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特色教育学校建设中的作用

2010-12-08赵秋菊黄淑杰蒲玉宾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校本少数民族

姜 娟,赵秋菊,黄淑杰,于 秀,张 秋,蒲玉宾

(1.沈阳体育学院武术系,辽宁沈阳 110102;2.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郑州 450044;3.沈阳体育学院科研处,辽宁沈阳 11010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特色教育学校建设中的作用

姜 娟1,赵秋菊1,黄淑杰2,于 秀3,张 秋1,蒲玉宾1

(1.沈阳体育学院武术系,辽宁沈阳 110102;2.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郑州 450044;3.沈阳体育学院科研处,辽宁沈阳 110102)

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以多年来未被学校体育所重视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着眼点,研寻体育特色教育学校创建的主体要求,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发挥体育的身心并育功能;丰富学校体育素材资源,打造校本体育特色;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育需求,奠定终身体育基石以及为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宏观指导体育特色教育学校建设方面能够起到行之有效的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育特色;建设

Abstract: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and logic analysis,this paper took the m 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 as basic points,which Were neglected b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and studied the Main requirements of establishing sports schools.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m 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 affect the effects of sports on educating in m ind and body,enriching the Material resource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building up school.Based sport specialty,meeting the sport needs of different ages groups,establishing a life-long sports foundation,and overall planning and Macroscopicly guiding for adm inistrative department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schools.

Key words:m 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sport specialty;construction

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与否是事关一个民族素质的大事,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自 1985年起至 2005年先后 5次进行的全国学生体质测试表明,学生的个头长了,体重增加了,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但学生的身体素质尤其是耐力素质、爆发力持续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肥胖检出率不断上升。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正在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热点,也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7年 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简称“中央 7号文件”)下发。为了切实推进这一文件的贯彻落实,辽宁省政府所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向全省下发了《辽宁省创建体育特色教育学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管理办法》的发布旨在通过体育特色教育学校的创建活动促进我省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升我省中小学校的体育工作水平,全面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

《管理办法》不仅在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训练与竞赛、体育设施与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且还将终身体育、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阳光体育运动”、“体育·艺术 2+1项目”工程、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等襄括在体育特色教育学校的建设之中。笔者认为争创体育特色教育学校的起点,也可以说是体育特色教育学校建设的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选择独具“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笔者所举荐的“特”色项目就是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 55个少数民族在各自的发展中渐进形成的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写照,而且还可以强身健体,并且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竞技性与娱乐性并重,对场地和器材的要求不高,动作技术易教、易学等等,这些特征足以能够使其在体育特色教育学校的建设中发挥作用。

1 身心并育,全面发挥体育的功能

多年来,中小学体育教育偏重于体育的生物功能,单纯地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而忽略体育中的文化对人的教育功能,使体育的身心并育功能出现严重偏颇。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所传授的内容多为现代竞技体育运动,并且由于当今竞技体育的更快、更高、更强的超越追求淡化了体育的育人功能;也可能由于缺乏对异域体育文化理解的语境,而不能很好地领会现代竞技体育对人的教育作用而导致具体实践中对体育育人功能的忽略。面对这一现实,《管理办法》提出:“创建体育特色学校要以体育的独特魅力为前提,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审美、健身和文化素养的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1]中华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中富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的基因,是我国各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和民族情感的活化石。在学校中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能够使学生在身体活动中体味、感知中华民族的文化与传统,进而实现体育的育人和提升文化素养的功能。

1.1 触摸华夏文明,体验人文关怀

当今,具有强势话语权的现代体育席卷中华大地。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欣赏现代体育,还可以参与部分现代体育运动。当下的“现代体育”现象可谓渗透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小学体育也同样饱受现代体育的影响,校园里几乎是青一色的现代体育样式。现代体育满足着学生对运动的渴求,但在现代体育的畛域中,学校体育形成了只重视传授技术和单纯强调增强体质的“生物体育观”,严重缺失体育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关照。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文化,是由生活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的各族人民所共同创造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之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我国各族人民漫长的生活中渐进形成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虽然源自于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的民族,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浸染着华夏文明的烙印。我国的民族体育呈现出东方文明的特殊气质——竞技而又礼让、蛮劲而不粗野、力拙而不笨、技巧而求实、艺纯熟而不玄浮、情饱满而含蓄内向、趣味横生而不庸俗[2],浓缩着中华民族的自然质朴、尚人伦、重道德、崇礼教的民族品格,体现着中国人热爱生活,执着生命和挪揄的“乐感文化”心态,这就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所折射出的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这对于生活在“泛文化”样式中的处于思想成长关键阶段的少年儿童来说是最为重要的。通过实际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运动中触摸华夏文明的灿烂,亲身体悟、感知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而且还能够得到现代体育运动所无法附予的人文关怀,进而同步实现学校体育的强身健体和育人的功能。

1.2 体味民族文化,提升文化素养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具有较强依附性的文化系统,在西方现代体育进入中国以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始终都依存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体系中得以传承和发展,如生产劳作、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军事战争等。在近代,由于西方现代体育的传入而引起的“土洋体育”之争的背景下,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华各民族传统体育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从其他文化体系中剥离出来,开始了独立发展的历程。但无论如何独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依然处处体现着复合文化的色彩,镌刻着其所承载体系的文化特质。因此,我们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鲜活载体,是用于了解民族文化的身体语言,是通过人的肢体运动可以感知的活态民族文化。

学校教育是通过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而进行的活动。学校既要开展科学技术的教育,同时更要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用以导向和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以推动民族的进步和繁荣。广大的少年儿童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感知的不仅仅是生物学层面的人的运动技能的展现所带来的愉悦,而且同时还能够体味到社会学层面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体验民族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人们的行为模式等等,可谓一举两得。这对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对中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扩大人文视野,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素养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2 丰富体育素材资源,打造校本体育特色

“体育特色教育学校的创建要突出体育特色,要在‘特’字上下功夫,形成不同于一般学校,具有独特性、趣味性、科学性、稳定性等内在特征和风格的体育活动模式,而且要突出体育课、课外活动、体育训练与竞赛的校本特色。”[1]长期以来,由于受西方竞技体育模式的严重影响,本应是丰富多彩的中小学体育教育一度为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所替代,学校的体质达标也被单调的几项如立定跳远、仰卧起坐、短跑、中长跑所限定[3]。我国的 55个少数民族所拥有的各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中几乎处于被淡出的境地,以至于学校体育改革“举步维艰”。笔者建议将着眼点转向有近千项之多的中华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争创体育特色教育学校的前提下全面推进体育的校本特色建设。

2.1 体育课程的校本特色

随着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施行,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研究关注的一个热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也不例外。《管理办法》中将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置于体育特色学校的创建之列,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要从本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历史传统出发,积极进行体育校本课程的探索研究,创编体育校本教材,形成自身的体育特色。”[1]从体育课程着手打造特色,形成独特的校本体育课程的佳径便是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包括被列入国家、省 (自治区)、市竞赛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及未进入竞赛行列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学校的教育资源、教学环境以及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特点等具体状况出发,按照体育课程对运动项目的要求,结合学校所在地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选择其中能够作为体育课教材内容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国家教育部制订的《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对择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按照体育课所要求的健身性、安全性、趣味性等进行目标设计、组织、实施与评价,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断规范、改进,渐进形成体育课程的校本特色。

2.2 课外体育活动的校本特色

对于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办法》提出:“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一小时的课外体育活动,要建立每天不少于 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并且强调要“认真组织实施‘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结合‘体育·艺术 2+1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形成人人都参与,班班有活动的具有特色的群体性活动方式与内容。”[1]校本体育课程的建设为课外体育活动特色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开端,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习得的运动技能,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就可以通过有组织的练习、表演、比赛等形式开展起来。不仅如此,众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还富含着娱乐性、趣味性极强的游戏类项目,如跳竹竿、跳房子、老鹰捉小鸡、跑马城等都可成为校本课外体育活动的特色内容,这些项目会使学生摆脱跑步的枯燥,长期与篮球、足球为伍的单调,同时还切实贯彻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中提出的“广泛开展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不断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4],以及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体育·艺术 2+1项目”工程所提出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5]的要求,可谓一举三得。

2.3 打造体育训练与竞赛的校本特色

创建体育特色教育学校不仅要注重体育课程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校本特色,同时还要注重体育训练与竞赛的校本特色。《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学校要建立具有本地区本学校的体育特色项目的代表队 2至 3个。学校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节或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含趣味运动项目的全校性运动会,学校要建立体育特色项目竞赛制度,班集体竞赛项目和单项比赛每年各不少于 2至 3项。”[1]如果学校已经开发了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内容的校本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那么在体育训练与竞赛上就自然形成了校本特色。在体育课程内容中选择具有较强竞赛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体育特色项目代表队的训练内容,在竞赛的特色上以本校体育特色代表队的训练内容为主,兼有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开展的趣味性、娱乐性较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竞赛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为体育特色代表队发现、选拔具有培养潜力的队员,而且还可以推动学校体育特色创建工作在体育训练与竞赛特色上的进展。

3 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体育需求,奠定终身体育基石

人的素质、能力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显现出极为明显的差别。从身体运动的角度,就学校的学生而言,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体育兴趣和体育需求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就体育需求来讲,初中以下的学生,往往以满足心理要求为主,多倾向于能够引起兴趣的游戏类运动;高中学生多对体育活动的结果发生兴趣,更多地偏重于能够比试高下的竞技类运动。因此,要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甚至是最基本、最核心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都要将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考虑其中,注意在运动项目以及组织形式的选择上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体运动能力的水平,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体育需求,使学生能够在运动中从不同的角度体验体育的乐趣,主动培养、提高从事运动的能力,渐进促成运动习惯的养成。

3.1 满足低年龄段学生的趣味性,高年龄段学生的多样性需求

建设体育特色学校要“从学生特点出发,低年龄段要强调趣味性、集体性和安全性,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高年龄段学生,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的发展要求,增加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强调活动的多样性,增强学生自觉参与锻炼的意识。高中教育阶段,除基础项目外,根据学校规模不得少于 6至 10个项目的选择空间。”[1]就近千项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讲,有的以游戏、娱乐为主;有的以比赛、竞技见长;有的以集体的形式进行,有的以个体的方式开展,有的既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又可以展示个人的才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为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对体育的需求提供了众多的可选素材,完全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欢快、愉悦的运动氛围中既锻炼了身体,又满足精神层面对体育的要求。

3.2 打造终身体育的良好开端

“创建体育特色教育学校要以提高全体学生体育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基础,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培养学生 1至 2项的体育技能,使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终身受益。”[1]培养学生学会 1~2项体育技能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对于学校体育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但难题是学生对这 1~2项体育项目的兴趣如何,将来社会是否会有便利的场地、器材能够开展这些运动项目等。目前,跑步、足球、篮球是中小学开展得比较普遍的项目,想到跑步的单调,当今可供人们健身的足球、篮球场地的匮乏,即使练就了纯熟的技能,又有几人能与其终生为伴呢。然而,中华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中就有很多极易引发运动兴趣,可以受用终身,并且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体育项目,如毽球、蹴球、狩猎等等。如果学生在学期间熟练地掌握了这些项目的技能,具备了开展这些项目的运动能力,会极易在日后的生活中开展起来,实现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有机地衔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以真正地使学校体育在人的一生中不仅具有在学期间的效果,而且还具有走向社会以后的长远效应。

4 有利于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宏观指导体育特色教育学校建设工作

体育特色教育学校的建设虽然是中小学自身的体育建设,而对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来说,不仅仅是下发一个文件,等待申报与授予,“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体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引导、指导本辖区中小学体育特色教育学校的创建……”。[1]以中华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素材开展体育特色教育学校建设,不仅有利于中小学体育特色的形成,同时还有利于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宏观指导体育特色教育学校建设工作。

4.1 合理布局,全面开展体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作为体育特色教育学校建设的指导机构,按行政区可划分为省、市和区县三级。作为省级主管部门,首先必须从宏观上对省内不同区域进行较为宏观的规划,市级主管部门应按照省级主管部门的规划再进一步较为具体地对所辖区县进行规划,区县级主管部门要具体规划所辖地学校的体育特色创建,这样才能使体育特色教育学校建设工作在全省开展起来,而非集中在个别地区,甚至是塑造几个典型作作样子,应付了事,违背了体育特色教育学校建设的初衷。然而,无论是哪个级别主管部门的规划,尤其是省、市级的主管部门,首先应该从体育项目着手进行总体布局,这样不仅能够使体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能够全面地展开,而且从根本上避免了由于所选项目的相同而造成毫无特色而言的局面。在项目的选择上,如果将视线全部集中于目前学校开展的现代体育项目上,一方面在项目的宏观布局上会受到束缚,另一方面会增加学校体育特色创建工作的难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上千项之多,仅就发源于东北并主要居住在我省的满族就有百余项传统体育项目。总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会使主管部门行之有效地规划、指导体育特色学校的建设工作,确保《管理办法》的贯彻实施。

4.2 解决城乡体育教育资源失衡问题,实现城乡同步创建学校体育特色

城乡经济的差别直接影响城乡所辖学校的体育经费投入的不同,城乡的发达程度、生活环境的差别直接影响城乡所辖学校的师资力量的不同。虽然包括《管理办法》在内的各级各类与学校体育教育有关的文件在下达时必有“必须保证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等字样,但对于农村学校,在用于文化课教学的经费都不充足的前提下,如何能够保证兑现体育经费是重要问题。近年来城市学校的体育师资已基本饱和,而乡村确处于体育师资的严重缺乏状态。在这种城乡体育教育资源失衡的现实状况下,要想实现城乡同步开展体育特色教育学校的建设工作,非常有必要为乡村学校,尤其是民族地区的乡村学校布局、规划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特色的运动项目。众所周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对场地、器材等设施的要求不高,简便易教、简单易学、简捷易赛等优势,这样就可以在乡村学校体育经费短缺,体育场地、器材贫乏,体育师资不足的现实基础上与城市学校同步开展体育特色教育学校的建设工作。

5 结束语

体育特色教育学校的建设是全面推进我省中小学体育工作的“催化剂”,而历来未被学校体育所重视的我国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却能够起到“催化酶”的作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发挥体育的身心并育功能;丰富体育素材资源,打造校本体育特色;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育需求,奠定终身体育基石以及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宏观指导体育特色学校建设方面都可起到行之有效的作用。为了切实推进体育特色教育学校的创建工作,建议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给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1]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辽宁省创建体育特色教育学校管理办法[EB/OL].辽政办发 (2007)81号,2007-11-28.http://www.ln.gov.cn/zfxx/zfwj/szfbgtwj/200912/t20091214_458842.html.

[2]邵 荣,柯 玲.中国民间体育的文化思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6):744-746.

[3]王 军,董 艳.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4]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EB/OL].教体艺 (2006)6号,2006-12-20.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56/info24556.htm.

[5]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体育、艺术 2+1项目”实验工作的通知[EB/OL].教体厅函 (2004)33号,2004-08-02.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27/info12127.htm.

责任编辑:乔艳春

Effects of 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 on Construction of Sports Schools

JIANG Juan1,ZHAO Qiuju1,HUANG Shujie2,YU Xiu3,ZHANG Qiu1,PU Yubin1
(1.Martial A rts Depar tment,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110102,L iaoning,China;2.Sports School,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450044,He’nan,China;3.Dept.of Science Research,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110102,L iaoning,China)

G807.01

A

1004-0560(2010)03-0109-04

2010-03-15;

2010-04-10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 2008年度重点立项课题 (编号为 JG08DA001)。

姜 娟 (1973-),女,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与教育和太极拳健身文化。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校本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高职新兴体育项目教学对大众健身的影响分析
少数民族的服装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成语魔方
从机械训练到有机训练
——一个体育项目实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