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建筑绿色技术分析与思考
2010-12-11张桦田炜ZhangHuaTianWei
张桦 田炜 / Zhang Hua Tian Wei
图1 世博轴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核心是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回归自然,内涵是减少建筑对环境的负荷,节约能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型的良好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绿色世博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核心理念。园区内诞生了200多栋时尚的绿色建筑,它集中展示了建筑形态、设计技术、新能源应用、节能减排的低碳生态新理念,成为一个精美绝伦的低碳建筑、立体绿化、环境保护的博览会。本届世博会所采用的各种绿色技术,强调技术和展示的主题结合,既有传统成熟实用技术的巧妙使用,也有现代高端引导技术的前沿展示,各个场馆将不同绿色技术结合与集成,极大丰富和提高我们绿色建筑的技术水平。
1 被动式建筑设计技术
图2 阿联酋馆
被动式建筑强调技术和建筑的结合。绿色建筑应该是将绿色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不应仅仅是纯粹节能技术组合出来的“绿色”,也不应为了星级标准而拼凑出来建筑,我们所提倡的绿色建筑设计,从本质上讲是绿色的建筑设计,而不是绿色建筑的设计。绿色建筑应将绿色设计和建筑表现力相结合,使得建筑从造型到空间既满足建筑美学又与绿色理念相结合。
1.1 基于环境的建筑造型设计
世博轴(图1)是世博会永久性场馆之一。为了世博会期间巨大人流疏散的需求,世博轴设计为一个超尺度的巨型建筑。结合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团队创作了阳光谷,利用开敞的楼层促进日夜间空气的热交换,保证建筑的冬暖夏凉;阳光谷在引入阳光的同时,利用热空气拔风促成建筑内自然通风,这样通过设计手法打破地上、地下的概念,把阳光、新鲜空气引入地下和建筑中间部位等品质较差的空间。同时利用伞状索膜结构营造出视点开阔、遮阳避雨的世博中央大道。膜结构和阳光谷钢结构气势恢宏却不失轻盈,以昂扬向上的形态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其自然飘逸的形态体现了现代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的天衣无缝的结合。
阿联酋馆(图2)作为体现阿联酋国家文化及特征的载体,利用整个建筑的形态表达了这个国家的自然特征——沙丘,三个隆起的波浪状“沙丘”分别代表了阿联酋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沙丘的曲面造型意味着建筑外表皮每个小面的受光角度都不同。考虑到世博期间上海地区的季风是东南向,因此在设计中南向的“沙丘”面使用的实心壳体可以阻挡太阳直射光线,北面没有辐射光线,光的照度比较均匀可以利用皱褶开窗放在北面;而北面的弧形天窗不仅仅能形成宛如波浪的效果,还能让非直射光线进入室内,并起到通风的作用。通过对沙丘的观察,窗的高度和斜度,是按照上海市在夏季的日照角度考虑的,保证了这个面不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使得这个内部既可以有很均匀的天然风,同时整体环境不受外部强烈阳光的照射。在迎风的一面,沙丘弧形的不锈钢板在强光与弱光下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表达了天然沙丘的瑰丽;同时,它又将上海的风偏转,保护光滑且半透明的背风面,使其免受强风和烈日的伤害。
图3 挪威馆
图4 芬兰馆
挪威馆(图3)由15棵巨大的“树”构成,模型树的原材料来自木头和竹子,并可在展后再利用,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5棵树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从5m到15m高低不一,每棵树均有固定在地下的树根和空中的四条树枝。以树枝的外端为附着点所支起的篷布,形成了外观高低起伏的展馆屋面。这样的结构在展馆内部营造出错落有致的空间,给观众带来迥异不同的感受。
芬兰馆(图4)“冰壶”形状的顶部碗状开口设计,既可促进自然通风,又在内壁铺设太阳能电池板,为展馆制冷等设备提供电力,而且可以进行雨水回收再利用。
1.2 建筑遮阳与建筑造型的结合
图6 世博文化中心
图7 沙特馆
图8 墨西哥馆
图9 日本馆
图10 丹麦馆
图11 世界气象馆
在世博场馆中建筑自遮阳技术与建筑的形态的结合,很多场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中国馆(图5)以层层出挑的造型设计,在夏季可自然形成上层对下层的遮阳。世博文化中心(图6)飞碟造型形成了“借天不借地”的飘浮形态,设计者通过依据上海夏至日和冬至日太阳入射角,悬挑尺寸既能防止了夏季过渡日晒以及暴雨的袭击又可在冬季在楼层底部区域引入自然采光。沙特阿拉伯馆(图7)形似一艘高悬于空中的“月亮船”,船形造型形成了上扩下收的形态,也同样形成了建筑自遮阳效果。沙特馆在南北两侧采取了不同的悬挑出度,北长南短,使得西北侧形成较大的阴影区,为排队参观游客提供了通风舒适室外环境。主体建筑虽然没有一扇门和窗户,但是光线十足,空气畅通,实现了能源的节约利用。墨西哥馆(图8)的外观是由风筝和碧绿的草地组成的风筝森林,共错落设置了100多个色彩斑斓的“风筝”,呈现红、黄、紫、蓝和绿五种不同颜色,低的有2.4m,高则达13m。风筝的“面”由回收再利用的一种塑料制成,在夜间看起来,就像一盏盏彩灯一样。除美观外,风筝还兼具遮阳挡雨的功用。地上面积几乎全是开放的,室外绿地的斜坡设计创造了一大块绿色公共空间,意喻着生态、环保与和平。“风筝”的支撑柱上布满许多孔,当人们漫步于“风筝”森林,柱子的孔会喷出清凉的水汽。柱子上还有一些交互式触摸屏,可传出大自然的声音,让人仿佛置身于真正的自然间。
1.3 自然通风与采光技术的巧用
外形呈银白色半圆形的大穹顶的日本馆(图9)宛如一座“太空堡垒”, 是一个会呼吸的建筑,六个触角三个凸起三个凹入,凸起的是排风的,凹进的是进风功能(并可接收雨水并循环利用)。这既是造型的元素,也是呼吸的元素,被称为“循环呼吸柱”。排风柱与进风柱高度不同形成一个压力差,通过这六个“鼻子”呼吸管道,可以保证它展馆内部的自然通风和空气质量。日本馆的外皮带有太阳能发电装置的超轻“膜结构”, 外部光线进入建筑可以实现日本馆中央部分的室内自然采光,还能利用太阳能发电,让建筑物在夜晚闪闪发光。
丹麦馆(图10)整座建筑是一个巨大的管状钢结构,就像一艘钢铁巨轮的船身。展馆的外立面是该建筑中最为经济、节能的部分。外立面上的孔洞可以让阳光照进室内,局部孔洞还有助于自然通风,每个孔洞都安装有LED光源,既可以调节场馆内的光线,也可以在夜间照亮外立面。因此,丹麦馆的外立面犹如一幅光与影的抽象图案,映射出场馆内川流不息的人流、自行车以及钢墙内的压力流动。
世界气象馆(图11)形如白云。“白云”其实是展馆外部覆盖的亮白色膜结构,膜上还均匀地布满喷雾点,当喷雾全部开启时,水汽就会使整个建筑变成一团“云雾”。在功能上,建筑设计充分融入了节能减排的理念,建筑采用的钢结构和膜结构材料可全部回收再利用,亮白色的膜可反射太阳热辐射并起到隔热作用,而喷雾系统则有助于降低展馆结构外表面温度以及空调系统运行能耗,起到降温、节能、环保的作用,被誉为“会呼吸的皮肤”。
意大利馆(图12)设计了一些像“刀锋”一样的切口,让它们轻轻地“悬挂”在展馆的三条边线上,并穿透到其内部。这种设计不仅使场馆的外形富于现代感,而且还可以将外部光线反射到馆内提高馆内照明效果,并与中央大厅一起形成一条通风走廊,调节场馆内的温度。
城市未来馆在厂房上安装了能自动跟踪太阳的八面镜光能发电机,将阳光反射为垂直光,通过一组特殊的锥形反射镜,转化为水平漫射光,实现城市未来馆内部的自然采光。
2 与建筑一体化的空间绿化
在积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中,植物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据联合国生物圈生态与环境组织推算,城市居民人均必须拥有60m2绿地,才能获得最佳居住环境。在越来越拥挤的城市,空间绿化将成为挖潜增绿的新增长点。屋顶绿化节能的量化研究表明,当气温超过34℃时,有屋顶绿化或绿化墙体,室内可降温2℃~ 5℃,空调负荷可减少15%以上。上海世博园区近240个场馆中,80%以上做了屋顶绿化、立体绿化和室内绿化,在盛夏为每天几十万参观者送去清凉。世博会各展馆绿意盎然的第五立面精彩纷呈,特别值得关注我们参考和学习。
图12 意大利馆
图13 中国馆各省联合馆屋顶
图14 印度馆屋顶
图15 瑞士馆屋顶
2.1 屋顶绿化
中国馆、印度馆、瑞士馆、新加坡馆、卢森堡馆、新西兰馆等场馆采用了“屋顶花园”的设计手法。许多展馆顶部设置的屋顶花园中布展了水雾驱走了骄阳带来的炎热,与屋顶葱郁的树木和多彩的花朵相映成趣,不仅成为游客拍照的好选择,还隔离了太阳的温度节省了能源。
中国馆各省市联合馆馆屋顶(图13)是一个27 000m2的屋顶花园,屋顶平台上厚达1.5m的覆土层,营造出清水环绕,绿岛棋布的“九州清晏”美景,与刚强直立的中国国家馆相得益彰刚柔并济。屋顶绿化可为展馆节省10%以上的能耗。
印度馆(图14)绿色的植物覆盖在中央穹顶上,浓浓的绿意中镶嵌着“生命之树”的铜制雕刻。植物与金属的融合,让这个中央穹顶显得既有造型感,又散发出勃勃生机。印度馆外围墙也在表现古典城堡式围墙的同时嵌入了局部的绿色植物墙,表现人工与自然的工艺融合。
瑞士馆屋顶(图15)的绿地上,熏衣草、月见草、黄金菊和金鱼草点缀其中,微风吹过花香浓郁,坐在缆车上观赏的游客,就如同来到了阿尔卑斯山,心旷神怡。
图16 新加坡馆屋顶
图17 卢森堡馆
图18 沙特馆
被喻为“音乐盒子”的新加坡馆(图16)在展馆顶部布置了闻名遐迩的新加坡花园景观。空中花园设计成为热带花园,种满了来自新加坡各种久负盛名的花卉品种,即使站在卢浦大桥上,这座“空中花园”依然清晰可见。花园中的植物有效降低了整座展馆的热能,并促进了连接顶层和二层缓坡的空气流通。此外设计者花卉植物与音乐喷泉融合在一起,让参观者体验到在一个花园城市中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卢森堡馆的屋顶(图17)带来了一整片“钢铁上的森林”。卢森堡是钢铁之国,也是森林之国,层层叠叠的花卉和观叶植物柔化着不锈钢组成的建筑。屋顶上,红叶石楠、红叶李、花叶蔓长春和草花矮牵牛与钢铁的主体建筑遥相呼应。
形似“月亮之船”的沙特馆(图18),将顶部甲板布置成为屋顶花园。花园的主体植物“椰枣”,与沙特馆地面的配套绿化遥相呼应,具有中东地域的特色风光。
2.2 垂直绿化
图19 法国馆内庭园
图20 澳门馆
垂直绿化不仅让建筑的墙面变得漂亮,也开拓了城市绿化的“垂直新空间”,同时可减少室内空调系统的能耗。植物墙夏天利用绿化隔热、阻隔辐射,降低外墙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冬季又可以降低风速,起到了“生态空调”的效果。墙面被绿化覆盖后,室内空气湿度可提高10%~20%。在一些发达国家,利用植物来“砌墙”已成流行趋势。
世博会主题馆东西立面采用了由金属结构、金属种植面板、种植土、绿化植物和滴灌系统组成垂直绿化墙面系统,与建筑外幕墙一体化形成“城市绿篱”。整个东西立面生态绿化墙面积达到6000m2,是现有世界上最大面积的单体垂直绿化墙之一。绿墙采用红叶石楠、常绿六道木、亮绿忍冬、金森女贞等4种上海本地灌木,以其耐温差能力强等特点,布置了20 000余株小苗在绿墙上整齐地列队。植物的原料采用枯枝落叶等有机废弃物,并添加椰丝等植物纤维,具有防病虫害、透水性好、不容易粘结等优势。
法国馆(图19)内高达20多米、环绕整个室内空间硕大悬空的绿柱,让所有进入馆内的游客为之震撼。绿柱由成型的立体容器植入多样的绿色植物,表现了法国人追求无限绿色空间的理念,也体现了法国 高超的绿墙技术。绿色植物选用了适应上海气候条件的众多植物种类, 如瓜子黄杨、细叶针茅草、玉簪等等,既有建筑立柱的感觉,又有自然、绿色的趣味。法国馆的中心是一座露天的垂直法式园林,墙壁的植物如同一道道绿色瀑布,覆盖了四面墙,让人流连忘返。溪流轻轻流淌,和小型喷泉、水上花园共同构成了绿意盎然的“凡尔赛花园”。
3 再生能源利用
3.1 太阳能利用
上海世博会的太阳能发电项目,既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采用技术最多的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也是世博会历史上太阳能发电技术的最大规模应用。
图21 澳大利亚馆
国家馆顶上的观景台引进最先进的太阳能薄膜,储藏阳光并转化为电能。中国馆的顶部和外墙上的太阳能电池白天蓄存电能,晚上辅之以高科技的冰蓄冷技术(即利用夜间用电低峰时的电能制冰,再到白天释放冷源)。采用太阳能光伏和冰蓄冷技术集成使用,整个中国馆将比规范节能近10%。
世博主题馆屋面长300m,南北总宽约为200m,屋面面积达到6万m2。在屋面设置水平支撑,将太阳能光伏电池板与屋面结构一体化集成,形成单元式有韵律的菱形构图;其中3万m2的屋面设置太阳能板,年发电量达2.57MW(约250万度),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光电一体化的单体建筑,每年减少CO2排放量约2500t。设计师室在屋面结合菱形构图,有规律的设置若干三角形采光天窗。主题馆太阳能光伏采用并网发电运行方式,将太阳能发电传回城市电网中。
澳门馆(图20)外墙的上半部布置了一排排百叶形太阳能板作为太阳能供电系统,可以提供场馆的所有运作能源。这些太阳能板每块的面积在1.3m2左右,厚度约为4cm,既能发电,又能起到遮阳的效果。活动的太阳能板都可以根据光线的角度转动30°~45°。
3.2 江水源、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
上海世博会利用黄浦江边得天独厚进水楼台的地理优势,采用江水循环降温技术,把节能降耗发挥到最大限度,沿江的永久建筑都是采用江水源热泵或地源热泵,达到了国际领先的绿色智能化系统集成技术水平。
世博轴项目设计团队根据世博轴占地大且临江的特点,将空凋冷热源结合工程桩和黄浦江,利用地下和深层江水温度稳定的特点,设计了地源和江水源热泵的空调系统。在设计过程中,通过研究黄浦江水温度、污垢、腐蚀以及地源热泵埋管换热器换热特性,分析了江水源和地源热泵系统的可行性、节能性,研究全年黄浦江水温度变化及全年土壤温度场地下水速度场对江水源和地源热泵系统运行能效的影响,形成江水源与地源热泵系统集成应用节能技术。
图22 加拿大馆
3.3 水雾与水幕
人工雾气是日本在没有空调的时代所采用的一种传统降温方法,原理是通过人工制造的雾气,利用水从液体变成气体时从周围吸取热量的气化热来制造清凉。随着天气日渐升温,为了应对等候区的酷热,在这一区域的出风口设置了“冷气喷雾风扇”,通过气化作用产生人工雾来降温,观众在靠近场馆入口处的铁架下排队等候会感觉到喷出的水雾带来丝丝凉意。人工雾气的水源来自雨水回收系统,将收集的雨水转化为水雾,实现雨水的二次利用。
图23 芬兰馆外墙
香港馆的外墙有两幅水帘,水的流动能够带走热气,有助降低场馆的温度,而屋顶的微型湿地公园可以起隔热、防晒作用。新加坡馆外墙开缝设计和围绕一楼中心区域的冷水池,能有效地调节馆内温度,从而避免大量能耗。
4 非传统水源的利用
在节水技术方面充分采用了雨水回收技术,所有的五大永久性建筑都使用了雨水收集和水处理系统,世博期间就可以节水100万t。世博轴项目利用两侧景观绿坡、膜结构屋面及钢结构阳光谷的“大漏斗”收集雨水,经简单净化后作为车库、厕所冲洗和景观灌溉等用水,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大大减少自身和园区排水泵站的建设投资与运营能耗;中国馆顶层设计了雨水利用系统,即收集处理雨水后,回用于空调补给水、车库地坪冲洗水、水景补充水及日常绿化养护,实现资源再生利用。
日本馆呼吸柱下雨时自动蓄水,并将汇集到的雨水从屋顶洒落,在“膜结构”的外表形成一层“水膜”,不但能降低室内温度,还能清洁屋顶。挪威馆的顶部雨水被直接收纳,并利用净化系统将雨水净化成饮用水。
世博中心广场和中国馆广场万余平方米地面铺设了透水路面。透水砖偏黄色,透水混凝土偏黑色,这是上海首次大面积铺就透水路面。这些透水砖由近1000m3来自西北戈壁的黄沙压制而成,透水混凝土原料则是废弃的宝钢矿渣,铺就的路面强度丝毫不逊色,但可以在瞬间吸收降水,不会给城市排水系统带来压力。
5 绿色材料
世博是新技术、新材料的实验平台,节能、环保、高效新材料的应用是上海世博会的一大亮点。在新材料方面的应用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自然、传统的材料,如木头、竹子、织物、麦秆以及大豆树脂类可再生、可降解新颖材料;其次,将纸塑板、透明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应用;第三,废弃建筑垃圾的再利用、旧房的砖瓦再利用,将拆下来的砖瓦来切墙,形成的建筑。
图24 波兰馆
图25 西班牙馆
5.1 结构用材
本届世博会新建的外国自建馆和临时,其它新建场馆均为临时建筑。考虑到今后可拆卸和重复使用,根据《世博会临时建筑物、构筑物设计导则》要求,临时场馆采用钢、木材料等作为承重结构的用材。最终95%场馆采用了钢结构,印度馆、挪威馆等采用了木结构,印度馆半径37m的“大穹顶”完全用木结构制作而成。
5.2 装饰用材
中国馆的“中国红”是在保温隔热的聚氨酯硬质泡沫材料外层涂以无放射、无污染的氟碳涂料,其颜色生命期长达15~20年;日本馆选择了透光、轻质、高强、可回收利用的双层夹层薄膜ETFE 作为建筑表皮系统,并在这种膜表面涂了一层光触媒,夹层中埋设有非晶硅太阳能装置,可以用来提供20~30KW的发电量。使用ETFE膜材减轻建筑的重量一半,将重量平均分布于建筑整体。
阿联酋馆外表皮采用玫瑰金色的不锈钢板材,它将不锈钢板浸在热的铬和硫酸中,通过增加氧化膜的厚度来取得动态的色彩效果。当阳光照射在板材上时,光线分别在金属层和氧化膜上折射,通过分隔光谱,就能反射出不同的颜色。只要有阳光,游览者站在不同角度就能看到阿联酋馆反射出不同的颜色。
澳大利亚馆(图21)采用耐候钢覆层材料,给游客感觉它是一座外表看起来均匀锈迹的展馆。这种材料会根据大气中湿度的变化,进行自动密封和氧化,颜色也随之不断变深,形成如同铁锈般的薄层。这些钢材与周围的环境不断互动,外墙的颜色不断加深,越来越鲜艳,从世博会刚开始时的橘色最终形成浓重的红赭石色,宛如澳大利亚内陆独特的红土。
加拿大馆(图22)墙体由钢结构组成,在钢结构组成的外墙表面,铺上产自魁北克省加拿大红杉木板,木板之间的缝隙可以为展馆透进自然光线。红杉本身含有天然萃取物,无需再做防腐等处理就可以保护木材不受昆虫、真菌的侵袭和腐蚀, 适用于特别潮湿的环境中,即使经过上海的梅雨季节,木材外表也不会发霉变质。此外红杉木还具有很强的隔音隔热能力,其大量的细胞孔状结构中充满了空气,成为热绝缘效果最好的木材。这种使用年限可长达30~50年。
号称“冰壶”的芬兰馆外墙(图23)就像由许多冰块堆砌而成,近看好似汉白玉色的装饰材料呈鱼鳞状层层叠叠。其材料以标签纸和塑料的边角余料为主要原料,这种特殊环保建材表面坚硬耐磨,水分含量低,自重轻,不褪色,移动或拆卸也很方便,而且全部材料都可被回收。
外观犹如中国剪纸的波兰馆(图24),其外表层材料选用了浸渍激光切割胶合板,安装在一块一块的胶合板建筑模块上,随后再在这些模块的表面层上安装玻璃、聚碳酸脂,以及防水或者防紫外线辐射的材料,构成墙体,最后才安装半透明的有机材料。
西班牙馆(图25)外观宛如一个流线形、不规则的“藤柳编织的篮子”。其主体结构将以钢结构材料为主,外墙将覆盖有西班牙风格的藤条及柳条编织品,展示瑰丽的民俗图案。不仅方便了日后的拆卸,也可以让自然光可以随意的透过钢管和柳条射进室内”。这些挂片每片约2平方米,外面用藤条围成框,里面的芯则是用蒿柳编成。为了保证这些挂片既具观赏性又具耐用性,每一片藤柳都必须经过防腐、干燥、塑形、涂色、编织、上阻燃剂、挂桐油等近10个步骤的工艺处理。由于在制作过程中加水煮沸的时间长短不同,藤板产生了深浅不一的自然色泽。设计师利用这些藤条本身的色差,经过精心排列,在西班牙馆的外墙上拼出了“日”、“月”等简单而抽象的中国文字,以此表达对中国文化的敬意。
匈牙利馆外馆(图26)内有600根直径10cm的木套筒“从天而降”。这些木套筒一半固定、一半是可动,固定的高8m,可动的高3.5m。这些木套筒在展馆内形成了高低不同错落有致的布局,每个木套筒都配有灯光和音响,能通过木棍的上下移动和灯光、音响的变化,营造出河流、广场等等不同的画面,让参观者身在其中感受到不同的意境。
图26 匈牙利馆
意大利国家馆的建设采用了一种“透明混凝土”,由这个混凝土制成的透明面板覆盖了意大利国家馆40%的面积,使得场馆在一天内可连续不断地变换出不同画面。由于运用了透明混凝土,白天自然光照射到场馆内,晚上场馆内部灯光穿越到场馆外的街道,折射出正在涌入场馆内人们的身影。透明混凝土是在传统混凝土中加入玻璃质地成分,利用各种成分的比例变化达到不同透明度的渐变。不同质地的透明混凝土使得意大利馆的光线不是阳光明媚或阴云密布的单一模式,而是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反映出不同的室内外温度、湿度、亮度,从而在不同场合发挥不同的功能。
太空家园馆建筑外立面采用了可以回收利用的是纤维织物幕墙。织物本身具有通透特色,配合奇幻的灯光效果,可以让太空家园馆形成白天夜晚不同的视觉效果。织物幕墙除了美观外饰以外,还能起到隔热、防风等作用,同时也能在场馆拆除时实现回收再利用。
除了上述场馆新颖独到案例外,万科馆、印尼馆、越南馆、德国馆在环保材料的运用上也颇值得称道。万科馆选用麦秸秆压制而成的麦秸板作为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印尼馆和越南馆以层叠的竹竿来装饰外墙和房顶,世博会后,越南馆的竹子将被重新利用,修建社会福利设施或改造校舍;德国馆的围护结构采用了薄膜式的环保型材料,像一把雨伞笼罩在主体建筑的上方,不仅轻薄隔热,世博会之后还能回收制成购物袋和遮阳伞。
6 世博建筑中绿色技术的思考
“绿色世博、生态世博”是上海世博会的主线,一批体现国家文化、回应世博会“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特色的建筑脱颖而出。各国场馆建筑均在不同的方面诠释了建筑与自然的统一协调,反映了建筑技术、材料和工艺发展前沿,是一次绿色生态建筑的盛会,促使我们对新的建筑形式和绿色建筑技术的认知和学习。上海现代设计集团参与了世博会40余项场馆的设计工作,通过世博项目,不但是一次我们将自己的专业技能服务于世博的机会,也是一次学习、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会发现我们的差距,会发现“世博的世界”很精彩。
当然要考虑到世博会上的大部分建筑都是临时建筑,建筑基本上无需考虑与环境及城市的关系,而且体量和规模相对比较小,建筑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体量关系中传达相关的信息,许多各国展馆更多地在建筑的表皮上表现自己的处理方法。我们在学习他人之长的同时,一定要结合自身区域环境特征,避免盲目照搬照抄。例如上海处于多发的台风地区,相关的表皮材料尚应满足建筑抗风要求;又如水幕技术应考虑当地的气温和湿度条件合理地加以使用。
(限于篇幅原因,本文未将世博会中“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加以阐述。)
[1] 沈迪,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馆建筑解读,建筑学报,2010.5
[2]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现代设计集团世博项目荟萃,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4
[3] 郑时龄,绿色的宜居城市—世博会的启示,建筑学报,2010.5
[4] 2010上海世博会专辑,中外建筑,2010.5
[5] 黄秋平等,阳光谷及其绿色设计思维,上海现代设计集团世博项目论文集,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4
[6] 田园等,生态世博,绿色演绎—世博演绎中心绿色建筑探索,上海现代设计集团世博项目论文集,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4
[7] 梁飞等,上海世博会日本馆探秘,上海市建筑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