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阴阳哲学观中的太极运动及其文化承载

2010-12-08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哲学观阴阳太极

朱 泳

(盐城工学院体育与艺术教学部,江苏盐城224000)

阴阳哲学观中的太极运动及其文化承载

朱 泳

(盐城工学院体育与艺术教学部,江苏盐城224000)

分别从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太极拳演变为太极运动的过程及太极运动所承载的文化元素等方面讨论了阴阳哲学观所起到的核心和总纲作用。认为太极拳的产生是刚柔相济的武术理念向阴阳相克相生的哲学观的必然回归,阴阳哲学观指导下的简化顺变思维使太极拳发展成为世界化的太极运动,太极运动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同样表达了现代人类理想和自我实现标准。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上,太极运动应具有独特的尊崇地位,它必将以民族艺术而永恒。

阴阳哲学观;太极运动;文化;地位

武术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全息影像”[1]。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国民族繁衍长河中,产生于原始先民们狩猎、战争、祭祀或舞蹈的简单和零散的格斗经验被逐渐丰富和整合,不断实现着从低层次简单堆积向高层次复杂体系的转化。而在任何一个历史发展阶段,这个转化过程必然要寻求当时文化的解释和指导。无论是当时的士文化(上层文化)还是俗文化(下层文化)[2]都会或多或少地融入这个转化过程,对所积累的经验进行审视、扬弃和提炼,更会影响其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组成部分的武术运动,在理论基础、系统构成、表现形式、功能应用和审美情趣等诸方面必然深受其他传统文化的浸润。

在中国武术的宝库中,太极运动就是那颗最璀璨的明珠。道、儒、医、乐、书和画等都在太极运动中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印记。关于太极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特征,人们已经从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传统文化的相互交融和时代社会的要求等视域进行了大量的纵横研究和论证。但这些研究均未确定太极运动的哲学特征与所蕴含文化元素彼此间的关系,以及太极运动的文化承载地位。

明晰太极运动哲学特征与所承载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相互间的逻辑关系,进而界定太极运动文化承载的地位,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太极运动文化特征的发展方向,合理看待其内在文化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从而更准确定位其推广的目标。

1 太极拳的产生是在阴阳哲学观下对以往武术运动的总结

“阴阳学说应该是中国哲学有关世间万物生成变化的关联点,在传统武术的文化塔顶上,同样闪烁着这一哲学智慧的辉光。”[1]与四象、八卦和五行一起,阴阳哲学观在武术中派生出了刚柔、形神、内外、动静、虚实和开合等一系列范畴,这使得阴阳相济成为中国武术各拳种的基本特征。因此,太极拳不是独有的关于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理论的武术拳种。但太极拳拳理所包含的对阴阳哲理的深邃理解,和它一招一式中蕴含的将抽象理论的具体化和形象化的风韵,均赋予它以其他拳种不具有的独特光晕。

太极拳的独特形成于它产生的时代。明清时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以长拳为主要代表的武术运动技法和理论在此时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产生了寻求进一步突破和变革的可能和诉求。随之萌生的太极拳就是在对此前武术技理总结后形成的创新拳种。戚继光《纪效新书·拳法图》中所载拳经,就有“懒扎衣、探马、拗单鞭、七星拳”等图势,而太极拳最初“十三势架”招势有“懒扎衣、单鞭、上步七星、高探马”等。王宗岳《长拳十三势》言:“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靠进退顾盼定也。”[3]这些正是太极拳对长拳一脉相承的明证。

当时相对成熟的哲学和人体科学成就为长拳技法理论的总结和提高提供了依据。明朝时期,政局较为稳定,“理学”独盛,宣扬“理”是万物本原,“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耳。”[4]而同时官方倡导孝悌,医学被视为履行孝悌的重要手段。“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大批文人由儒入医,从业人员文化层次的提高使中医理论体系得到了较大发展。《温疫论》和《本草纲目》便是这个时期医学发展成就的标志。自古医易不分,同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人体五行及气血经络学说其实与太极阴阳学说存在着同一本原,它们的发展共同催生了太极拳。可见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该书前半部都是太极拳基础理论的介绍,可以归纳为太极图说和经络气血说两部分;而在后半部中,各招式也无一不详解太极八卦方位和精、气、血运行。

因此,在时代发展的催生下,从刚柔相济的已有武术理念再次回归到阴阳相克相生的哲学观,这是武术的理论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提炼和沉淀后寻求突破的必然。

2 太极拳产生是武术运动在阴阳观下哲学高度的新认识

从《道德经》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到王宗岳《太极拳论》所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精之则合”,再到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所言“其理实根乎太极,其用不遗乎两拳”,“太极两仪,天地阴阳,阖辟动静,柔之与刚”;中国民族特有的古代哲学——源于伏羲文化的阴阳观赋予了太极拳以辩证系统的世界观和思维元点。

首先,遵循人体阴阳五行学说的系统观,采用气血筋络学的导引吐纳术来配合太极拳的演练动作,这既是太极运动产生的人体科学基础,又是其内在运用方法。《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生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在《陈式太极拳图说》中陈鑫详细列绘了人体十二奇经、八会、七冲、脏腑配地支和六气主岁等图解及歌诀,并作《卫气论》、《任脉督脉论》:“打拳每一势,阳气一动一周身至于静,一静一周身即心之一念。”在具体招势的介绍中,对于气血的运行尤作出强调,如“第三势,单鞭,……关键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虽然这些行气要求首先是与技击要求相一致的,但以内部感觉和意识来配合外部动作,这无疑正是中国古代健身养生气功的再运用和再发展。正如《十三势行功歌诀》所言:“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其次,简化顺变则是太极拳在阴阳哲学观指导下形成的处理技击内外矛盾的方法论。《道德经》:“为无为,则无不治。”而《太极拳论》:“人刚我走,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陈式太极拳图说》:“千变万化,难绘其形。气不离理,一言可罄。”可见这种简化,不是提倡简单的舍弃,而是对复杂事物分析后的高度概括。

简化顺变不仅仅是太极拳技法运用的方法论,更是其技法传承和创新的方法论。概括已往武术的搏击力学特征,太极拳的缠丝理论被提出。如《陈式太极拳图说》:“太极拳,缠丝法也,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其着。若各是其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以往武术运动一招一式劲力运用的要求被缠丝法涵盖了。正因缠丝理论是对繁复人体技击运动系统的力学特征高度概括后提出的,它为太极拳术在搏击技能上能够真正实现以柔克刚而提供了可能,从而也赋予了太极拳理区别于其他任何拳种的智慧光芒。

3 太极拳发展为太极运动是阴阳哲学观指导下的必由之路

清末至今,太极拳能够由最初田头屋后的“把式房”手口相传形式的拳术[2]发展成为一项独具魅力的世界体育运动,更是得益于简化顺变的方法论。在这一个半世纪中,太极运动不断得到创新和丰富,从最初单一的陈式太极拳老架、剑、刀和枪杆,逐步演变出陈式新架、赵堡架、杨式、孙式、武式和吴式等流派,在现代又继续演变出太极操、太极扇、太极球等新运动形式。在流派和形式得以增加的同时,其内容和要求却是不断得以简化,从而适应了日益众多的参与民众。纵观先后,这个简化顺变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走向京城,面向权贵。19世纪中叶,杨露禅至京授拳之初,其对象是以王公贵族和八旗子弟为代表的权贵阶层。在受众的客观要求下,拳术的技击功能已经弱化,而健身功能却变得突出了,杨露禅便简化慢化其所授拳术,以便于从者学习。此谓一变。第二,强民之道,适应民众。20世纪初,列强凌辱,包括杨澄甫在内的众多体育人士都在寻求能贡献己力的强民之道。在此时代背景和社会呼唤下,杨澄甫又将所授拳术进一步简化和慢化,从而使得更多平民阶层的爱好者能够尽快习得,并通过学练太极拳而变得“肥壮”。此谓二变。第三,增强体质,全国推广。1956年6月,由新中国国家体委组织专家,共同创编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在各级体育工作者积极推广下,全国群众踊跃学习,“锻炼身体,提高体质”,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参与高潮。此谓三变。第四,走向世界,蓬勃生机。改革开放以后,健康学习、健康工作、健康生活逐渐成为现代人广为崇尚的理念。虽然多种体育运动形式和文化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但太极拳仍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邓小平同志特别题词“太极拳好”。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新兴的运动项目随之产生,如太极扇、太极柔力球、太极健身操、太极健身舞、太极健身球、太极养生功和太极养生掌等等。太极拳真正演变成了太极运动,它的健身、养生、演练和欣赏功能也愈显突出。同时,随着国内外交流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爱好者也不断参加到太极运动中。此谓四变。

因此,阴阳哲学观的系统辩证思维是太极运动的立身之本,而它指导下的简化顺变的方法论又使太极运动走上发展的必由之路。阴阳哲学观使太极拳从长拳的母体中脱颖而出,从单纯的搏击技能逐步演变成多种流派、多种方式的世界性体育健身运动,也必将使其成为人类自我实现的永恒艺术形态。

4 阴阳哲学观是结合民族传统文化各要素的核心

从太极拳的初源来看,太极运动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始终保持着与所在历史阶段的其他传统文化形式相结合的开放性,这一特性使太极运动具有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随着人们对太极运动不断地再认识,其包容的文化元素也不断被发掘和丰富。

4.1 以天人合一、和谐安定为体现的道、医、儒等思想和现代人类的理想

“和”的观点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早期文化中,《易经》、《道德经》与《内经》都强调阴阳调和的和谐统一。儒家思想则把“和”的观念落实到具体,孔子《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庸》“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而“致中和”。

中国传统文化所宣扬的“和”应该存在五个不同的层面,而这五个层面的“和”都与现代人的理想追求相一致。

首先,要实现个人身心内部的和谐。《内经》以“和”代表人体各部分功能的正常状态,如“血和”、“卫气和”与“寒温和”等。健康状态就是指身体机能的平衡和心理的平和,人体机能的失衡和心理负担过重均会导致疾病的产生。“和于阴阳”,“和其运,调其化,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此阴指五脏,本指阴阳五行。因此,“和”是古人今人对个体生命的状态的基本追求。

其次,要实现个人身心与自然的和谐。人的生存置于天地间,人必须顺应自然,与自然相和,才能如《内经》所述:“内外调和,邪不能害。”“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秋无夏。”“其知道者,法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因此,人与自然相和,是现代人处理好健康内外因关系的追求。

再次,要实现社会个体之间的和谐。儒家思想对社会关系的“和”作了较为具体的明确描述,《孟子》:“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国语》:“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社会个体之间的五伦“琴瑟调和”,良好沟通,彼此共济,这是社会安定和谐的必然要求。

要实现社会整体的和谐。国内外各政治因素彼此之间的和谐,达到“政通人和”的境界,这才是稳定发展的先决条件。正如《内经》所言:“五运之政,犹权衡之,高者抑之,不及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补其不足,损其有余。”“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最终,人类社会要与自然取得大和谐。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和者天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天地之道而美于和。”“天地之美,莫大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在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实现。

因此,要实现“和”,就要始终坚持阴阳和一的系统观。而太极运动中则把“和”结合到体悟,如陈鑫《太极拳推原解》:“中和元气,随意所之”,“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从个人内在到宇宙万物,都存在于复杂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系统关系中,处于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科技文明中的现代人类要认识并和谐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实现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和谐大环境。“天地以和顺为命,万物以和顺为性,继之者善,和顺故为善也。成之者性,和顺斯成也。”“太和,和之至也。”这种“太和”,是宇宙间的和谐,是全人类而为之追求的共同理想。

4.2 以对立统一和曲折含蓄为体现的传统审美情趣和现代人自我实现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同样是由太极阴阳观所衍生的。《道德经》:“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而作为形体运动的现代太极运动,其表演和欣赏的功能日益突出,且所表现尤具中国传统之美:首先,在音乐和服装的相配上就具备鲜明的民族特色;其次,演练时“虚实起伏、松紧结合”、“不刚不柔自雍容”,“浑灏流行,自然一气”。这种对立统一和曲折含蓄的美,带给表演者和欣赏者都是一种意境之美。

中国传统美学所崇尚的意境之美不同于西方美学的具象之美。这种意境的追求和度的把握,体现在书法、文学、诗歌、绘画、音乐和建筑等一系列文化领域的美学特征中,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5],至美的音乐和形象,均超越了其具体本身,能涵盖一切;“实处俱灵,断处俱续”,“计白当黑”,“内贵盈,外贵虚”[6],书画艺术同样是追求意境的高远;在园林的建筑构思上,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隐曲流动”,由实景向悠远空灵的意境转化[7]。

传统意境美学的标准同样存在于为人要求中。《论语》:“里仁为美”,《孟子》:“充实之谓美”,《荀子》“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庄子》:“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素朴而天下莫与争美”,都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品德性情。

和谐社会的基础就是注重个人修养的提高。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科技和经济造就人类的文明生活,但都市化的生活也使得现代人承受了更多压力,横流的物欲使得道德愈加虚弱,情感愈加迟钝。提倡传统文化,修养内在品德性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内以修身”,才会使现代人的心灵得到涤荡和升华。

归根结底,阴阳和一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衍生和发展的核心与总纲。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无一不带有阴阳哲学观的深深烙印,所不同的是,它们分别在各自领域得到了细化和发展,又同样因同根同源的思维方式,而在太极运动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使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浸润。

5 结束语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上,太极运动应具有独特的尊崇地位。阴阳哲学观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总纲,也是现代中国民族思想的精髓和代表。而从太极拳诞生起,太极运动本身的每一处都是阴阳哲学观的具体形象体现。通过太极运动,人们能够体悟高度抽象的传统阴阳哲学概念,能够提高内在修养和品德性情而致“和”,进而感悟“太和”。太极运动由内而外、无处不在地闪现着中国阴阳哲学观和它所衍生的传统文化的光芒,这种文化之光已经使它在全球化中超越了体育文化本身。太极运动在阴阳哲学观的审视下诞生,在它的指导中发展和推广,也必将以人类自我实现的艺术而永恒。

[1]周良伟.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体育出版社,2003:114.

[2]申国卿.太极拳勃兴折射的武术生存状态[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415.

[3]顾留馨.太极拳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380.

[4]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中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414.

[5]王艳芳.浅谈中国音乐艺术意境创造的本质规律和美学特征[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5(8-9):129.

[6]黄泽昌.实处俱灵,断处俱续——浅析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虚实关系和美学特征[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23(1):104.

[7]何 平.中国园林的空间结构及其美学特征[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3):41.

Tai Chi Sports&Loading Culture in the Yin and Yang Philosophy

ZHU Yong
(P.E.and Art Department,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Yancheng 224000,Jiangsu,China)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core and head roles of the“Yin and Yang”philosophy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ai Chi Chuan,the evolution from Tai Chi Chuan to Tai Chi sports,and the culture loaded by Tai Chi sports,it was considered that the generated of Tai Chi Chuan is the inevitable return of that the martial arts idea of tamper force with mercy converts to the Yin and Yang philosophy of mutually reinforce and neutralize each other,and the simplified and temporized thinking following the Yin&Yang philosophy lead the Tai Chi Chuan developed to the mondialite Tai Chi sports,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inking inherent in Tai Chi sports express the ideals and self-realization standards of modern human.Tai Chi sports should have a unique respectable position because of its loading culture.It is bound to eternal as a national art.

the Yin and Yang philosophy;Tai Chi sports;culture;position

G852.11

A

1004-0560(2010)03-0117-03

2009-12-28;

2010-02-26

朱 泳(1971-),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体育课程结构优化。

责任编辑:乔艳春

猜你喜欢

哲学观阴阳太极
『太极+』,未来可期
世界,从此『太极』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科定位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哲学阐释逻辑
重新思考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观
太极马扎(三)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