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都市工业园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
2010-12-13戴东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430070
戴东强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430070)
我国都市工业园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
戴东强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430070)
以“产业集群”作为都市工业园发展模式研究的切入点,从产业集群模式的背景及意义出发,通过研究都市工业园产业集群模式的框架内容及运行机制,深入剖析我国都市园的发展模式,同时针对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进行实证分析。
都市工业园 产业集群 上海张江
0 引言
“产业集群”概念是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的,是指特定区域中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的企业、专业化和服务化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相关机构共同组成的群体,同时还可延伸至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政府等社会团体与机构。而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则是通过产业成群集中发展的方式,将某一具有优势的主导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并进行产业链的延伸,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规模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的目的,从而形成网络形式的有机整体。[1]
产业集群模式在当今世界范围内运用非常广泛,为世界各国区域经济发展、行业部门规划、企业之间协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在我国也有许多都市工业园采用该模式进行园区建设及产业发展,如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连云港市工业园、滨海沿海工业园等。不同于传统都市工业园以政府为主导建设而成,这些园区采取的是以政府引导、企业自身聚集的方式发展而来的,企业的自主创新性、园区根植性更强,也更利于产业集聚资源优势形成规模发展。以下集中探讨在我国都市工业园中逐步形成并有效运行的产业集群模式的内涵。
图1 产业集群导向的都市工业园区发展框架结构图
1 产业集群模式内涵
1.1 产业集群模式框架
产业集群模式是在政府引导、企业自发的推动下,达到整合产业生产网络和优势资源的目的。园区企业通过内外因驱使,形成一种资源集聚、分工与协作、区域集聚和资源共享的长效、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以推进产业规模发展。同时依托于产业链上下游的链接及相关配套产业形成多产业集聚,继而通过多产业集聚的内部协同效应和自强化机制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工业园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强化的多产业集聚促进多条产业链的共同发展和产业联盟的增加,形成区域规模化发展,提升园区品牌效应,框架图如图1所示。该产业集群导向模式适合有一定企业、产业集聚基础,并且彼此间具有高度分工协作关系的区域产业发展。
1.2 产业集群方式
1.2.1 资金集群 园内主要通过政府政策导向、园外投资进驻、园内企业合作、金融机构调配等方式实现资金的高度调动和集中,并通过合理的二次分配促进园区资金得以有效利用,促进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1.2.2 技术集聚 园区技术集聚主要通过技术渗透形成。在园区资源集聚的基础上,通过新技术向传统产业和相关产业的渗透,实现技术和创新技术在园区的共享,使园区逐步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
1.2.3 人才集群 园区内人才的聚集主要是以地区丰富的高学历人才数量为依托,园区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吸引更多科技人才进入企业,并经由企业间有效的交流合作促进园中人才的紧密协作。再通过科研机构与高校的进驻实现产学研的有效整合,达到园区内外人才资源的高度集聚。
1.2.4 物流集群 园区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等方面的集聚并不是园区发展的最终目的,只有实现园区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才能实现园区的经济、社会价值。因此园区在原材料供应、货物运输、销售站点等物流中间环节实现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调运,实现园区物流集聚。
1.3 产业集群路径
1.3.1 依托市场需求 该路径强调园区企业进驻并逐渐集聚的市场主导性。根据地区内消费者市场的新要求,园区设定相应的政策扶持产业以鼓励相关企业进驻,而企业也由当地市场及政策的吸引主动进入园区开展生产营运。逐渐增多的企业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受自身限制无法填补整个市场空缺,因而企业之间逐步形成相互协作的统一整体,促进企业间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产业集聚。
1.3.2 依托产业链发展 在企业进驻数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获得高效的资源利用率和飞速的发展。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上下游产业的关系日益紧密,于是相关产业受到吸引陆续进驻,促使产业资源优势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从而形成规模化产业链条,巩固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1.3.3 依托产业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都市工业园大多设立在具有产业优势的区域,因此园区在产业发展上既具有基础性,也呈现一定侧重性。基于传统优势产业的良好积淀,企业自主进驻园区的积极性和技术研发的创新性也高于其他毫无产业基础的园区,因此以园区产业现有状况进行深入发展也是形成产业集群的有效路径之一。
1.3.4 依托适应性技术企业集聚[2]该路径主要针对技术优势明显或无传统产业基础的园区。技术企业具有投入成本低,但收益高、产品附加值高、环保节能等特点,一旦形成规模将对整个地区乃至全国有深远的影响力,且不易被轻易超越。但由于该路径技术要求相当高,采取该路径的园区一般数量较少但影响深远。
1.4 产业集群模式运行机制
在外部经济、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园区新成立企业或原有企业通过产业链分解,促使一些创业者创建新的公司并依据产业链上的分工进行协作,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形成园区企业的集聚。在协作和竞争的作用下,园区围绕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形成上下游生产、产品采购、转包、研发、咨询、中间服务等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最终形成产业集聚。[3]
随着集聚效应的不断扩大,工业园的产业集聚吸引专业化供应商和专业人才,聚集专业化信息,形成资源集聚效应,继而推动专业化的市场和产业关联度,促进在产业链条上下的衔接,强化园区支柱产业实力。[4]产业集群的竞争自强机制会引起在区域的集聚,形成产业联盟。依托园区产业联盟形成以产业价值链分工合作为主的产业关联、以企业间竞争合作为主的企业关联以及生产要素、优势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依靠产业链上下游的支持,配套相关产业在区域内集聚,形成多产业集群,增强产业关联性,从而较好地在企业间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实现整个区域的聚集效应。
通过产业链横向、纵向的延伸和企业间分工协作的产业联盟,能够减少园区企业的盲目竞争,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提升园区品牌影响力,推动园区的不断发展。
2 产业集群模式实证分析——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
2.1 上海张江资源集群方式
2.1.1 技术创新深入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一直将技术创新作为园区发展的核心。园区通过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结合园区内各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协作进行技术吸收与创新,形成上海张江独有的科学技术实力,并逐步铸就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①集成电路技术:自展讯通信有限公司自出研发中国第一个GSM/GPRS(2 G/2.5 G)起,上海张江便逐步成为集成电路技术的积极创新者和行业领航者。2009年园区给予集成电路产业的科技研发经费达30.5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2.2%,而集成电路专利申请达到2 075件,占专利申请数的90%以上,充分体现了园区对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创新的高度重视和产业强大的研发实力。
②生物医药技术:张江作为“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随着近年来的迅速发展,现已为我国生物医药研发数量最多、国家新药临床研究最多的生物医药基地。2009年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共申请专利466项,其中发明专利达413项,占88.6%。同时,园内制成医药新产品229个,获新药证书50多个;在研药物261种,其中创新类药物品种127个,占比达到48.7%。
③软件技术:上海张江专为软件企业建有浦东软件园,供各类软件企业入驻。现在的上海张江浦东软件园已成为我国著名的软件基地,园内涌现了一批具有自主研发力和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并参与了国际国内软件标准SOA的制定,为我国的软件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2009年,软件产业科研活动经费支出达到19.25亿元,较去年增长了39.0%。
2.1.2 人才引入广泛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的大规模引入。通过上海市政府大量的优惠政策和园区良好的发展前景的鼓励和吸引,张江的人才数量不断增加。截止到2009年底,张江从业人员已超过14万人,同比增加13.4%,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72%,同时园内已有国家级专家204位,其中两院院士人数达到26人。此外,累计园区内留学生人数达6 000余人,并创办创新型企业600余家,占全区总企业数约1/3。人才的广泛引入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保证,通过人才资源的集聚能够有效推动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迈进。
2.1.3 产学研联系紧密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一直致力于创新技术的研发。除了依靠企业自身的研发中心进行设计与革新,园区还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机构、高校,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促进技术创新的加速增长。2009年,张江已经拥有127家研发机构,并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6家,占我国54所高新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总数的7.89%。此外,园内已有30多家知名企业与12所高校共同培养300名研究生,且数量还在增加。可见,上海张江在产学研合作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企业研发中心、研究机构、高校的三力整合能有效促使园区内产业集聚效应的深化和提升,为产业及园区规模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创新的基础。
2.1.4 投融资形式多样 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多类政策也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激活园内企业融资。如适时施行减税免税政策及行政服务“零收费”政策以吸引企业进驻并引入资金;设立风险基金,采用投资贴息、贷款贴息、补助资金等方式吸引企业或组织机构投资融资;建立担保融资基金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为中小型企业发展提供担保等。2009年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共吸引外资项目90个,合同金额达9.4亿8美元;引进内资企业538家,内资注册资本达到18.43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最高。同时,2009年也已经为30家企业完成了总额达2.353亿元的融资担保。可见,上海在促进张江园区投融资问题上政策类型多样,成效显著,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链支持。
2.2 上海张江产业集聚路径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导的国家级高技术产业示范区。园区产业的发展主要根据自身现状和市场需求,逐步经历了初期主要发展传统产业、中期重点开发高新产业、后期积极拓展主导产业链3个阶段:
2.2.1 传统优势产业强化期(2000年以前) 生物医药与软件产业一直以来都是上海的重点支柱产业,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两大产业以其持续的增长力和突出的经济效益受到上海张江高科技园的重点培养和扶持。
2.2.2 高新产业市场机遇期(2000—2004年) 2000—2004年是上海张江的重要战略发展期。园区敏锐察觉到世界范围内正不断兴起并壮大的一系列新兴产业,结合自身传统技术优势和企业发展意向,提出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软件业统称为上海张江的三大主导产业,积极鼓励国内外优秀企业进驻,同时大力建设孵化基地,吸引大批中小企业入驻,有效促进三大产业资源的高度集聚。此外,园区还积极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如文化科技创意、信息安全、光电子及金融信息服务业等,大大推动园区经济繁荣。
2.2.3 主导产业链条扩展期(2005年至今) 自2005年以来,园内在市场需求和产业自身发展的双重推动下,主导产业链不断向上下游延伸和拓展,有效推动了光电子、医疗器械、新能源与环保、数字出版等多个相关联产业的发展,促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产业链之间也形成了交汇,从而大大提高主导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园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
张江一直紧跟时代脉搏和市场需要,逐步形成主导产业的集群效应,达到产业的大规模生产和高效率发展,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园区品牌效应的推广。
2.3 上海张江规模运行机制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依托于优越的地区经济社会条件、优惠的政府政策扶持、企业的经济效益驱动,大批企业入驻园内,在园内形成企业集群,并通过规模效应逐步形成集成电路、软件与生物医药大三产业,在园内实现集群发展。
强大的企业集聚优势和完善的园区服务体系促使园内充足的产业资源得以迅速集中并形成群体优势和规模优势,推动三大主导产业与其相关行业的关联性提高,拉动产业上下游企业的迅速发展和互补,从而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而各产业链的延伸领域不断扩大利于形成各产业链横向、纵向的交叉关联,并结合产业联盟加深产业链的相关性,实现园区整体经济竞争实力的提升。
产业集群与区域集群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上海高科技园区实现园区整体的规模发展。在规模化园区内,园内各企业得到更为有效的配套设施和机构的辅助,获取更充足的资源配备并在更完善的技术研发平台上进行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技术的自主创新速率;园内主导产业通过产业联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实现产业链不断延伸发展,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园区自身在企业不断发展和产业不断优化升级之下将赢得更高的品牌影响力,为进一步提高园区综合实力提供了有力条件。目前,上海张江已获得“张江药谷”的称号,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品牌效应。
3 总结与建议
当前,我国都市工业园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模式与机制的探讨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本文选取我国都市工业园当前广泛应用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从产业集群模式的主要框架内容及运行机制进行系统探究,并以上海张江高技术园区为例进行分析。目前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产业集群模式发展的较为合理、富有成效,其成功的产业集群模式对各都市工业园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今后的发展中,上海张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产业链的交互程度、园区文化的培养能力、企业自主研发地位等问题的重视,实现园区更具科学化、规模化的发展。■
[1]宁钟.企业集群理论的演进及其评述[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687-696.
[2]朱静芬,史占中.我国高科技园区企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探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3(6):13-18.
[3]洪文生.产业集群成因研究管窥[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23-25.
[4]雷朋.产业集聚与工业园区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81-93.
[5]庄谦汉,纪龙.产业集群助推张江新发展[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5(7):28-30.
[6]陈海婴.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竞争力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6.
20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