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南疆复线公路桥工程11~14#桥墩基坑支护监测
2010-12-13运煦天津大学水运水利勘察设计研究所天津300072
运煦 (天津大学水运水利勘察设计研究所 天津300072)
天津港南疆复线公路桥工程11~14#桥墩基坑支护监测
运煦 (天津大学水运水利勘察设计研究所 天津300072)
介绍了天津港南疆复线公路桥11~14#基坑支护工程的概况和施工要点,工程从外业观测到内业资料整理严格按照规范、规程进行,所取得的数据可靠合理,说明该项工程的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合理,施工顺序基本可行。
天津港南疆复线公路桥 基坑支护 监测
1 工程概况
天津港南疆复线公路桥位于渤海西岸海河入海口,天津港南疆公路桥和南疆铁路桥北侧,西端与津沽一线跨海滨大道相接,东端与南疆港区主干道南港路相接。该大桥和南疆公路大桥平行,两桥外边缘间距5 m,两桥承台高差3 m。基坑开挖时支护受到基坑外侧的土压力和地下水压力的共同作用,由于基坑位于软土地基,基坑开挖深度最深为-12 m,支护受到的荷载较大。为了适时、有效地监控基坑支护的受力状态,保障该工程的顺利实施,天津港南疆复线公路桥11~14#基坑支护工程采用拉森Ⅳ型钢板桩,设计桩长24 m。
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为-7.0 m(12#、13#基坑)、-4.0 m(11#基坑)、-3.5 m(14#基坑)。设计要求钢围囹采用双拼(11~14#基坑,第一、二道支撑)、三拼(12#、13#基坑,第三道支撑)、四拼(12#、13#基坑,第四、五道支撑)56b工字钢,钢对撑和角撑采用挖土双拼(11~14#基坑,第一、二道支撑)、三拼(12#、13#基坑,第三、四、五道支撑)56b工字钢,辅助撑采用36c工字钢,稳定支撑采用Ф140钢管。钢牛腿采用100 mm×100 mm、δ=10 mm的角钢加工成三角架形式,悬挑长度为650 mm,一侧角钢与钢板桩焊接牢固,并在每支撑点设一处。基坑降水及清淤过程中采用分层降水。
基坑开挖:11#基坑2006年5月5日开始,于5月19日结束;12#基坑2006年4月28日开始,于5月16日结束;13#基坑2006年3月25日开始,于4月24日结束;14#基坑2006年3月29日开始,于4月26日结束。监测工作从2006年3月16日开始,埋设老桥桥墩沉降及位移监测点,以后随施工进度陆续埋设完成11~14#基坑表层位移监测点以及深层土体侧向位移测斜管,并且于3月17日至3月19日进行观测确定初值,3月21日开始观测(老桥桥墩沉降及位移监测),13#基坑3月22日开始观测;14#基坑3月25日开始观测;11#、12#基坑4月28日开始观测(包括表层位移及深层土体侧向位移),至7月15日结束。
2 监测点布设和仪器埋设
表层位移监测点共布设26点,以及沉降监测点(与老桥桥墩表层位移监测点为同一点,共4点)、深层土体侧向位移观测点。测斜装置有测斜管、测斜仪、数字式测读仪三部分组成,测斜管埋设在支护梁外侧,测斜管的埋设顶标高为+5.0 m,底标高为-25.0 m,共埋设12根。
3 观测方法
3.1 位移观测
控制测量采用导线测量方法,工作基点(TA、TB、TC三点)、位移监测点坐标测量严格按照二等变形测量要求施测。位移测量按一级导线精度要求进行观测,距离观测方法采用平距测量算术平均值测量模式,记录1组数据。
3.2 沉降观测
使用水准仪测量老桥桥墩各监测点高程,通过高程的变化计算各监测点的沉降量。位移及沉降观测数据取其数次平均值,作为各监测点的初始值。
3.3 深层土体位移观测
先将测头放入测斜管底,放置3 min,使测头温度与环境温度一致。测量每500 mm测读1次,沿位移正负方向各测读1遍。为保证监测工作连续、安全,同时采用两套同一型号仪器测定初始值,依据规程要求每一测斜导管的初始值将测3次,观测成果均取平均数值作为初始值。
3.4 位移计算
当测头的敏感轴与基准轴(地球的重力轴)有一个角度时,测头中的加速度计就有一个输出值,如下式所示:
式中:A为加速度计的偏值(零偏);K为加速度计的标度因数;G为地球重力加速度;θ为倾角。
为了消除加速度计零偏的影响,在测试时采用正反两次测试,比如分别在东西方向上进行测试,可以先测试东方向上的数据,记作U1,再进行西方向上的测试,记作U2,将U1-U2得到式2:
式中:L为导轮轮距500 mm;ΔI为水平位移(单位:mm);θ为倾斜角。
将式3代入式2可以得到:
对于一个测孔,在确定的方向上,各测试点的位移总和即为:
以上测量原理的描述见图1。
图1 测量原理图
量测的结果整理成水平位移变化曲线,反映各土层的水平位移情况。
4 观测成果及分析
4.1 表层位移观测
各监测点位移情况见表1~4(表中位移量单位为mm,位移量正号表示向基坑内侧,负号表示向基坑外侧):
表1 11#基坑表层位移监测数据
表2 12#基坑表层位移监测
表3 13#基坑表层位移监测
表4 14#基坑表层位移监测
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现场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增加了监测的工作量和难度,基坑支护在开挖后变形较大,为了保证基坑的安全,基坑开挖过程中监测人员每天观测2次,至6月16日基坑支护逐渐趋于稳定,监测频率由每日2次降为每日1次,7月15日表层位移监测工作结束。
表层位移值比较大的为11#基坑J18(-537.1 mm)、J19(-450.4 mm)、J21(427.9 mm)、J22(405.8 mm);12# 基坑J8(-23.0 mm);13# 基坑 J1(135.6 mm)、J4(-145.7 mm);14# 基坑 J13(90.0 mm)、J14(181.6 mm)、J15(109.7 mm)、J16(145.8 mm)。从11~14#基坑支护后期监测数据分析,11~14#基坑支护处于受控状态。
4.2 深层土体侧向位移观测
11~14#基坑深层土体侧向位移监测点的数据分析,基坑在抽水期间开始出现位移,在开挖过程中变化较大,特别是13#基坑,由于在前期打设钢板桩时,对周围的土体产生扰动,导致CX1#测斜、CX2#测斜变形较大,在11~14#基坑浇铸封底混凝土后,深层土体侧向位移监测数据分析,基坑基本处于受控状态。表5为各基坑深层土体侧向位移最大值(表中位移量单位为mm,位移量正号表示向基坑内侧,负号表示向基坑外侧)。
表5 各基坑深层土体侧向位移最大值
深层土体侧向位移监测频率与表层位移监测同步进行。
4.3 12#、13#基坑围囹及支撑应力观测
在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12#、13#基坑支护安全,且判断下一步施工措施是否符合预期要求,设计要求对内部钢支撑应力进行监测,以随时验证结构的安全性。考虑到结构受力时,某些杆件承受较大内力,某些杆件截面积稍小,故在监测时将测点布于这些杆件上,且在每层同一点设置观测点进行监测。
应力监测由仪器监测得到的表面应变ε,以公式σ=Eε(E为钢构件的弹性模量)求得表面应力σ,对比实测应力值与设计应力值,即可验证杆件是否满足强度要求,按设计要求,支撑应力不得超过材料强度设计值的0.95倍。
为满足测量精度要求,杆件应力监测使用BYB-100型表面应变计,采用标距100 mm,将仪器固定于被测构件上,分辨率≤0.2%F·S,温度为3~4 Hz/10℃,工作温度为-20~50℃,综合误差<0.2%F·S,满足监测精度要求。BYB-100表面应变计用于测量钢性结构表面的应变,以钢弦作为传感元件。工作方式为单线圈间断脉冲激发式,与带有脉冲激发器的频率接收仪配合使用组成量测系统(测试时,频率检测仪功能键应转换至与其相符的工作状态),具有性能稳定、不受导线长度限制、抗干扰能力强、适用于长期观测等优点。读数采用ZX-12振弦频率检测仪,该检测仪是一种便携式液晶显示测量仪器。本仪器主要用于测量钢弦式传感器的钢弦振动频率。测试时配以温度计测量温度变化,对所测结果进行补偿,以降低由于温度变化导致的监测误差。
振弦式仪器通常包括固定在端块或被测元件之间的钢弦,通过测量张紧钢弦的频率变化来测量钢弦的张力/应变等物理量,钢弦的振动频率与弦的张力之间的关系为:
这里:F——钢弦的自振频率;L——钢弦的长度;M——单位长度钢弦的质量;T——钢弦的张力。
由于钢弦式应变计中钢弦在初始状态存在固定的震动频率,受力后频率发生变化,以振弦频率检测仪检测出前后的频率变化值,从而可求出钢弦的应变。这种检测方法容易实施,且精度满足要求,所以本次工程选用上述仪器在现场监测。
13#基坑围囹及支撑第二层于3月30日安装钢弦式应变计,第三道围囹及支撑钢弦式应变计于4月2日上午安装完毕。第四层围囹及支撑钢弦式应变计于4月8日、9日安装完毕,每天采集两次监测数据,分别为低潮时和高潮时。应力监测数据分析,13#基坑围囹及支撑最大应力点为第四层围囹3点,应力为-158.7 N/mm2(4月17日应力单位为N/mm2,“-”号为压应力,“+”号为拉应力),处于设计控制范围内。支撑在支护中受力状态良好,未达到设计容许应力的0.95倍(设计容许应力为215 N/mm2)。
12#基坑围囹及支撑第二层于4月30日安装钢弦式应变计,第三道围囹及支撑钢弦式应变计于5月2日上午安装完毕,第四层围囹及支撑钢弦式应变计于5月9日、10日安装完毕,第五层围囹及支撑钢弦式应变计于5月15日安装完毕。每天采集两次监测数据,分别为低潮时和高潮时。应力监测数据分析,12#基坑围囹及支撑最大应力点为第二层围囹4点,应力为-131.1 N/mm2,处于设计控制范围内。支撑在支护中受力状态良好,未达到设计容许应力的0.95倍(设计容许应力为 215 N/mm2)。
5 结语
基坑在抽水过程中钢板桩开始产生变形,在淤泥开挖过程中变形较大。随着基坑钢围囹及支撑的向下施工,钢板桩变形位移最大值的深度逐步向下延伸,累计位移值超过设计允许值。钢围囹及支撑在施工期间应力受力状态良好,未达到设计容许应力的0.95倍(设计容许应力为215 N/mm2)。
本次施工是在水下进行,施工和监测的难度比较大,监测仪器多次因变形过大受影响,导致监测仪器损坏,累计埋设16组深层土体测斜。
本工程从外业观测到内业资料整理严格按照规范、规程进行,基坑支护监测的观测是比较成功的,所取得的数据可靠合理。说明该项工程的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合理,施工顺序基本可行。建议基坑开挖时,应尽量减少基坑槽底的暴露时间,有利于基坑支护的稳定。■
201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