a primary and accelerating phase between 2000 and 2008;There are 11 main influential elements,among which average GDP,rural and urban income ratio matter most and the rate of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al coordinating level relate to each other most.
coordinating level;urban and rural economy;PCA-AHP method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流通体系研究”(08AJY020)资助。
2010-07-08
童长江(1964-),男,湖北团风人,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鄂州职业大学副校长、副教授;研究方向:城乡经济发展。
F323
A
(责任编辑 迟凤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