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识与发展核心竞技能力

2010-12-08邓运龙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竞技矛盾核心

邓运龙

(八一军体大队科研所,北京 100072)

认识与发展核心竞技能力

邓运龙

(八一军体大队科研所,北京 100072)

认识与把握核心竞技能力是运动训练的根本出路与基本着眼点。从竞技能力的整体视角,运用哲学方法论指导下矛盾分析的过程研究了核心竞技能力。核心竞技能力是在构成运动项目的主导竞技能力中,起核心作用的运动能力。它主要地决定着运动项目的性质,是运动训练的方向与主流。核心竞技能力的提出,符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主导竞技能力与核心竞技能力的关系是主要矛盾及其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在发展核心竞技能力中要注意认识与理解发展核心竞技能力的形式多样性,把握与明确发展核心竞技能力的内在规定性,研究与解决发展核心竞技能力的监控针对性。

运动训练;项目本质;竞技能力;主导竞技能力;核心竞技能力;速度耐力

1 提出背景

运动训练中,一个项目、一名队员、一段时期,无论是发展竞技能力、调控竞技状态,还是实施评价干预措施,都要不断认识与始终把握核心竞技能力,这是运动训练的根本出路与基本着眼点,也只有这样训练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有的放矢。目前,需要从竞技能力的整体视角去认识,特别是运用哲学方法论指导下的矛盾分析过程去认识与把握核心竞技能力。

目前,关于“核心竞技能力”还缺乏应有的诠释与定义,如有研究提出,战术系统顺乎逻辑地成为集体攻防对抗项目运动队的核心竞技能力[1];有研究把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中对运动员竞技水平起决定性作用的子竞技能力称为运动员的核心竞技能力[2];还有研究认为,体能与技能是优秀短距离速度滑冰项目的核心竞技能力,体能与技能的训练是优秀短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训练的核心内容[3]。

认识与发展核心竞技能力是研究与解决运动训练中的矛盾分析的过程。本文试在哲学方法论指导下,从竞技能力的整体视角,结合近来笔者关于竞技能力及其主导竞技能力的研究[4-6],就核心竞技能力问题进行初步研究,抛砖引玉。

2 认识核心竞技能力

毛泽东同志指出[7]:“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事物的性质就不同。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其方法论意义告诉我们: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只有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才能辨方向、识全局。

毛泽东还指出[8]:“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认识任何矛盾,都要分清它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进而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目的。如果主次不分,或者主次颠倒,就不能正确辨别、甚至会混淆事物的性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发生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发生变化。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非主要方面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常有这样的情形,为了驾驭矛盾的主要方面,反而要首先加强非主要方面,这就是相反相成(相反相成是指两个对立的事物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促成。即相反的东西也相互依赖,具有同一性。)的道理。

主导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在参赛中起支配、决定性作用的运动能力,是运动员所承载的竞技能力的主要矛盾及其主要矛盾方面,是运动训练中发展竞技能力和监控训练质效的关键与核心[6]。核心竞技能力试定义为:在构成运动项目的主导竞技能力中,起核心作用的运动能力。它主要地决定着运动项目的性质,是运动训练的方向与主流。

主导竞技能力及其核心竞技能力的关系是主要矛盾及其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从内容来看,主导竞技能力突出居于主要矛盾地位的关键性运动能力并包含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核心竞技能力是指在主导竞技能力中,起核心作用的运动能力,是主导竞技能力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范围来看,主导竞技能力是构成一个项目竞技能力的多种矛盾的主要矛盾,是在两对矛盾以上的竞技能力中比较出来的;而核心竞技能力是这一对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从性质来看,主导竞技能力是运动训练的重点,提示我们在训练中要注意寻找关键问题。核心竞技能力是主导竞技能力中的主要方面,要注意区分主次关系。从联系来看,主导竞技能力支配、决定着运动项目的性质,核心竞技能力主要地决定着运动项目的性质。

核心竞技能力的提出,符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辩证法的重点论,就是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同时,在研究任何一对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方面,不去把握这个重点,甚至否认这个重点,而把各种矛盾或矛盾双方平均看待,这就是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内在统一的,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辩证法的重点论是以同时承认非重点为前提的,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基本的矛盾观。

例如,仪动速度与速度耐力的对立统一是中长跑项目的主要矛盾,这是中长跑训练的关键;速度耐力一般情况下是其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它是中长跑项目的训练核心,可以称为中长跑项目的“核心竞技能力”,它主要地决定着中长跑项目的性质[6]。“速度耐力”的核心地位的提出,其意义在于明确了竞速项目训练和监控的核心与方向,而“速度耐力”自身和结合具体项目都有待深入研究,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会呈现出不同项目、不同时期的不同提法与做法。

3 发展核心竞技能力

3.1认识与理解发展核心竞技能力的形式多样性

毛泽东说[9]:“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由于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解决矛盾的形式的多样性。了解解决矛盾的各种形式,对于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矛盾,目的是为了解决矛盾。客观事物的矛盾是复杂多样的,矛盾的性质以及矛盾的表现形态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应不同。从已经认识到的情况看,矛盾解决的基本形式主要的类型:第一,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解决矛盾的形式。例如自然界中物种进化的优胜劣汰,总是适应环境的物种战胜不适应环境的物种,这就是生物界中适者生存原则。第二,对立矛盾双方经过斗争,最后达到对立面的融合,即融合成一个新事物,从而使矛盾得以解决。例如城乡矛盾、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两者对立面之的间的差别不断缩小,最终达到融合,形成完全新型的居民点和完全新型的劳动者。第三,矛盾对立双方经过斗争,创造出一种适合矛盾双方可以在其中运动的形式,可称为矛盾双方并存的形式。例如太阳系各行星和太阳之间吸引和排斥的矛盾。面对错综复杂的具体矛盾,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矛盾,以便找到解决矛盾的最佳方法。从哲学意义上讲,其多样性还体现在,既有普遍性的共性方面,也有特殊性的个性方法。

从运动训练自身来讲,其专项特异性、个体差异性和时空变异性,注定着训练方法手段选择与创新的多样性,也注定着不同运动项目与水平、不同教练与队员、不同时期与阶段决定着发展“核心竞技能力”的训练方法手段选择与创新的多样性。

现代运动竞赛中的竞争性和对抗性日益激烈,促使人们把提高专项比赛能力的任务和为提高这一能力的专项训练放在首要的位置,运动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及负荷都表现出鲜明的专项化趋向。每个运动项目由于其专项的特异性,决定了其竞技能力构成因素的差异性。因此,对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的特点做出正确的分析,是选择适宜训练内容和手段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

每个运动员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正由于此,从事同一项目、成绩基本相同的运动员,在训练、比赛过程的表现都不可能是统一的或一致的。从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构成因素分析看,他们各方面的训练水平是不均衡的。只有个人特长得到充分发挥的运动员,才能获得个人最佳成绩。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包括性别、日历年龄、生物年龄与训练年龄、竞技水平、生理和心理特点、身体状况、训赛情绪等等,这些方面都对训练的安排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另外,同一名运动员的训练状态在不同阶段、不同时刻的表现,不同训练环境和训练条件,也都对训练的内容和组织实施提出明显不同的要求。世界优秀选手负荷量度个体化,已被国际运动训练界所广泛承认。

运动训练这一社会化的活动,受着多方面的影响,由多种因素所构成,而来自各个方面的多种因素又都是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的。运动员在负荷作用下所提高的竞技能力,无论是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还是心理能力的变化,都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尽管人体本身受着生物节律的影响,但它并非绝对不变,人们完全可以通过训练安排使其在特定的时间里表现出最佳的竞技状态。竞技状态的发展过程是可以由人来控制的,教练员应努力做到有把握地调节这一变异因素,使之与特定的比赛日程安排相吻合。

所有这些复杂因素的变化,都必然导致运动员竞技能力发生变化。此外,国家或地区的训练体制、训练组织、竞赛制度、奖励制度及训练后勤措施,以及家庭社会等其他条件的变化,也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训练活动的进行,使运动训练的过程处于不停的动态变化之中。因此,只有对不断变化的训练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才能使实现预定的训练目标成为可能。

3.2把握与明确发展核心竞技能力的内在规定性

运动训练科学化的根本出路在于认识规律、把握本质。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它由事物的内在矛盾所规定,是事物的比较深刻的一贯的稳定的方面。本质从整体上规定事物的性能和发展方向,复杂的现象从某一特定方面表现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属性是其基本特性,对事物起决定作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东西。人们对本质的把握,反映了认识的深化。把握了本质,也就认识了事物的规律。对运动项目本质认识和确定是变化的、发展的,处于一种动态过程,只有在某一时期和阶段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因为:①运动项目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由于规则的变化,促使人们对项目的性质、特征要进一步重新去认识;②随着人们训练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深化,对运动项目的性质、特征的认识会愈来愈准确,愈来愈深刻;③有些运动项目随着运动成绩的提高,在比赛过程中的供能系统工作性质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因而以供能系统认识该项目特征,也会发生变化[10]。准确认识和把握运动项目的特征,对树立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确立正确的训练方向、科学安排运动负荷、改革创新训练方法等,最终合理、有效地提高训练的质量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1]。在我国的竞技训练过程中存在着“重形不重质”的问题。只有对项目本身内在的、微观的和动态变化的细节进行剖析,正确理解项目本质特征,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竞技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为提高竞技成绩提供理论依据[12]。

运动员在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下,在形态、机能、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等方面表现出个体差异。个体的生长发育是遗传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个体遗传性和获得性矛盾统一的过程,先天遗传,决定个体发育的可能性,而后天各种环境条件(如营养、生活每件、体育锻炼和疾病等)则影响遗传潜力的发挥,决定发育速度及程度的体现[13]。运动训练对人类机体产生的生理机能、解剖结构的敏感性变化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14],这种个体差异性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遗传因素有关[15]。基因多态性是在遗传学上影响机体不同性状个体差异性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近年随着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发展、人类基因图谱绘制的完成及第三代遗传标记——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确立,使科研工作者从基因水平研究机体对运动训练产生敏感性的个体差异机制成为了可能[16]。笔者所在的国家科技部基础课题组近期的研究工作中,在测序基础上寻找运动员细胞色素b(Cytb)基因的SNP位点分型发现不同运动项群中的差异位点;还发现血脂、血糖类代谢指标在不同SNP分型中呈现差异,初步建立了多种“组学”的检测平台及该类平台在不同运动群体中的初步应用,为运动选材、训练与监控寻找了可操作性的技术途径之一。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取一定的运动状态。运动的物质必定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形式。物质、运动和时空,三者是不可分离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是人类观察世界、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框架。张英波(2000)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结果认为:运动训练内容与方法是构成训练活动的空间因素 ,运动训练过程是构成训练活动的时间因素 ,运动训练计划是时空因素协同的组构 ,实施运动训练计划则是时空协同的具体操作[17]。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向前发展和日益激烈的比赛竞争,运动训练已成为一个多因素的、繁杂的、动态的、随机变化的巨系统[18]。

从Gastin等(2001)分析200m、400m、800m和1500m跑的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关系中可见无氧代谢供能逐渐达到最高水平,而有氧代谢供能逐渐增加,故要提高竞技能力就需要加强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但无氧代谢能力训练不能因增加有氧代谢能力训练而减少[10]。近年来,我国一些在奥运会上突破的项目如皮划艇、赛艇等训练,都特别注重并提高了有氧训练的比例。

马特维也夫提出了“渐进式超负荷训练原则”,并被视为一种能够使耐力训练适应最大化的原则[20-21]。超负荷并非指每天的训练负荷都有所增加,而是呈阶段性增加。增加负荷的总体规律是:机体对每一新增负荷都有一个反应适应期,待机体对这一负荷基本适应后再增加负荷。转入新的、更高的负荷是随着对以往负荷的适应而出现的,在展开适应的初期,机体各系统对未习惯的负荷的反应不完全合适,带有多余地活性(马特维也夫称为“多事故”适应阶段);出现下一个适应阶段(马特维也夫称为“稳定适应”阶段)的条件之一是负荷参数的稳定化,这时候对施加的负荷的反应就比较适宜、节省化和稳定[20]。近来(2008)有研究显示[22]:持续6周的渐进式超负荷训练可改进耐力表现,特别是渐进式提高训练强度对乳酸阈值时的摄氧量和速度改善而言是重要的。

一般而言,中长距离的竞速度项目的训练负荷结构多在80-90%专项强度的训练占比例的最高,一般点总负荷50-60%;其次是80%以下专项强度的训练,占总负荷15-20%和90-100%专项强度的训练,占总负荷15—20%;100%以上专项强度的训练占总负荷5-10%,多安排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进行。负荷控制多通过最大摄氧量、无氧阈的速度、心率、血乳酸值进行。

专项速度耐力训练手段多采用是专项或大于专项距离的连续活动;或快慢结合(如1分钟慢+1分钟快)×15-25次的快慢交替训练;或短距离的间歇跑,量在1km-5km范围,强度为接近或超目标强度。

3.3研究与解决发展核心竞技能力的监控针对性

“核心竞技能力”的提出,其意义在于明确了训练和监控的核心与方向。以通过速度取胜的运动项目为例,我国无论是夏季奥运会项目,还是冬季奥运会项目较为普遍的是全程降速幅度大,特别是后程降速幅度大,减速过早过大。其实力亦是类似情况,项目距离愈长,成绩差距愈大,能在世界上占一席之地的,多是短距离项目,地上、水上、冰上、雪上,以及自行车等项目,基本都是如此。这其中的问题,其实就是对这类项目“速度耐力”这个训练核心认识、发展与突出的不够,评价和干预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不足。解决这个难题的前提,首先要对“速度耐力”在认识上准确有深度,才可能在训练上明确有高度,及其在评价、干预上精确有力度。从比赛表现上看,一般来说,世界一流选手多全程降速幅度不大,并且多是匀速的、有节奏的、有战术安排的下降,降幅不大;而一般选手多是降速幅度较大,有的中间还伴有上下起伏的波动,甚至于紊乱无序的下降。其原因既有绝对能力发展不足,也有相对能力运用不当,对有的实力一般的选手或新手可能是前半程速度太快而导致后程乏力,也可以通过变速来干扰对手。所以对所属运动项目与选手进行全程竞速结构构建和分析会是一个认识项目与发展训练的不错视角。

在运动训练中,目前已积累了大量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监控技术、方法与指标,但不是所有监控都具有实际意义,也不是所有监控都具有专项与个体特异性,因此,设计与选择适宜的监控指标本身就是能否有效监控的主要任务之一。要努力寻找适宜专项训练评价需要、便于操作的指标。

关键的是要突出对核心竞技能力的评价,这是训练评价的针对性指标,其它任何指标都服从服务于这个(些)评价指标。以中长跑为例,像运动员跑动中分段时间与标准差、动态速度和加速度、储备心率及动态心率,以及血乳酸与血尿素指标可能更具有特异性与现实意义一些,当然这还需要具体的研究。同时,监控者自身的实践业务能力、科学理论水平和对运动训练过程的结构体系的认识水平也极大地影响着监控质量[23]。

[1] 李宗浩.集体同场对抗类奥林匹克运动项目群特征、核心竞技能力及其制胜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2):148-150.

[2] 叶伟著.我国徒手格斗项目(散打)优秀男子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31-37.

[3] 夏娇阳.优秀短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训练理论体系与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08,28(3):86-96.

[4] 邓运龙.“一元训练理论”及其与“二元训练理论”之争是错位命题下的话语式论境——兼对“竞技能力”提出初步认识[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3):55-60,78.

[5] 邓运龙.竞技能力发展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6):31-36,58.

[6] 邓运龙.运动训练的科学与艺术[M].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2009:282.

[7]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3.

[8]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6-327.

[9]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1.

[10] 中国运动训练学专业委员会编.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12.

[11] 张庆文,李效奇.“三从一大”在训练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6):70-72.

[12] 张景,黄勇前,黄亚飞.以项目本质特征为核心导向提升我国竞技体育训练科学化水平[J].体育学刊,2008,15(12):69-72.

[13] 袁伟民,主编.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6.

[14] Bouchard C,Boulay M,Thibault MC,et al.Training of submaximal working capacity:frequency,intensity,duration,and their interactions.J Sports Med Phys Fitness,1980,20(1):29-40.

[15] Bouchard C,Malina RM.Genetics of physiological fitness and motor performance.Exerc Sport Sci Rev,1993(11):306-339.

[16] 刘海平,胡扬,许春燕,等.基因多态性与运动训练敏感性的关联[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15):2969-2974.

[17] 张英波.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时空协同理论[J].体育科学,2000,20(4):27-31.

[18] 闫洁.论加强竞技运动训练整体性研究的重要性[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4):101-102,125.

[19] Gastin P.B.Energy System Interaction and Relative Contribution During Maximal Exercise.Sports Med,2001,31(10):725-741.

[20] 列·巴·马特维也夫著.姚颂平译.竞技运动理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93-196.

[21] 姚颂平.继承与弘扬马特维也夫教授的运动训练学术思想[J].体育科学,2006,26(11):3-6.

[22] Knez WL.McNicol AJ.O'Brien BJ,et al.The effects of increased absolute training intensity on adaptations to endurance exercise training.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Sports Medicine Australia.2008 Aug.

[23] 胡亦海,编著.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208-216.

RecognitionandDevelopmentofCoreCompetitiveCapacity

Deng Yunlo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Military Sports Science,Beijing,100072,China)

The recognition and mastering of the core competitive capacity is the basic method and fundamental starting point.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ore competitive capacity from the overall perspective of competitive capacity adopting the contradiction analytical process under the guidance of philosophical methodology.The core competitive capacity is the athletic ability which plays the core part in the forming of dominant competitive capacity in the sports programs.It mainly determines the nature of sports program and is the trend and maiostream of the sports training.The proposal of core competitive capacity is the unification of the doctrine that everything has two aspects and that everything has its key point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ominant competitive capacity and the core competitive capacity i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 between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and the principal aspect of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re competitive capacity,the re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diversity of form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re competitive capacity shall be paid attention to,the inherent prescrip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re competitive capacity shall be mastered and defined,and the monitoring pertinenc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re competitive capacity shall be investigated and solved.

sports training;nature of program;competitive capacity;dominant competitive capacity;core competitive capacity;speed endurance

2010-03-15;

2010-04-20

邓运龙(1962-),男,安徽蒙城人,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运动训练认识论,运动医学、军事训练医学和亚健康医学的评价与干预。

G80-05

A

1672-1365(2010)03-0001-04

猜你喜欢

竞技矛盾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爱的矛盾 外一首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