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的缺陷
2010-12-08易剑东
警惕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的缺陷
时下,不少高等院校的硕士和博士论文评审推行的是双盲评审制度,并且有全面推广的势头。不少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生培养管理人员对这个制度的盲目执行和机械操作,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其造成的后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然而,仔细思量起来,这个制度其实蕴涵着相当大的不合理性、不合法性、不正当性。尤其在实施和操作过程中,稍有偏差,就可能造成一些与组织者愿望完全相反的结果:好的论文被无辜地“枪毙”,差的论文堂而皇之地“过关”。
事实上,由于以下几个原因,这种“双盲”往往难以做到。
首先,高校和科研机构往往以教研室、研究所(室、中心)等为单元培养研究生,在论文开题环节乃至研究过程中,不同导师指导的学生的论文题目往往不是秘密。其次,即便管理者认识到了自己单位内的相互盲审难以真正做到双盲,而设法将论文送到外单位的专家去评审,这样也无法确保评审专家的独立性。再次,盲审专家往往以不公开论文评审专家的姓名为基本原则,也往往不追究评审结论的后果,极易造成评审专家的责任缺乏制约,权力无限膨胀,利益极度扩张,从而引发专家的盲目评审。最后,为了规避校内乃至圈内专家,论文盲审管理部门可能会扩大论文评审专家的范围,这很容易导致不懂行的专家去评审学生的论文。
上述关于论文盲审制度的弊端和缺陷,大体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剖析。一是主体合格问题。在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中,让学生(往往还有其导师)担心的首要问题是评审专家的资格问题,也可以说是专家的正当性问题。二是程序合法问题。论文盲审的关键程序应该包括3个环节:结果的公开性、结果的可辩驳性或争议性、裁决的公正性和合法性。当前不少单位的论文盲审在程序上看似有对结果申请复议和复审的规定,也公开评审的具体意见,但却往往没有给予作者与评审专家的平等主体地位。三是内容合理问题。抛开一些论文评审管理过程中的程序不合法不说,即便论文评审专家是在独立的条件和公正的态度下做出对论文的评判结果,其内容的合理性是否又能确保呢?我看未必。
学位论文评价是学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成为不少学科研究主力军的的形势下,如何建立合理、合法、正当的学位论文评价制度,是摆在所有学位管理工作者乃至高等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学位论文的评审目的不是为了惩罚学生,而是为了形成健康、积极、创新的学术氛围。因此,笔者对当下有些高校推出的学术论文预答辩制度持相对积极的态度,它把大量的问题暴露在前,暴露在明处,恰恰能消除很多双盲评审制度的弊端,从而为正常的学术评价规则的确立提供新的启示。
(江西财经大学 易剑东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