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新路探索
2010-12-13刘静刘夕炎
刘 静 刘夕炎
摘要:信息素养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良好的信息素养已成为21世纪人们基本的生存能力和终生追求的目标,这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探索信息素养教育新路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提倡“TWISTed Pairs”为代表的多方合作,正是国际教育界提供给我们的值得认真学习、研究和借鉴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素质);教育改革:课程整合模式:多方合作
中图分类号:D434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文史类课程教学与信息素养教育整合模式研究》(项目编号:0622034)研究报告的一部分
一、推动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国际性话题
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而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可斯基(Paul Zurkowski)在给政府的报告中便提出了"Information Literacy”即“信息素养”的概念,认为人们只有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信息素养教育发端于美国。美国信息学家霍顿(F·w·Horton)在1983年就呼吁教育部门开设信息素养课程,以提高人们对电子邮件、数据分析以及图书馆网络的使用能力。此后,美国各级教育组织、专业机构和学校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展开了广泛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在总结此前诸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给与了“信息素养”一个非常深入人心的解释: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信息,能够有效地获取、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这一说法被广泛传播与接受。这也预示,信息时代的课堂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捕捉信息,思考、质疑信息源的自我学习能力;而教师的角色将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为促进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和推广新的教学理念,美国督导和课程开发协会将信息素养与学生的学习计划进行整合,使之成为每个学生教育经历的一部分。“美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全国委员会”和“美国学校图书馆协会,邀请教育界和图情界参加“廿十一世纪信息素养与教育:行动纲领”全美会议。接着,美国成立了由75个教育机构组成的“信息素养论坛”(The National Forum on Information Litera-cy,简称NFIL),以鼓励各种信息素养培训项目的开展,提高全球和全美公民的信息意识。1992年"InformationLiteracy”一词正式被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duca-tional Resource Information Center,简称ERIC)资料库纳入索引典,这标志着信息素养的教育意义得到确认。2000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简称ACRL)专门针对高等教育制定并公布了推荐和试用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教育标准”(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for Higher Edacation)。这一标准影响深远,各国在参照此标准的基础上,纷纷出台了与自己国情相结合的“信息素养教育标准”。到20世纪90年代,推动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话题。将信息素养加入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使之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已是国际教育界的共识。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素养专家会议所发布的著名的“布拉格宣言:走向信息素养社会”(The Prague Declaration“Towards an information literate society”)提出,如何使人们从Internet时代的信息和通信资源及技术中受益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并宣布“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来自世界七大洲的4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以Information literacy为关键词,Google检索,返回54,400,000条记录。这些记录包含大量的IL研究组织、论坛、专门研究网站和资源网站,从中可以找到为数颇丰的研究报告、论文、会议文献及IL项目和实施计划等资料。可以说,良好的信息素养已成为21世纪人们基本的生存能力和终生追求的目标,这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二、探索信息素养教育新路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是以“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开设起步的。1984年2月和1985年g月,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和《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等文件。与此相呼应,北京地区高校成立“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学研究会”,为从事这门课教学的教师提供学习、研究和交流的窗口。1992年5月教育部再次印发《=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专为一门课程的建设,教育部前后正式下发多个文件,足见希望以此推动信息素养教育的良苦用心。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包括的249种专业中,有218种专业在其“业务培养要求”中明确规定“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或“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成为上世纪末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和平台。
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在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和运用使人们别无选择地置身于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环境中。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交互性、易获取性和跨地域性,不仅增强了人们对信息资源利用的自主性,同时也使得与信息、知识合理利用密切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益复杂化。生存环境的变化向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文献检索课”、“加强信息素养(信息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检索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可知,国内1989年开始有以“信息素养”、“信息素质”为题名的文章发表。而随着信息资源与材料资源、能源资源一起,被列为构成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认识。2000年全国高校图工委将不定期召开的文献检索课研讨会改名为“信息素质教育研究会”。2002年1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在黑龙江大学召开“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来自教育部相关机构和高校教学管理机构以及图书馆的18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该会邀请美国信息素养教育特别工作组专家作专题报告,散发ACRL制订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全文译稿,出版论文集《21世纪创新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对
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002年10月武汉大学成立了国内第一家“信息素质教研室”。北京地区高校“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学研究会”也更名为“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研究会”。一项对2003年10-12月间包括北京大学等12所大学43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大量公开发表文献的调查统计显示,接近半数已在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中对大学生的信息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信息素养教育”也成为一些全国性会议主题或分会议题,如2002年8月教育部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2004年9月华北高校图协十八届学术年会、2004年10月上海第二届国际图书馆论坛、2005年7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等等。2006年4月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主办的“网络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创新和发展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与会代表达成的共识是: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以培养学生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培养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内容。2006年9月武汉大学还出现了国内第一个以信息素养为主旨的学生社团——信息素养协会(简称ILA)。可以说,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已经在原有的“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基础上,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跟上了国际教育界的步伐。仔细考察不难发现,国内在信息技能训练方面的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对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则明显不够。这与国内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单一有关。不少学生甚至不知晓元搜索引擎,自然更谈不上在当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缺失方面的报道也是屡见不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创新离不开信息获取能力,而强烈的信息意识,良好的信息道德正是激发人的创新思想和行为的首要前提。因此,围绕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信息素养教育的新路,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如何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出既符合自身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正是我们必须首先直面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国际化发展趋势
纵观国际上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主要有三种常见模式:独立课程模式(stand-alone courses),与课程相关的教学模式(course—related instruction)和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course-integrated instruction)。根据ACRL的界定,course—related instruction关注的是如何引导修读课程的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设施和资源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课程任务,它支持课程目标,但自身并不作为构成课程的一个要素;而course-integrated instruc—tion指将学生使用图书馆和图书资源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模式强调双目标和双测试,即学生理解课程概念和利用图书馆等信息资源圆满完成相关任务的能力,都将作为课程测试的重要内容。
一项对欧洲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信息素养举措的调查显示,早期大量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采用的是独立课程模式,现在则趋向于融入学科领域,使之一体化,即采用课程(学科)整合模式(curriculum integration model)。“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即开始信息素养教育项目最佳要素研究。ACRL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了最佳实践方案。经亚特兰大大会进一步讨论之后,2002年6月形成《最佳信息素养教育项目特征》(Characteristics ofPrograms 0f Information Literacy that IllustrateBest Practices)并于2003年6月获得ACRL通过。作为美国信息素养教育指导性文献,《最佳信息素养教育项目特征》包括10项内容。其中的第5项就是“与课程的衔接”。该文献指出,与课程衔接的方式已普遍开展并获得了广泛认同。它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强调细化实施的项目和课程,利用学校管理机制保证在学校范围内将信息素养课程整合(integration)到学术与职业性课程之中。“国外对专业课程教学与信息素养教育整合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UNESCO专门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举办会议、资助研究项目、制定规范、建立网站和数据库、组织培训和实验等等,活动范围遍及全球。目前,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信息素养教育发达国家的高校,实践较多的做法是采用“课程整合图书馆教育”的形式。美国的高校图书馆网站大多建有Course-Integrated Library In-struction相关网页,鼓励教师在课堂时间将学生带到图书馆进行图书馆资源与电子资源使用方面的教育。图书馆还派研究与教学支持图书馆员(Research&Instruc-tional Support Librarians)与教师密切合作,设计相应的专题讲座作为补充,布置与课程相关的任务由学生进行检索与科研实践。在加拿大,课程整合图书馆教育大都由学科馆员来承担,他们配合教师授课、开发在线课程、设计课程任务并且培训教师的信息技能。澳大利亚也相当重视课程整合图书馆教育,亚昆士兰中央大学(cQu)图书馆2003年14个科研项目中,7个是关于信息素养教学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从查阅到的资料和了解到的情况看,目前国内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仍然是已远远落后于国际教育界的独立课程模式,即图书馆开展的传统的文献检索课,和教育界长期实践的计算机文化课。当然这两者都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环节,对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很有成效。但是,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只注重检索技术,检索工具的使用等,局限于单一的信息技能的传授,无法更多地切合专业或学生的兴趣。计算机文化课同样只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简单的编程等方面的知识,处于信息技能层面。而在学生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观念的培养方面,则几乎从不涉及。同时,由于文献检索课和计算机文化课两者均为独立课程,不仅彼此隔绝,而且所讲授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很难与之前和之后的专业学习内容连贯起来。而在之后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专业教师大都只讲授本课程内容,并不涉及或很少涉及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文献信息及获取渠道,信息素养教育的成果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内容缺失、理论脱离实际,而且与国际公认的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整合的理念相去甚远。从国外成功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信息素养的取得更多的是靠长期不断的培养和反复的渗透,所以信息素养教育的具体形式除了专门开设文献检索课和计算机文化课外,更重要的是在专业课程教学
中,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理解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树立自觉的信息意识,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课程整合模式不仅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最佳形式,它也是建构主义强调的基于资源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在课程建设方面的一种实践,它特有的开放性结构有效地解决了21世纪信息量剧增与专业课学习时间有限的矛盾。因此,课程整合模式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教育改革走向课程组织结构优化的必然趋势,理应成为我们着力建设和大力提倡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
四、提倡“TWISTed Pairs”,为代表的多方合作
为促进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模式的顺利实施,国际教育界非常重视“合作”的意义。ACRL的《=最佳信息素养教育项目特征》第6项就是倡导学科教师、图书馆员与相关技术人员的合作。这类成功案例很多,如纽约州立大学的基于Web的信息素养工作组由纽约州立大学图书馆馆长、计算机专家、图书馆用户教育协调员等组成,从而有力地支持通过课程教学实现综合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美国依阿华大学的TWIST(Teaching With Innova-tive Style and Technology,简称TWIST)项目更是具有代表性的范例。TWIST项目在the Roy J.Carver慈善基金会的资助下于1996年启动,目的是支持和培训院系教师将该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整合到各自课程之中。参加人员主要包括TWIST的教育技术人员、图书馆员和相关院系教师。图书馆员首先与教师一起讨论课程内容、所需资源、网站设计、培训需求以及教学方法、课件版权和学生隐私等问题。TWIST教育技术人员据此利用模板机制建立课程目录,完成课程网站的建设工作。最后图书馆员与教师协商如何利用图书馆和图书馆资源的内容,并与整个课程有机结合。这种以教师作为内容专家,馆员作为信息专家,教育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的合作方式便是著名的“TWISTed Pairs”作模式。这种模式非常成功并广受欢迎。如1999年仅一学期就有来自13个教学院系的27名教职员与11名馆员组合成“TWISTed Pairs”,并建成了35个与课程相关的网站。在2004年TWIST项目停止时,TWIST的工作人员己帮助教学人员开发了500多个基于学科的在线指南或课程,帮助学生获得自觉的信息意识,增强信息能力。现在依阿华大学图书馆馆员继续与教学人员合作,在“依阿华课程在线”(Iowa Courses On-line)上开发信息资源网页、与学生在线交流、参与在线讨论,以满足学生的信息需要,激发创新意识。
另一值得推荐的成功案例是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建筑学荣誉课程“世博会:社会与建筑的历史”。Cossard副教授与建筑学院教师Gournay博士合作,将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创造性地融为一炉,建构了这门独具特色的课程。作为专业课,该课程有自己特定的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传授使用课程管理工具自我学习、研究与交流,利用图书馆各种资源与服务以及互联网获取研究性学习所需信息,完成和提交作业等也是课程的目标。也就是说,该课程实行的是双目标双考核,对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及学习效果评价与学科教学评价结合在一起。这主要通过精心设计的作业,特别是综合性很强的大型作业来实现。修读该课程的学生不仅能“零距离”接触善本书籍和博物馆收藏级原件,并在网络环境下探究与交流,还能获得在该课程链接的图书馆网站上,发表自己通过信息检索、组织与评价后完成的百科全书辞条式的研究成果的机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
国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当教学管理部门、专业课教师、图书馆、信息技术教育人员等各个层面通力合作,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为出发点构建新型课程体系,才能确保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真正落实。目前国内许多高校虽然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了信息素养要求,但相关的理论研究却主要集中在图书馆界。而作为课程建设主力的高校教学院系的普遍做法是将图书馆开设的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渠道,而且也仅有清华大学等为数不多的院校是作为必修课开设的,其他如北京大学等多数开课院校都将之作为选修课或讲座,有的高校甚至根本没有开设。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然谈不上教育界和图书情报界这两股力量的有效联合,相互沟通与合作。其实,信息素养教育既是图书馆的义务,同时也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并非仅仅等同于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或者识别、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技能,其意义己延伸至如何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的能力。因此,认真学习、研究和借鉴美国等高校的成功做法,在原有的文献检索课和计算机文化课程的基础上,采取“TWISTed Pairs”式的多方合作方式来挖掘各方面的潜力,大力开发与学科、专业紧密结合的信息素养课程和项目,应该是推动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蓬勃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