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理想与现实的对立

2010-12-08党玮玺张学忠

体育学刊 2010年10期
关键词:课程管理现实体育教师

党玮玺,张学忠

(1.兰州城市学院 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西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理想与现实的对立

党玮玺1,张学忠2

(1.兰州城市学院 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西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以现代课程论思维观和方法论为依据,结合现实,对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进行研究,认为体育新课程改革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主要体现在:体育新课程改革理论基础不适用于我国教学实际;集权制课程管理体制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课程思维惯性不能及时适应三级管理体制;理想化的课程权力分享造成现实中课程主体在行使权利中的“无能”和“滥用”;相对滞后的体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体系无法满足新课改对师资队伍的较高要求。提出了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对立现象,寻求借鉴、继承、发展的平衡点以及建立课程实施的监控机制等建议。

学校体育;体育课程;新课标

始于 2001年实施的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已历时9年之久,期间无不伴随着体育课程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对立,从不同层面影响着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无论从课改中对立的表现形式,还是引发冲突的根源来看,都是一个涉及面广、比较庞杂和零乱的多维度问题,如课程设计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国外课程先进理念引进与批判的尺度、体育课程继承与发展的平衡、课程改革与师资队伍素养的差距、国家课程规定性与地方和校本课程选择性的对立、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等问题。本文仅对其中几个突出问题进行探究,为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体育新课程改革中理想与现实对立的表现

1.1 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与我国体育教学实际

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皆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课程也不例外。课程的理论基础影响着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活动方式的采用、课程评价的制定与实施等。了解和研究课程的理论基础有助于课程工作者正确把握课程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科学学的关系,树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观,指导课程实践,推动课程改革[1]。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只提到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而没有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论基础。如本次体育新课改提出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在确定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方面描述具体目标,并各根据课程目标体系构建课程的内容标准。”[2]由于缺少课程理论基础的指导,在体育教师“根据课程目标体系构建课程的内容标准”时对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把握上表现出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又如,《标准》在具体目标中对“运动参与”领域水平五的目标描述是:“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制订并实施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评价体育锻炼效果。”这里的“经常”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作“平常”、“常常”解释,不知在这里是什么频数概念?“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强度或效果又是如何?《标准》中的“具体目标”显得宽泛、模糊和具有不确定性。在《标准》的内容和目标中表现出的含糊与不确定,要求在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等理念下,一线体育教师要与体育课程文本、学生等教学基本要素一起随意“建构”出课程内容和目标。有研究表明,近一个时期来,有些体育课不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不以运动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而是把围棋、象棋、吹肥皂泡等引入教材;有的用硬纸板制成预构件,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去组装房子、汽车;有的把尿素袋开发成“时装”,让学生在上课时学走“猫步”等。这些做法既学不到什么体育的知识、技能,也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背离了体育学科的性质[3]。

造成上述局面的主要根源,其一是我国本次体育课程改革没有明确指出其理论基础;其二是随着新一轮新课程改革的展开,国外的课程理论通过各种渠道在国内大量涌现,以致有相当一部分人误认为这些国外的课程理论或者课程理论基础就是我国体育课程的理论基础。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况且我们更是一个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大国,各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学校体育的整体条件还比较薄弱,体育师资水平良莠不齐[4]。国外课程理论的价值不可否认,但它有特定的适用情境,是否可以直接移植,需要仔细甄别和筛选。西方的课程理念毕竟与我国课改的实施环境有不小的距离[5]。简单的“拿来主义”只会产生“东施效颦”和“水土不服”的效果。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而脱离实践的理论则是无力的。中国的课程改革必须要有适合中国国情的课程理论为指导。1923年课程专家查特斯[6]在《课程编制》中指出,课程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要发现人们必须做些什么,然后向他们展示如何去做。”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并指出:“课程是理想和活动这两者构成的。”笔者认为查特斯这里的“活动”就是课程实施的现实。因此,我们的体育课程理论不论是本土生长的,还是他国借来的,都必须是能与中国的实践紧密结合的,能在中国实践的土壤中汲取营养继续发展的。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也要从现实国情出发,以现实教育资源配置特点、学生发展需要和体育课程本质为依据。对引进的思想和理论通过批判性吸收,并赋予本土化的体育文化教育内涵后,才能在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中产生新的功效。

1.2 三级课程管理与集权管理模式下形成的课程思维惯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提出,要求各地、各校完全可以根据《标准》的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制订课程实施纲要与教学计划,从而给地方、学校留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从理论上讲,这种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既有利于国家的宏观管理和指导,也有利于地方和学校实施课程的自主性和多样性,真正体现新体育课程实施的统一性与灵活性[8]。回顾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历史发现,对于传统上是“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体制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来说,无论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校长和教师一般都具有良好的课程研究和管理能力;对于传统上是“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体制的国家(如法国、中国)来说,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校长和教师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实施者,具有较强的“执行、实施”课程的能力。这正如有研究所言,我国的体育教师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都是由专家制定的,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都是现成的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体育教师不参与教材的制定和选择,而是执行和贯彻大纲[8]。这样在面对《标准》提出的地方、校本课程的研制、开发与建设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课标》只是笼统地要求地方要编写“课程实施方案”,但没有说明“实施方案”是否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定,当然也没有提出“实施方案”的体例[9],以致各地的“实施方案”迟迟不能出台和地方对体育课程管理“真空”现象的出现。

就本次体育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体育课程三级管理来说,也许它是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然而“中央集权制”课程管理在我国已延续了半个世纪,在它的影响下形成和提升了地方、学校以及教师对课程“忠实”的操作和控制能力。所以,从体育课程管理改革来说,必须充分考虑其实施的课程管理“传统”、人们的“课程思维惯性”和“课程能力”,应该结合我国课程管理的历史进行分阶段逐步推进为好,而不是“想当然”的“跃进式”实现,因为课程管理是一个系统,需要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更需要人的观念与行为的转变与配合。

1.3 理想的课程权力分享与现实中对课程权力的“无能”和“滥用”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看,要求行政人员、课程专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等共同参与课程的决策,共商课程设计、实施、管理等问题,使课程各主体能分享和承担应有的权力、责任和义务。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也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总体设计的,比如,这次课程改革,以目标统领教学,将课程内容的选择权利下放至学校、教师、学生。首先,对于第一线的体育教师而言,在绝大多数教师对大纲教材仍然有着很高程度依赖的条件下,面对没有规定具体教材内容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他们真的会体验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吗?[10]由于新课标没有像以前的教学大纲那样非常明确、具体规定应教哪些内容,使得长期习惯传统大纲的教师感到束手无策[11]。其次,《标准》提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爱好在学校确定的范围内选择学习项目,以充分体现课程的选择性特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就《标准》所列任选内容中的系列6“新兴运动类项目”来说,在拥有优势社会教育资源的中国高等学校,开设此类项目的都屈指可数,更何况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中小学校。再次,本次体育课改赋予学生评价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权力,当然这一问题的本身无可非议,既赋予学生课程权力,促使学生参与课程实施,又能促进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体育课改实践中出现了畸形现象: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成绩成为学生评价教师的直接依据,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又成为学校领导评价体育教师的直接依据,这样就演化成学生、体育教师、校长的等价交换,最后形成了“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恶性循环的评价机制。

“管得过严、统得过死”一直是我国体育课程中最饱受非议的地方,全国大一统的课程发展模式最终导致了体育课程的僵化,从而阻碍了体育课程的发展。但是,本次体育新课改过度的权力下放,又造成课改实践中的“有权无能”和“权力滥用”现象的出现。“集权失之过分控制,分权错在走向无序”,如何把握权力分配过程中的“度”,成为两者博弈的焦点[12],也是《课标》在修订中必须重视和适当调整的一个问题。

1.4 体育新课改较高的师资水平要求与滞后的师资培养和培训体系

体育课程改革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学者型、科研型教师队伍,这是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能否达到改革预期目的的关键。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课程结构改革正是由于教师水平跟不上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导致失败[13]。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体育课程改革,师资的培养和培训是前提和基本保障,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也要求教师必须理解课改的意图,提高课程专业能力,能正确操作课改实践,创造性地开展课程改革工作。为了适应《课标》的推行,体育教师必须完成角色的转换,成为课程的决策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及体育教育研究者,并要承担体育实践与健康教育的双重教学任务[14]。然而,现实的状况是,我国体育师资培养与培训远远落后于需求。

首先,从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讲,我国现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缺陷。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师资的主要阵地,池深等[15]在对中美体育教育专业现行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从具体的课程内容来看,美国春田学院注重教育类课程,所开设的教育学类课程占总课时的11.3%,上海体育学院仅为5.7%,说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脱离培养目标,而忽视人才培养与现实体育课程改革发展需求的衔接。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就开设的教育学类课程而言,大都是包括普通教育学、心理学、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等,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关系最为重要的学科则很少,如《体育课程论》在大部分培养单位都没有开设。造成目前培养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在体育课程范畴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素养较低,知识和能力结构远不适应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其次,从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方面来说,教育部实行了国家和地方两级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事前规划不够详细、部署不够合理、培训过程管理不够科学等,进而影响了体育新课改的推进。

2 正确处理体育新课程改革中理想与现实对立的关系

2.1 正确认识和对待理想与现实间的对立

我们应当正确分析和对待体育课程改革中理想与现实间的对立关系。马克思认为事物变化和革新的主要来源是内在的冲突。所以,从本质上讲,必须把这些对立看作是促进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无法避免且有益的因素。“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这就需要体育课程主体在主动改造“现实”的同时,合理追求“理想”,尽量用“理想”指引“现实”革新,好为发展“现实”而努力和为实现“理想”而奋斗[16]。我们绝不能遇到问题就悲观失望,而要求真务实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体育课程改革才有出路。

2.2 寻求体育课程改革中借鉴、继承与发展的平衡点

在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马克思的思维方法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马克思[17]说:“历史不外是各个时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就是说,一方面,每一代人都要继承前人创造的文明成果,而不可能白手起家凭空虚构,因而,人类社会的变迁凸显出连续性。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亦应是如此。所以,从我国基础教育国情、中小学体育课程现实出发,结合我国体育课程历史传统,在借鉴中外体育课程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谋求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道路,才能少走弯路、歧路。

2.3 建立我国体育课程实施的监控机制

任何课程的运作过程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在改革实践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课程运作的每一环节,都需要预警和调控机制予以保障,还需要监控机制来矫枉纠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反馈课程信息,修订课程改革方案,保障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18]。应尽快构建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运行的监控机制,为我国体育课程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1] 廖哲熊,田慧生. 课程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8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3] 张学忠,乔梁,石高慧. 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几个问题的反思[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6):77-81.

[4] 高嵘,张建华,毛振明. 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74-77.

[5] 程福蒙.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6(2):21.

[6] Charters W W. Curriculum construction[M]. New York:Macmillanpp,1923:75-84.

[7] 季浏.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4):76-79.

[8] 赖福芬. 谈体育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阻抗[J]. 体育科技,2004,25(2):85-87.

[9] 毛振明,赖天德,陈雁飞,等. 关于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建议(下)——教学内容的规定性、评价、文本内容与形式[J]. 体育学刊,2007,14(4):1-5.

[10] 王华倬.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937-941.

[11] 李相如,姚蕾. 北京市中小学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7):957.[12] 郄捍烈,冯兵,刘旻航. 理性与非理性的博弈—对于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评述[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4):95-98.

[13] 廖哲熊,田慧生,课程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85.

[14] 陈俊钦,梅雪雄,张涵劲,等.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行与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兼谈体育教育专业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策略[J]. 体育学刊,2005,12(1):74-77.

[15] 池深,严若艺,余万予,等. 中美体育教育专业现行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以美国春田学院与上海体育学院为例[J]. 江西教育科研,2007(11):101-103.

[16] 李树怡,文兰佃. 论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J].体育学刊,2007,14(2):8-11.

[17]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

[18] 王爱玲. 构建课程监控机制: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J]. 教育科学研究,2009(9):61-64.

The new round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opposition between ideals and realities

DANG Wei-xi1,ZHANG Xue-zhong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Lanzhou City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Basing the criteria on ideology and methodology of modern theories, applying basic view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according to realities,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new round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and thought that i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re is opposition between ideals and realities, which mainly embodies in the followings: the theoretical bases of new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are not applicable to the realities of teaching in China; relatively stable curriculum thinking inertia formed under the power centralized curriculum management system was unable to timely adapt to the 3-level management system; idealized curriculum power sharing resulted in the “impotence” or “abuse” of the curriculum subject in power exercising; relatively lagge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cultiv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failed to meet the higher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for teacher teams.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such as correctly recognize the sign of opposition between ideals and realities, seek for the point of balance between learning,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establish a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monitoring mechanism, etc.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new curriculum objective

G807

A

1006-7116(2010)10-0071-04

2010-06-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TY034)。

党玮玺(1974-),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课程管理现实体育教师
学校发展视角下中小学课程管理问题探究
学校发展视角下中小学课程管理问题探究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基于学校课程体系文本分析的学校课程管理组织建设现状研究
——以京、川、浙三地58所学校为例
新形势下的课程管理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学校课程管理研究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