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风险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2010-12-13黄亚妙
黄亚妙
(浙江大学 管理学院,杭州 310058)
海关风险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黄亚妙
(浙江大学 管理学院,杭州 310058)
海关风险监管能力和效率之间存在冲突,为了有效提高海关风险监管效率,文章在大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研究海关对进出口企业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分类管理,并建立相应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形成可操作的进出口企业分类管理模型,促进海关管理整体效能的优化。
层次分析法(AHP法);企业系统风险;海关监管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海关在对各类进出口企业的风险评估、分类管理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遗漏企业系统风险的重大因素以及风险指标赋值主观、不尽科学等缺陷,影响了海关风险监管的有效性。为了提高海关监管效率,有效加强海关风险监控能力,需要对大量业务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找到其既定的模式和规律。即确立海关对进出口企业实施监管的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一并赋予各种指标相应的参数,据此计算出各类进出口企业的风险程度概率,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定量模型或专家评估,对企业作出A、B、C的分类评级。根据规定,对A类企业实施信任管理,给予最大限度通关便利;同时,集中有限人力、物力、财力重点稽查高风险的C类企业。
本文主要在大量调查问卷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研究企业系统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提供相应的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对各类进出口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类管理,以建立和完善海关的分类通关制度。
1 数据收集与处理
基础数据是运用统计分析及建模所必需的,尽管海关系统现有数据能够满足部分需要,但仍缺乏进行企业风险分析所需的大量关键指标,如企业经济效益、财务指标等等。在海关总署有关部门的协助下,采用发放问卷方式取得了数据。
企业系统风险尽管是企业通关风险的一个构成部分,但它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风险系统。如何找出企业与进出口有关的风险因素(指标),是该问题的关键。在吸收基层海关业务人员的稽查经验和现有研究成果(杨柳(2001),王薇(2002),孙琦(2003),卢金秋(2006))的基础上,设计出调查问卷“进出口企业状况调查表”。
调查表由企业主管海关填写,并由企业主管海关给出A、B、C的初步评价,并且假定这种A、B、C的评价是正确的。
调查表由“企业进出口风险评估指标”和“企业内部风险评估指标”两部分组成。
“进出口风险评估指标”按企业在海关办理业务的领域划分为保税类风险、通关手续类风险、纳税类风险、减免税类风险、贸易管制类风险共五大类风险。本调查表设计了涵盖上述五大类指标涉及企业与进出口有关的风险因素。合计13个项目共85个指标。
“企业内部风险评估指标”由评估类指标和条件型指标组成。评估类指标是按企业内部的风险因素划分为守法能力类指标、内控能力类指标、行为趋势类指标、政策因素类指标、环境影响类指标等五大类;条件型指标是根据海关已有的监管经验,对某些评估类指标进行复合,形成风险指向更为明确的新指标,称之为综合加权指标。本调查表设计了涵盖上述两种类型的指标合计16个项目共46个指标。
总的来看,该调查表共计29个项目,131个指标,以上这些指标基本涵盖了企业与进出口有关的风险因素,构成相对完整的企业系统风险指标体系。
鉴于我国企业走私违规现象具有区域高度集中的特征,东部经济发达地带每年海关查处走私、违规案件占全国的90%以上(根据文献[18]有关资料整理计算)。因此,本研究将东部经济带划分为南、中、北三大区域,在问卷发放中选择代表三个地区的 A、B、C、D、E、F 六个海关。
2 样本分析与处理
调查取得的样本总数为2568个,经过对样本进行初步审查,样本总体上符合要求。但也发现了一些不合格的样本,例如:多个企业共用一个海关注册编码、企业选择项超出范围等情况。存在以上情况的企业样本共116个,这些样本被剔除。因此,有效样本总数为2452个。A、B、C类的比例构成如表1。
通过对调查的样本进行审查发现,有的企业有走私、违规和偷漏税款问题却不是C类企业。经分析发现,由于有些海关对企业的分类是超前于调查表数据年而做出的。经修正后样本的A、B、C比例构成情况是:A类企业占25%,B类企业占63%,C类企业占12%,从而使研究分析时所用样本的 A、B、C构成比例大体合适。
表1 样本比例构成(%)
3 确立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的确立分三个步骤:指标合成、层次分析法(AHP法)精选指标、确立最终指标。
表2 实际分析所用指标
3.1 指标合成
在调查问卷设计中,考虑到填写方便,一共设计了131个指标。由于在建模分析中,定性指标的每一选项都要以0~1方式量化为指标,从而使计算、分析时所用指标的数量过大,这样会造成计算量和计算时间的大量增加,同时也会使计算错误的几率增加,使最终的建模精度受到影响。因而在建模分析前有必要对指标作一些适当的精简或合并,以使指标更为精练。
结合海关工作实际情况,本研究的指标合成采取对“企业进出口风险评估指标”用复合指标进行建模,对“企业内部风险评估指标”用底层指标进行建模;同时对部分定性指标进行了合成,以及对个别定量指标进行了合并。被合成或合并的指标有:
(1)“企业进出口风险评估指标”由85个减少为15个复合指标加4个底层指标共19个指标。
(2)对3年的数据,利用平均加总的办法进行了合成,个别数据,利用直接加总的办法进行了合成。合成以后,由21项指标变为18项指标。
(3)舍弃不用的指标有2个。舍弃的原因是该指标不能提供有用信息,舍弃原则是:当某一指标所有样本取值相同时,剔除该指标;定性指标中,当某一选项在所有样本无反应时取消该选择项。例如,所有企业都没有拖欠海关税款,因而企业拖欠海关税款额指标就被舍弃。
这样,经过合成以后,131个调查指标合成为60个基本指标作为进一步建模用(表2),简化了分析与计算。
表3 进出口风险评估指标赋值参考表
3.2 层次分析法(AHP法)精选指标
为了减少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进一步精减合成后的60个指标,对指标进行筛选是必要的。
3.2.1 指标赋值
按照上述层次分析法(AHP法)指标赋值方法对两种评估指标分别进行赋值,其中“企业进出口风险评估指标”根据各类指标定义和说明,结合表3《进出口风险评估指标赋值参考表》对所选指标进行赋值。
同时,企业内部风险评估类指标权重按照守法能力、内控能力、行为趋势、环境影响、政策因素的顺序从高到低排列。
3.2.2 确立指标体系
上述60个指标的赋值和权重确定后,再运用综合加权法计算得出各指标的总评估值,并对所有指标按总评估值大小进行排序,这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取排在前面的若干个指标对企业整体风险水平进行分类,并可通过多方案指标组合的综合比较分析,达到进一步精简各地区模型所用评价指标的目的,以满足实际可操作的需要。
4 企业分类管理辅助支持系统
4.1 企业风险评估及分类
企业进出口风险水平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按风险指标总评估值大小对企业整体风险水平进行分类。可以按某种方式(如按正态分布或等分区间划分),将所有评估企业分为高、中、低三类风险水平企业。第二层在企业整体风险水平确定后,按高、中、低三类风险水平确定通关手续类风险、保税类风险、减免税类风险、贸易管制类风险、纳税类风险五大类风险水平。
被评估的特定企业如果是未年审型企业、无进出口型企业、非贸型企业,则不参与内部风险评估。也即只有贸易型企业或生产型企业才可以参与内部风险评估。对于可以进行内部风险评估的企业,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出该企业的进出口风险综合评估值,最后再根据综合加权指标对层次分析法的评估结果进行调整。
4.2 辅助支持系统
以前面给出的分析系统数据库模型为基础,连接相关的模型,可以建立进出口企业分类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具体建模方法较为复杂,需借助专业分析工具):
首先要建立数据库,本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但在具体做时,真正的困难却是真实数据的获取。
当初次建立模型时,所纳入的指标可能很多,各指标值相差也很大,可能相互间存在相关关系,就需要对指标进行筛选,将那些对所研究问题相关度大的指标纳入最终的指标体系中,避免由于过多指标所带来的计算困难及由于引入不相关变量所引起的误差。
在进出口企业定量分析模型中,本文提供了层次分析法模型,具体应用时可调整参数以达到满意的建模效果。
对任意进出口企业的分类与风险概率的计算,本文提供了有效的方案。并且设计了阀值,主要是考虑到各地方海关划分A、B、C类企业有一定比例限制。这样,通过对阀值的不同设置,可以达到该地区三类企业的比例,从而给决策者提供了一定的余地。在具体应用时可根据需要设置阀值。
表4 统一模型指标体系
表5 验证结果 (单位:%)
5 结论和启示
5.1 模型验证结果
层次分析法模型给出以后,笔者通过多方案指标组合的综合比较发现,按指标总评估值大小用前34个指标(表4)所建的模型,其综合效果最好。这样,根据既保证高准确率又压缩指标的原则,笔者决定根据前34个指标并另选了3家海关进行了验证,其总体准确率、结构识别率如表5。
这一验证结果(即80%的总体准确率、识别率)表明:层次分析法模型是科学的、可行的。
5.2 从研究方面看模型的准确性
(1)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方式取得数据,而且是在假定数据本身是100%准确的前提下。而实际上,通过调查问卷方式所取得的数据,其准确率不可能是100%。因此,调查数据本身的准确率直接影响模型本身的准确率。尽管如此,在科学上,存在这种误差是合理的。
(2)A、B、C、D、E、F6 海关的企业数据是本研究分析所用的数据,而G、H、I海关的企业数据不在研究数据之内,这样,对其分类的准确率为80%应该说是令人满意的。
(3)企业通关风险是由企业系统风险、货物系统风险、海关系统风险、宏观环境风险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本研究则限度在企业系统风险分析。这样,仅仅根据企业系统风险分析所作出的分类结果不可能达到很高的准确率。
(4)在验证中,笔者发现,企业风险评估所作出的错误分类仅是在A类企业和B类企业之间、B类企业和C类企业之间,至于A类企业和C类企业之间则无错误,也就是说,它没有发生把A类企业判为C类企业或把C类企业判为A类企业的情形。
5.3 若干启示
(1)为了提高企业风险评估模型的准确率,必须提高数据质量。
(2)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对于企业通关风险,不能孤立地就企业风险谈企业风险,而应进一步结合货物系统风险、海关系统风险和宏观环境风险进行分析。为此,建议海关有关部门尽快组织人员抓紧研究其他三个系统风险问题,以使其模型应用价值更高。
(3)模型的准确率高度依赖于所搜集数据的质量,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对样本进行整理,并重新建模。首先选择几个海关进行局部试点,待发现问题、取得经验后,再不断更新模型,使模型质量更高、应用价值更高,然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1]徐道文.海关对企业管理业务[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
[2]葛磊.李松坤,风险管理的科学方法论[J].现代海关,1996,(2).
[3]李柏年.模糊数学及其应用[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4]王连芬,徐树柏.层次分析法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5]徐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计算机应,2001,21(8).
[6]赵新泉,彭行勇.管理决策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陶菊舂,吴建民.综合加权评分法的综合权重确定初探[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8).
[8]KERMAN IBG,SCH IFFMANB SS,NAGLE HT.Performance of Levenberg-Marquardt Neural Network Training Method in Electronic Nose Applications[J].Sensors and Actuators,2005,(1).
[9]张强.决策理论与方法[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10]Report on Risk Management.By Sub-committee on Customs Procedurce[Z].1998.
[11]徐道文.海关对企业管理业务[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2002.
[12]金羽.从海关监管的整体效能构想企业分类管理[J].现代海关,1996,(2).
F201
A
1002-6487(2010)22-0072-04
黄亚妙(1965-),女,浙江鄞县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风险管理。
(责任编辑/亦 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