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促进体育事业和谐发展

2010-12-08祝六平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体育运动竞技

祝六平

(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以人为本,促进体育事业和谐发展

祝六平

(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北京奥运会辉煌成就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发展现状形成的巨大反差让人们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困惑。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当前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基本思路。

以人为本;体育事业;和谐;发展

1 辉煌成就与缺憾

多年来,我国一直积极地实施“奥运增光战略”,在北京奥运会上运动员怀着为国增光的理想,顽强拼搏,终于取得了金牌总数第一的优异成绩。可以说,举国体制把我国的竞技体育推上了历史的颠峰。体育健儿在北京奥运会上的精彩表现,唤起了国人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关注和思考:随着后奥运时期的到来,我国的体育事业将如何发展?多年实施的金牌优先的精英体育、选手体育何时能转化成娱乐、休闲、健身优先的大众体育?注重培养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学校体育优先发展,何时能真正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引起这些关注和思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第一,我国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在项目结构上存在着较大缺憾,譬如:体现整个民族体质水平的田径和游泳类项目上获得金牌不多,就连银牌、铜牌数量也很有限。体育运动中影响力最大、群众基础最广的三大球(篮、排、足)运动,在奥运会和世界级大赛中我们并未占据应有的席位。第二,改革开放三十年,使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了实现国家的“奥运增光战略”,我们在竞技体育方面给予了巨大的经费支持,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而另一方面,面向广大青少年的学校体育经费却严重不足,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陈旧、运动场所缺乏,不能有效保证体育教学需要和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导致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逐年下降。第三,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日渐丰富,体育活动也悄然成为了人们生活的经常性内容。但是,长期以来政府在群众体育方面的经费和精力投入都极为有限,鼓励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加上近几年来基层体育主管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后备竞技人才和争夺大型竞赛锦标上,使社会体育欠帐较多。所以,我国的体育人口比例难以得到有效提高。群众体育呈现着“三热三冷”的局面,即:体育人口年龄结构两头热中间冷;民众热政府冷;在校学生热在职职工冷。这些尴尬现状与我国在奥运会上的辉煌表现形成了巨大反差,引发我们的思考。造成我国体育事业不能协调发展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根本原因还是我们在体育事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遵循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和尊重我国体育发展的自身规律,让体育事业的发展围绕着人民群众的生存、享受、发展的需要,让体育事业发展回归到体育运动的本质上来。

2 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把人作为价值判断、价值取向的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判断标准。应该说“以人为本”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了解“以人为本”思想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现实涵义,有利于运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理念来指导我们的体育工作。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子就把“以人为本”看成是建立和巩固霸王之业的根本原则。我国古代“以人为本”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和利益。虽然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从客观上迫使他们在一定程度地重视人的价值,但根本地说,它还是属于封建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而采用的一种策略,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在西方,以人为本思想真正开始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思潮,后经过法国启蒙运动的人道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自由平等思想的洗礼,到德国古典哲学中人本主义的进一步理论化,再到当代强调人的个性解放与自由。虽然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演变,却使得西方的人本思想具有了深邃的内涵,它也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在不同时期推动当时社会的进步。但这些思想的理论体系并没有真正解决人的问题,没有科学地阐明人的本质,更没有正确回答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途径。

马克思在继承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思想的积极成果后创立了唯物史观和人的发展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本质,为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认为这一阶段人的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全面性密切相联。并指出只有当社会关系的发展达到这种全面性的时候,人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马克思给我们展示的理想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所以,他的唯物史观明确而又积极地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当作其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而为我们指明了实现人的充分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正确途径。

马克思主义所确立的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正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实践中努力追求和力争实现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发展观。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较大的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我们已经步入小康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在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今天,保持健康的身体、享受快乐的生活、展示自己的才能、发展和完善自我的人格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健康生活方式所追求的主要内容,人们强烈地渴望高尚的、健康的精神生活状态。所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内涵就是以人民群众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时代要求为出发点,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我们各项事业的发展。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发展进步所带来的实惠。积极转变工作重心,切实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级党政部门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我们的各项事业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才能逐步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进程相统一的理想状态。

3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体育事业

从人类社会思想演进的历史和体育运动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体育是文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体育运动是创造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体育事业发展应该与我们社会发展进程相协调和同步,其发展目标应该与社会发展总目标相一致,体育运动发展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思想最完整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所阐明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就为我们清晰解答了发展体育事业的目的、衡量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标准等一系列在发展进程中不能回避的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要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客观认识和评价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用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来指导和改进体育工作,让体育运动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应有作用。

第一:认识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本质区别,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改变“唯金牌论”的价值取向。 传统的发展观常常把对“物”的追求当作发展的第一要务,以“物”为中心来确定工作重心。体育发展过程中以“金牌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其本质就是以“物”为中心。这种观念使我们在认识上模糊了发展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过分夸大“金牌”的影响力,从而夸大了竞技体育在整个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使发展体育事业的目标发生了异化。这种异化的直接后果,就是近年来忽视了对广大青少年体育兴趣、运动能力、身体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导致他们的体质水平逐年下降;忽视了对群众体育活动的支持,使其不能正常而有续地开展。另一方面,对金牌、锦标无节制的追求,也导致在体育竞赛中黑哨、假球、虚假年龄、兴奋剂等严重违反公平、公正原则的丑恶现象层出不穷,完全背离了竞技精神和体育的本质,也违背了人们发展体育事业的美好愿望。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把“人”作为发展主体,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提高本民族体质水平和运动能力、保持公民身体健康、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就是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目标。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并不反对在体育竞赛中争取金牌,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夺金不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全部,它只是促进体育事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不应违背发展体育运动的宗旨,去刻意、片面、不择手段地追求金牌。更不应以牺牲青少年身体健康成长、降低社会文化生活质量为代价。所以,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要求我们改变“唯金牌论”的价值趋向,淡化“金牌意识”,把促进中华民族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认识竞技体育在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效合理地安排我们的资金和工作重点,使我国的体育事业在增强人民体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理念出发,认识学校体育的基础地位,处理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关系,优先发展学校体育,推动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性是现代国家在制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战略时,优先选择的发展模式,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和社会的各种资源,使整个社会协调、均衡、平稳地发展。要达到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必须积极做好基础性工作,为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体育事业发展不但关系到整个民族的体质健康,而且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塑造一个民族的健康体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本来就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体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体育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只有搞好了在校学生的身体健康,全民的体质健康才会有保障;只有培养好在校学生的运动技能、身体素质,体育竞技的高水平运动员才会潮水般不断涌现;学生们在学校接受了良好的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的熏陶,体会到了亲身参加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快乐,养成了锻炼身体的习惯,进入社会后才能成为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积极倡导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理念,去充分认识学校体育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处理好学校体育、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三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牵制的辨证关系。以有效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身体和快乐生活为本,使学校体育成为大众体育、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也使竞技体育成为学校体育、大众体育发展的前导动力。让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态势。

第三: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理念出发,遵循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促进群众体育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协调发展。

社会生产力提高和生活环境的都市化进程加快,以及新科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特别是我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从解决民众温饱为主的生存型社会转变成了以解决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发展型社会。这种巨大变化有力推动了我国群众自发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兴起,同时也使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地位作用显得愈发重要。这种巨大的变化就要求政府应尽适应新的形势,成为高效的公共服务型政府,要求体育主管部门在思想观念和工作职能上作出相应调整,使政府体育主管部门的公共服务工作尽量满足13亿人民生存、享受、发展的需要、达到社会文明进步的总体要求。因此,我们就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来客观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正确认识体育运动的本质特征,正确认识群众体育在整个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促进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作为我们推动体育运动发展的出发点,积极开展具有广泛群众基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健身娱乐价值高的运动项目。通过进一步深化体制变革和制度创新,大力兴建群众体育活动基础设施,积极建立健全群众体育组织的网络体系,采用多种措施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总之,用积极开展我国群众体育活动来体现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理念,体现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吸纳社会力量,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向更高层次、更和谐的方向发展。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实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从总体看,我们用于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不足,特别在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方面严重滞后,这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瓶颈所在。发展体育事业不仅需要政府大力投入,更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为此我们就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出台有利于体育运动发展的政策、法规,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业的基础建设,积极鼓励社会、民间办体育,大力推进体育产业发展,让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只有全社会形成了关心、支持、参与体育运动的良好氛围,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才能跃上新的台阶,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宗旨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4 结语

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成为我国竞技体育走向辉煌的重要里程碑。如何看待我国体育事业今后的发展重点,如何保持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因此,在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价值理念。积极探索和遵循体育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处理好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牵制的辨证关系,明确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在体育事业中的基础地位,转变工作重心和指导思想,在政策、资金方面加大支持和投入力度,积极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和谐、可持续发展。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3-01-01.

[3] 梯利·伍德.西方哲学史(增补)[M].商务印书馆,1995.

[4] 夏甄陶.论以人为本[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5] 孙建平,沈丹萍.关于“以人为本”思想研究若干问题述评[J].前沿理论,2008(9).

[6] 周学荣,谭明义.我国两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情况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4(7).

[7] 施利东.农村学校体育现状的调查及改革思路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3).

[8] 曹池龙.体育本质与作用的辩证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

[9] 卢元镇.建议重提“友谊第一,比赛第二”[J].体育文化导刊,2009(4).

[10] 高虹.北京奥运会后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走向问题[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8).

ToPromotetheHarmoniousDevelopmentofSportsfromtheHuman-centeredPerspective

Zhu Liupi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ina,West Normal University Sichuan,Nanchong,637002,Sichuan,China)

The sharp contrast,which has been revealed between th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of Beijing Olympic Games and the actua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mass sports,make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our country’s sports development at a loss.From the human-centered perspective and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n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will give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value judgments and orientations of current sports development and put forward the basic idea of that to develop our country’s sports in a people oriented and harmonious way.

people-oriented;sports;harmonious;development

2009-08-18;

2009-10-16

祝六平(1958-),男,四川南充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

G80-05

A

1672-1365(2010)01-0001-03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体育运动竞技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体育运动
竞技精神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简述体育强国战略下残疾人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体育运动小常识
呆呆和朵朵(13)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