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理性思考
2010-12-08赵妤雷世平
赵妤,雷世平
(1.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岳阳 414000;2.空军航空维修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14)
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理性思考
赵妤1,雷世平2
(1.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岳阳 414000;2.空军航空维修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14)
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既是民俗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加快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进程,必须进一步完善中央和地方体育课程政策,加强民俗体育项目的专门研究,加强民俗体育项目的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民俗体育项目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规范民俗体育运动项目赛事体系建设。
民俗;民俗体育;学校体育
民俗体育是在民间风俗或民间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1]我国地域广阔,人口、民族众多,民俗体育项目种类繁多,风格迥异。受几千年来中国农耕文明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民俗体育一直沿袭着原生态“无意识传承”、“自然延续”的方式,并得以代代相传。目前,我国正处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断变化,我国民俗体育以往生存、延续的土壤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无意识传承”的发展方式不仅难以使民俗体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而且更难以抵挡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的强烈冲击,民俗体育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正变得越来越窄。民俗体育迫切需要实现由“无意识传承”向“有意识自觉传承”的发展转型。[2]当前,实现民俗体育由“无意识传承”向“有意识传承”的方式不只是一种,但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却是民俗体育传承和发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之一。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既是民俗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内在要求。然而,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的共同协作才能完成。
1 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是民俗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1.1 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能促进民俗体育的自觉传承
长期以来,民俗体育是在节日庆典、宗教祭祀以及劳动闲暇当中,通过有意识的教授亦或是无意识的浸染,将其活动形式、文化精神过继给年轻一代的民族成员,并通过反复地重复将其在他们身上固定下来[3]。然而,这种社会范围的大教育缺少组织性,因为它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规范继承,而更多的是通过寄希望于潜移默化地将民俗体育移植到年轻一代民族成员的行为习惯里。因此,从民俗体育的存在形式和发展态势看,其总体呈现出一种自然生灭的发展状态。民俗体育的传承,仅靠社会范围的大教育是不行的,尤其是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冲击时,不能期望人人都能理解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性及必要性。[4]民俗体育要发展,必须融入学校体育之中。因为,学校是文化传承最系统化、正规化的一个场所,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学校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可控性,能弥补民俗体育在自然发展中受客观因素影响所产生的继承、传播、发展的困难。将民俗体育项目通过挖掘、整理、选择,引进到学校,融入到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中,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竞技比赛以及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形式,把民俗体育项目传授给学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民俗传统体育的传承方式,实现民俗体育项目的自觉传承和发展。
1.2 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能促进民俗体育的科学发展
民俗体育起源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是民间文化中较为原始的文化意识形态,因此,有些项目不可避免带有一些世俗消极的成分在内。例如,有些民俗舞蹈常和神仙鬼怪挂上钩,人们常用此来驱逐鬼魂附身。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过程,不是一种简单移植,而是一种文化创造。学校体育对于民俗体育的挖掘、保护以及发展有其自身的优势。学校尤其是大学,有专门的体育教育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专门的体育教师、较好的场地设施条件、固定的受教育对象、相对集中和充裕体育锻炼时间等。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学校可以对民俗体育项目进行甄别、选择、挖掘、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觉摒弃一些不符合科学原理、对身体有害甚至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民俗体育活动以及活动中的消极成分;可以对一些特色鲜明、健身效果显著、易于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民俗体育项目,进行改造、整合,发扬光大;另外,还可以对民俗体育项目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竞技性、技巧性、锻炼方法、组织教法、竞赛规则等进行专门研究,使民俗体育项目具有可沟通性、可识别性和可利用性。因此,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过程,是民俗体育再创造过程,它能使民俗体育既富有时代性又保持民族特色,既保留自己的个性,又做到规范、统一。而这个过程正是民俗体育走上科学化、现代化道路的过程。
1.3 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能促使民俗体育走向世界
俗话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上有众多的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民族的也就没有世界的。各民族文化有其特性,这是人类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点。文化有其特性,才有生命力,才有其独立存在,否则难以立足世界。在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的潮流中,世界文化仍然多元化地存在着。“科学无国界”,这正是在承认其民族性的基础上,承认其世界性。民族性是开放的,兼收并蓄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各个民族之间需要交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一个民族的文化要走在世界前列,不仅要吸收多元化的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更要对自己的民族的文化充满自信并自觉坚守,促使之走向世界。当前,我国许多富有民族个性的文化或艺术形式(如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饮誉于世界各国,正是以民族性而具备了世界性。我们的民俗体育如何走向世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我们认为,要使我国民俗体育走向世界,不仅要使民俗传统体育项目规范化、科学化并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更重要的是要促使该项目的普及化。学校是体育运动项目发展的摇篮,不仅是原生态体育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必由之路,更是培养体育人才、普及体育知识、形成正确体育观的重要场所。[5]民俗体育项目引入学校,能够促使民俗体育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并最终促使其走向世界。我国舞龙运动就是由民间引入到学校,使之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不断完善与规范化发展之后,才逐步走向世界体育赛场的。可见,只有让民俗体育走进学校,才能保证民俗体育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开展,最终迈出国门走向世界。[6]
2 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2.1 丰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资源
课程是教学的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任何课程都必须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基础,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课程实施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阻碍。[8]《2001-2010年中国体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进一步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开发民族体育资源,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国家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应该挑选出一些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以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自豪感。”国家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更是提出了“开发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做好传统体育项目的利用,开发运动项目资源”等。众所周知,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离不开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持。长期以来,我国体育课内容基本上是以西方体育课程内容为主,课程内容单一,课程资源匮乏,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我国民俗体育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区域性、民族传统性、内容广泛性、形式多样性、简易健身性、娱乐趣味性等特点,具有较高的锻炼价值及娱乐价值,适合各类学校依据自己实际情况来综合采用。[7]将丰富的民俗体育项目引入学校,引入课堂,可以打破以竞技内容为主体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实现体育教学内容由竞技化向生活化、人性化、娱乐化方向发展。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民俗体育中那些趣味性强、特色比较鲜明的项目引入学校体育,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益于学生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为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繁荣校园体育文化
民俗体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体育活动形式,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我国民俗体育项目种类很多,内容丰富,不仅有体现果敢、坚毅、勇猛、粗野的项目,如搏击、摔跤、角抵、射箭、赛龙舟等,而且也有提倡合作、沉着、文明、关怀的内容,如舞龙、舞狮、扭秧歌、打莲湘、踢毽子、跳绳、跳皮筋等。[9]民俗体育其中包含有不少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人们的行为模式等。在学校里或体育课中,利用民俗体育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物质生活状态和精神生活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是体育教育工作者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学校应该创造性地编制体育课程内容,充分利用课堂、课间、课外体育活动等形式,全面推进民俗体育运动项目进学校,进课堂。加强民俗体育项目的开发与利用,让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不仅可以充实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项目,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繁荣学校体育文化,而且有助于强化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3 实现体育课程目标
体育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培养一个健康的人。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具备健全的体魄,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道德水准。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内容丰富,具有娱乐性、开放性、趣味性、弱对抗性等特征,活动形式灵活,简单易学,生动有趣,为大家喜闻乐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之中,能丰富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参与这些项目,不仅可以使其在活动中实现自己娱乐表演的表现愿望,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民俗体育课程资源融入学校体育,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项目的活动技能,就可以随时随地参与,有利于形成学生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锻炼的能力与习惯,便于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2.4 推进学校体育运动竞赛体制的改革
民俗体育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之中。由于民俗是社会的、集体的,而不是个性的,因此,民俗体育也是社会的、集体的。民俗体育作为一种集体参与性较强的项目,是一种集体性、模式性、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当前,受西方竞技体育教学体系的本质影响,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存在重点关注具备某项体育专项技能的体育特长生以及体育尖子生的倾向,而忽视大多数普通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其具体表现在:学校不仅利用特殊政策(甚至不惜重金)招体育特长生,还要组织特长生进行专门训练;学校举行体育运动会,个人竞赛项目多,群体竞赛项目少,只有少数体育成绩突出的学生参加,大多数学生则只能充当看客,这严重背离了学校体育服务广大学生的宗旨和目标。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校体育活动之中,必须推动学校体育运动竞赛体制的改革。将民俗体育项目作为学校体育运动会中的常设比赛项目,实现民俗体育项目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的有机结合,能够促使竞技性较强的学校运动会变成趣味性与竞技性并重的运动会,能够使学校的运动竞赛变成人人有项目、人人有比赛,从而真正实现全体学生参与的良好效果。[10]
3 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对策与建议
3.1 完善中央和地方体育课程政策,为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课程政策重点解决的是“由谁来制定我们的课程”或课程权力分配的问题。它包括课程政策目标、课程政策载体和课程政策主体三个要素。课程政策的本质就是课程权力和由课程权力变化而造成的利益变化。课程权力是依据一定的目的来影响课程行为的力量,依据这种力量可以在课程方面造成特定的结果。它主要包括课程制定中的参与权、课程编制开发权、课程决策权、课程专业自主权以及课程实施权。不同的权力主体具有不尽相同的内容以及不同的侧重点。它具体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的制定、决定和使用之中,也体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优化当中。[11]当前,我国课程权力,尤其是课程的编制开发与决策权过于集中,比如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方面,一方面强调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资源的开发,另一方面,又规定未经全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体育课程教材,各地、各高校均不得选用,自主开发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实际受到了限制。因此,要促使民俗体育尽快融入学校体育,我们建议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调整课程权力,针对民俗体育引入学校,制定详细、具体的体育课程政策,给各类学校提供一定的课程决策权,让它们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有权行使体育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指定和使用等方面的权利,为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提供强有利的课程政策支持。
3.2 加强民俗体育项目的专门研究,为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提供坚实的学术保障
体育课程政策能解决学校部分课程权力,促使民俗体育进学校的问题,但不能解决哪些民俗体育项目进课堂以及如何进课堂等组织实施层面的问题。为此,必须加强对民俗体育理论的研究以及民俗体育实践活动的总结。一是要依托国家和省级体育科研院所、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体育研究机构,或以此为基础成立专门民俗体育研究机构,为民俗体育研究搭建广阔的学术平台。二是除了专门的体育大学以外,有条件的大学体育院系,也要不断加强民俗传统体育重点学科建设,更多培养民俗体育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为民俗体育研究和实践提供专业的人才储备;三是分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重大项目招标课题等形式,引导和组织专门力量加强对民俗体育理论以及民俗体育项目的研究,并根据项目的地域特征、季节气候、健身价值和人文价值,对民俗体育项目进行筛选,把最适合的项目引入学校体育之中。四是组织民俗体育项目的研究人员、体育教师和民俗体育民间艺人,合作对民俗体育项目进行挖掘、开发、改造,研究项目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活动要领、组织形式、组织教法、评判规则、竞赛规则等,形成适合大学、中学、小学不同层次学校民俗体育课程标准、地方或校本教材。五是充分利用现代电子音像科学技术等手段,制作民俗体育项目的电影、电视、录像等电子音像资料。通过以上方式,为民俗体育尽快融入学校体育之中,提供坚实的学术保障。
3.3 加强民俗体育项目师资队伍建设,为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当前,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师,他们过去所从事的专业学习,是以西方竞技体育的课程内容为主。在现行的教学工作中,他们也以竞技项目的运动为主,他们中大部分人除了对武术等民族体育有所了解外,对其他民俗体育运动项目熟知的不多,参与实践的机会则更少。民俗体育项目要真正实现进学校、进课堂,必须加强民俗体育项目教师队伍建设。当前民俗体育项目师资队伍建设宜采取以下三种途径:一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计划地安排现有体育教师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民俗体育项目专项培训;或派体育教师到民俗体育项目发展比较好的典型地区进行观摩学习;或邀请国内民间、民俗体育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授艺。多渠道多方位提高现有体育教师民俗体育项目方面的业务素质。二是现有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的体育院系要增设民俗体育的本、专科专业,加快民俗体育项目师资队伍的培养。三是要充分利用社会体育资源,聘请当地民俗体育项目的艺人做民俗体育项目的兼职体育教师,让他们既指导校内体育教师,又参与学生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授和竞赛活动的指导。总之,要加快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民俗体育项目的师资队伍。
3.4 探索民俗体育项目的活动形式,为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提供生动丰富的样本
与西方竞技体育相比,我国民俗体育项目以其娱乐性、趣味性见长。民俗体育项目不仅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它与生产劳动、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紧密相连,更适合在课外开展。民俗体育项目进学校、进课堂,不能拘泥于课堂教学的单一形式。为此,学校要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民俗体育融入学校的具体承载方式。学校要根据不同民俗体育项目的特点,宜课堂的则放在课堂,宜课间的则放在课间,宜课后的则放在课后,宜校内的则放在校内,宜校外的则放在校外。总之,要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平时与节日相结合,充分利用民间、民俗节日、民族节庆、体育夏令营、“体育节”、“艺术节”“游戏节”、“舞蹈节”“传统项目节”等各种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将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内、校外文化氛围,能够充分彰显民俗体育项目的活力,充分体现民俗体育项目的教育功能和社会、文化价值。
3.5 规范民俗体育运动项目赛事体系,为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效果提升提供强有力的牵引
我国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主要内容的学生体育项目竞赛体制与竞赛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并日趋完备。单从全国性赛事来说,小学层次的有全国小学生苗苗杯篮球赛、全国小学生足球赛等。中学层次既有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等综合性的,又有单项的全国中学生体育竞赛;大学层次有全国大学生运动会、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大学生足球赛等等。但以各层次学生为主要参与主体的全国民俗体育项目的运动会却寥寥无几,大学层次只有全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等赛事。无论是全国,还是地方,民俗体育项目的学生竞赛体系还没有建立,严重制约了民俗体育项目在学校的推广、普及和发展。民俗体育要融入学校体育,我们必须以民俗体育项目竞赛体系的建立为牵引。我们建议整合现有的有关民俗体育内容的农民运动会和少数民族运动会等体育赛事,设立全国或省级的综合性或单项的民间、民俗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集中的州、县也可以举办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体育运动会;学校既可以改革学校传统的运动会项目,将民俗体育项目纳入学校的综合性运动会,也可以举办单项的民俗体育竞赛。总之,要建立以综合性民俗体育项目为主,以单项民俗体育运动项目为补充,国家、省、市或县、学校四个层面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民俗体育项目竞赛体系。让全社会都来重视民俗体育,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民俗体育运动中来,并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实现与全民健身运动相结合,真正达到大众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效果。
总之,我国民俗体育根植于传统经济社会文化土壤之中,是在传统经济社会文化的孕育中传承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现代体育的冲击,我国民俗体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12]民俗体育需要融入学校体育,并借助学校体育得以发展与传播。我国民俗体育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丰富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推动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也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既是民俗体育的创新过程,又是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快民俗体育项目融入学校体育的进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及其相互联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1]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李红梅.论民俗体育的现代化发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12):36
[3][4]姜钊.广西乡村学校体育与民俗体育相结合的理论构想[J].体育科技,2003(3):3
[5]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4(11):60
[6]刘小平,陈红新.民俗体育引进农村学校体育课堂的意义及必要[J].湖北体育科技,2009(1):2
[7][9]邓凤莲.论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引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价值与优势[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98
[8]邓凤莲.论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引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价值与优势[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97
[10]陈红新.浅谈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6):121
[11]雷世平,谭明.高职院校学制三改二的若干政策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65
[12]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科学,2004(1):65
Rational Thinking on the Introduction of Folk Sports to School Sports
ZHAO Yu1,LEI Shi- ping2
(1.Yue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Yueyang 410014,China;
2.Air Force Institute of Aviation Maintenance Technology,Changsha 410014,China)
Folk sports melting with school sports are not only the need of self- development of folk sports,but also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school sports development.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folk sports melting with school sports,we must further improve the policy of central and loca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strengthen the special study of folk sports items,stress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take up folk sports items,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diversity of forms of folk sports activities,as well as standard tournament system of folk sports items.
folk;folk sports;school sports
G852.9
A
1007-323X(2010)05-0104-05
2010-04-19
赵妤(1965-),女,副教授,学士
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民俗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