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VS模型的资源枯竭矿业城市经济转型潜力研究*
2010-12-12项泾渭瞿春玲
项泾渭 瞿春玲
(1.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北京市海淀区,100083;2.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省大连市,116023)
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政策精神,了解资源枯竭矿业城市转型类型和各种类型下的转型特点并探究各自的转型潜力意义重大。国内对转型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模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一些评价方法的可行性探讨上,这些研究都从不同侧面对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笔者认为,汪安佑在《矿业城市经济转型与发展模式》一书中针对矿业城市的EVS模型能比较客观地评价一个矿业城市转型潜力,故本文以该理论为蓝本设计了一套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
1 指标体系构建
EVS模型为有效立体多样模式(Effect Various Solid)的缩写。笔者认为应该从5个维度考察各个矿业城市的转型特点,这5个维度分别为经济总量维度、经济结构和效率维度、高新技术维度、生态循环利用维度、政府市场联动维度。根据国务院第一批和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笔者选择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5个地级市为样本,为准确评估这5个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在这5个方面的发展特点,必须为每个维度选择几项关键指标。在各具体指标的设置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体现对矿业城市转型潜力的刻画能力。由于笔者考察的这些城市都是国务院公布的资源枯竭的城市,其自然历史、经济、文化、人口等各方面有别于普通非矿业城市,这些不同之处应在指标体系刻画不同维度发展强度中反映。
(2)指标的全面性。矿业城市转型潜力,既包括经济总量大小也要强调循环再利用等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设计的指标体系要在多方面反映EVS模型特点。
(3)指标的代表性。指标本身有着强烈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4)指标的简洁性。所选指标要尽量精炼、实用,应在全面反映EVS模型各个不同维度的基础上确定综合性、独立性较强的若干项指标。
(5)指标的实际可操作性。要尽可能寻找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标,避开主观性太强、不稳定或具有相对性、无准确度量且实际不容易得到的指标。
因此,笔者针对不同维度考虑选择了表1所列的11项转型潜力指标。
表1 转型潜力指标体系
钱纳里关于最优产业结构的研究在产业结构研究领域有一定代表性,故笔者设计了指标X6来描绘各个城市产业结构与钱纳里标准的接近程度。对于贴近度,笔者认为罗仁会在度量产业结构合理性时选用的Hamming有限点集贴近度有一定合理性,故本文也采用该系数为度量指标。
设钱纳里三次产业结构模式中各产业的价值比例为Sir(i=l,2,3),产业结构中各产业的价值比例为Sid(i=1,2,3)。产业结构与钱纳里三次产业结构模式的Hamming有限点集贴近度由下式
X6越小说明产业结构与钱纳里标准越接近,反之亦然。表2为赛尔奎因和钱纳里模式,该表所示比重即为式(1)中的Sir。于是笔者根据式(1)计算得到X6,以此作为各个矿业城市产业结构优度的衡量指标。
表2 赛尔奎因和钱纳里模式
2 实证分析
2.1 研究方法
上述5个维度指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矿业城市转型潜力,且同一维度里各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为综合反映矿业城市转型潜力,以了解各个方面的优势与差距,必须有一个综合评价函数以及反映地区特征的评价指标。笔者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来构造综合评价函数。其优点在于它确定的权数是基于由数据分析而得出的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这对综合评价极为有利。同时,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寻找数据的内在联系,将多个指标浓缩为少数几个因素,便于用提取的公共因子反映不同地区的特征。
对全国15个资源枯竭地级矿业城市11项指标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应用SPSS15进行处理。各指标的数据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8》,为2007年资料。
2.2 可行性分析
由于本分析是基于EVS模型给出的,所以笔者在应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时设定提取的因子个数为5。笔者从输出结果中了解到KMO检验值为0.531,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p值小于0.05,拒绝原变量组独立的原假设,说明本因子分析可行。再观察方差贡献度,除了科技投入占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这一指标共同度只有0.836外,其余指标的共同度全部在0.912以上,说明5个因子提取的共同度已基本满足分析需要。
相关系数矩阵R的前5个特征根如表3,从表中可知5个特征根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93.372%,已经基本提取所有信息。的开方得到因子载荷矩阵,但是各因子的含义不甚清楚,为此笔者在原因子载荷矩阵基础上进行方差最大(Varimax)化正交旋转,使各原变量在各公共因子上的载荷两极分化,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笔者将各个指标按载荷值大小分类后得到表4(公因子含义),以供公因子分析。
表3 相关系数矩阵R的前5个特征根与方差贡献率
2.3 公因子命名
从表4可知,第一公共因子F1在指标X1~X5上有较大的载荷,观察原变量不难发现这些变量均反映地区经济总量发展状况,因此F1可命名为经济总量因子。
第二公共因子在钱纳里Hamming贴近度、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上有较大载荷,观察后发现这两个变量均反映不同矿业城市在经济结构上的差异。同时,X6、X7刚好在同一因子上有较大载荷,说明各个矿业城市在优化产业结构时比较倾向于合理优化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故将其命名为经济结构因子。
第三个公共因子在投资效益系数、科技投入占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上有较大载荷,这反映了这些城市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其科技发展有着内在密切的联系。故将其命名为经济效益因子。
表4 公因子含义
第四个公共因子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上有较大载荷,说明该因子反映各个城市在发展经济时对循环利用的重视程度。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变量科技投入占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在该因子上亦有较大载荷,说明循环利用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提高。正基于此,该因子被命名为循环利用因子。
第五个公共因子在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GDP比重上有较大载荷,说明政府在创造良好的引资环境方面做出的努力,故将其命名为政府联动因子。
综上,笔者发现因子分析的结果和原EVS模型设计的模型基本一致,唯独不同的在于科技维度的变量被纳入了经济效益因子,同时还表现出对循环利用因子有较大影响的态势。这从实证角度证明了EVS模型在综合评价矿业城市时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2.4 公因子分析
在因子载荷矩阵的基础上应用回归估计的方法,得到表5的各个公因子得分排名。对各个公因子得分用其方差贡献率加权平均即得因子分析综合得分。
表5 公因子得分
由表5可得出如下结论。
(1)在F1经济总量方面,盘锦、抚顺、铜陵具有显著优势。从特征分析,这一因子排名靠前的城市大多数是资源相对较丰富的城市,其现在主要发展的产业也都仍然紧紧围绕着资源产业进行,其经济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接续产业的发展上。同时,由于像盘锦、铜陵这样相对资源丰富的城市往往过于偏重发展第二产业,其经济结构显得不是很合理,比较突出的就是盘锦在F1和F2上的严重反差。
(2)在F2经济结构方面,阜新、抚顺、黄石具有一定优势。经研究发现,在该因子上排名较为靠前的城市大多资源耗竭较为严重,在经济转型上比较注重发展非资源产业。但也有像抚顺这样在F1、F2上均有良好表现的例外,说明抚顺在建设石化城的同时非常注重发展资源的深加工,坚持建设以科技为先导的完整产业体系链,这些都大大提高了该城的发展稳健性和经济效益。笔者认为,这类城市在发展接续产业的同时注意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整体生产能力,较盘锦这样的相对单一的发展模式更值得借鉴。而以阜新为代表的资源相对枯竭严重但努力发展特色产业的城市在F2上也表现突出,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城市规模相对较小,走综合发展和形成良好的接续产业都较为困难,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形成对原来资源产业的替代产业,依靠食品加工业或者旅游业等产业寻找各自新的增长点。这种走特色产业转型的战略也是另外一个值得学习的发展模式。
(3)在F3经济效益方面,铜陵、白银、抚顺排名靠前。值得一提的是铜陵和抚顺是在F1、F2和F3都曾被提及的城市,笔者研究发现,这两个城市都在以科技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循环经济发展方面都较为突出。特别是铜陵,作为首批国家循环经济发展试点城市,取得了一定成就,也造就了这类城市低能耗、高产出的特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白银除了在F3上有良好表现外,其余因子上均名落孙山,经分析发现,这与白银经济建设高科技产业有密切关联,特别是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的建成大大提升了白银发展其余产业时的科技背景,为发展新兴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但由于其基础薄弱,所以短期仍难以在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上有较大改观。但白银在F3上的成就恰恰验证了科技在经济效益提高中的重要作用。
(4)在F4循环利用方面和F5政府联动方面,笔者发现,这两个因子上得分为正的城市基本重合,说明循环利用和吸引外资有一定的内在关联。而事实证明,外资由于掌握着一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对提高当地科技水平进而影响资源再利用效率方面有一定影响。故F4、F5综合研究后说明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利于矿业城市科技和循环利用水平的提高。
(5)在综合得分方面,在前3个因子上有良好表现的城市均取得了较好排名。说明综合转型潜力大小一定程度上还是受经济因素决定,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战略的需要,各个矿业城市也仍需要注意发展第4和第5个因子所影响的因素。同时,笔者认为综合得分较为靠后的城市可根据各个因子上其发展的优劣势分析着手,在发现薄弱环节的同时积极学习该因子上排名靠前城市的成功之处。
3 结论
(1)由于本文基于EVS模型设计的指标体系和最终得到的因子模型基本相似,只是原EVS模型中的高新技术维度被划入了因子模型的经济效益因子。证明了EVS模型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更有很强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其多角度评判转型潜力的合理性得到了验证。
(2)对因子分析后将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发展模式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发展接续产业,通过提高科技水平实现对资源的深加工和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的接续产业发展模式;另一类是通过利用国家扶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政策,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和替代产业,以吸引原资源产业劳动力转移的替代产业发展模式。但是,这两类城市发展都需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后盾,体现出很强的以高科技为依托的转型特征。故各城市在根据各自特点选择发展路径的同时需注意发展高科技产业,尽可能从该类产业的溢出效应中获益。
(3)经过因子分析笔者还发现,第四和第五因子得分为正的城市基本一致,而第四因子受科技因素有很大影响,说明发展科技和引进外资有一定的关联。可见,外资在改造这些城市生产方式和提高生产效率方面有一定积极作用。故在利用国家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的同时,积极培育良好的投资环境,合理利用外资将有助于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增加矿业城市的转型潜力。
[1] 于光,董铁柱.内限外拓——矿业城市经济转型模式新探索[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8)
[2] 汪安佑.老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的路径[J].中国矿业,2007(1)
[3] 丁志平.我国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的模式选择[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7(6)
[4] 朱青,李颖.构建矿业城市发展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理论导报,2008(10)
[5] 孔令曦,韩传峰.国矿业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
[6] 汪安佑,雷涯邻.矿业城市经济转型与发展模式[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7] 罗仁会.产业结构合理性分析与调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
[8] 刘爽,汪安佑.大庆、鞍山、抚顺、鸡西、鹤岗经济转型的现有模式分析[J].中国矿业,2006(4)
[9] 邢保帅,赵玉萍,路世昌.阜新经济转型现代农业发展调查研究[J].采矿技术,2006(3)
[10] 李冬洁.循环经济引领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关于铜陵发展循环经济的调研[J].人民论坛,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