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的释意派理论及其应用*

2010-12-02陈芷蔚

外语与翻译 2010年3期
关键词:原文交际意义

陈芷蔚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370)

翻译的释意派理论及其应用*

陈芷蔚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370)

翻译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翻译理论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等方面都暴露其局限性。因此,释意派理论等一些重视翻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理论随之出现。然而,作为一门新兴的翻译理论,释意派理论也存在着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意义;理解;重新表达

一、介绍:翻译理论的发展

当今社会,翻译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法国文学翻译家协会主席雅克莉娜·拾哈纳曾经指出,在当今的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离开了翻译,也许就无法生存下去(许均,袁筱一《当代法国翻译理论》,1998年5月,P1-2:此书以下简称为《当》)。姑且不论这是否有些言过其实,至少翻译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自本世纪初以来,语言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各种理论纷呈,其研究成果几乎影响到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以语言转换为主要课题的翻译活动自然不能例外。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根据陈善伟《翻译理论探索》,载于刘靖之所编《翻译工作者手册》129页),翻译理论渐渐脱离了文艺学派的影响而转入了语言学的范畴,由此出现的翻译理论主要有语意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语用翻译(Pragmatic Translation)和语段翻译(Textual Translation)。可以说,战后到80年代,翻译的主要成果是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但随着对翻译认识的不断深入,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局限性也暴露出来。这在文学翻译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因此,从8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些重视翻译实践中涉及的其他因素的理论,如动态等值翻译,诠释性翻译等。本文要介绍的释意派理论,就是一个重视翻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例子。

二、释意派理论

(一)概述

释意派理论首倡于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达尼卡·塞莱丝柯维奇,代表人物还有玛利亚娜·勒代雷(见《当》188-189页)。她认为,不论是口译还是笔译,翻译需要传播的不仅仅是语言意义的总和,还有在具体语境中的语言意义。为此,她们着力探讨翻译意义阐释的有效途径,指出翻译中不仅要注意把握语言意义,更要注意对可传达内容起着积极作用的多种因素,如语境因素,文化背景因素,语言暗含因素,超语言知识因素(见《当》14页)。

以此为基础,释意派理论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翻译程序: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和重新表达。塞莱丝柯维奇指出,我们可以把翻译过程假设为一个三角模式。“从三角形的顶端开始自发表达思想,因为表达思想的原语形式已不再有约束力。底部表示未经语境或情景更改的概念从语言到语言的直接翻译,这些概念只是知识的而不是理解的目标。”这一程序可由下图表示。

(二)理解

释意派理论认为,如果语言是交际行为,翻译的对象必然是交际意义。那么,理解的内容也应该是交际意义,而不是语言。交际意义是语言知识同语言外知识交融的结果,理解的前提条件是语言知识,主题知识及百科知识和交际环境(见《当》198页)。

1.理解语言知识

2.认知补充

释意派理论称篇章理解所需的上下文,交际环境认知知识(语言和语言外知识)为认知补充。上下文和交际环境对理解的重要性无须多言,同样的话语在不同的上下文和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意义。“你干得不错!”“你真行!”之类,可以是褒义,也可以是贬义。而知识则由记忆,经验,重要事件及激情组成(见《当》199页)。

3.主题知识和百科知识

翻译篇章不仅要动用语言知识,还要将语言知识同语言外知识结合才会使意义产生。翻译科技文章,需要相应的主题知识。翻译文学作品,需要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4.交际环境

“灯光!”可指“开灯!”,也可指“关灯!”拍电影时又指“开拍!”或“停拍!”。

根据这一表达式,每一类问题进一步可以细分为校核、截面设计、许可载荷问题。校核问题就是验证这一不等式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则表示相关问题类型安全,否则判定为不安全。这类问题的计算关键往往是确定危险截面的内力。截面设计问题则是根据这一不等式确定包含横截面几何性质的参数的最小值,进而给出截面尺寸的设计意见。许可载荷问题是利用该不等式算出横截面内力的最大值,进而根据内力与外力的关系给出构件外载荷值的安全范围。

不同场合,不同的交际者,不同的主题都会使同样的语言形式产生不同的意义。理解交际意义才可翻译。

(三)脱离原语语言外壳

在理解和表达间加入脱离语言外壳这一程序是释意派理论对言语科学研究的结果,也是对该科学的贡献(《当》202页)。根据释意派理论,职业翻译的理解记忆和转换有一脱离语言形式即思想形成的过程,语言只是信息因素形成的因素之一。

举例来说,在连续传译中,如果以三分钟为一个翻译单位,译员听这三分钟的内容时记忆的自然不可能是几百个单字,也不是几个句子,而是相对脱离了语言形式的交际意义。释意派理论认为,思想或口译中的交际意义可以某种载体存在于记忆中:除语言符号(中文字词,外文字母或词)外,还有数学符号,画面,形象,数字等。塞莱丝柯维奇在1968年明确指出:“必须跳出语言,不拘泥于那种不超越语言涵义的深层结构概念。”

(四)表达

口笔译要求采用听众或读者能够接收的方式表达理解的思想。在翻译程序中加入脱离语言形式这一步骤,不一定意味着只翻译思想,而忽视表达思想的形式。译者不仅应该表达与原文一致的思想,还应采用能够产生同样效果的形式。原文作者寻找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译者也应用相应的方式加以表达。

三、释意派理论与诠释性翻译

在上文的介绍部分,我们提到了诠释性的翻译(Hermeneutic Translation)。那么,这一理论与释意派理论有何关系?根据陈善伟的解释(《翻译工作者手册》143页),诠释学是现象学(Phenomenology)的流派,主要的看法是肯定每一个人的理解是主观的,原文并无唯一正确的意义,在诠释的过程中必然会改变原文的意义,而译本亦不可能表现原文的全部面貌。这种态度打破了传统忠信(faithfulness/fidelity)原则,所谓对与错是因理解不同而产生的,并非是绝对的。作者,译者,读者就形成一个诠释循环(Her meneutic circle)。

由此可见,诠释性翻译与释意派理论在翻译的许多问题上是相同的,比如关于翻译的对象,两者都认为是意义而非语言。但两者在很多地方却又不尽相同。比方说:

·两者都突破了传统忠信的原则,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诠释学强调因个人主观理解不同而造成的译本不同,而这一点在释意学中只是交际环境中的一个方面;

·对“意义”的理解不同。诠释学认为原文并无唯一正确的意义,而释意派坚持意义是确定的,不同的只是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含义;

·对译者的要求不同。根据德国语言学家迦达默(Hans Georg Gadamar)在诠释与翻译的关系方面所做的阐述,译者的任务在于复制出原作者已经表达出的意义及其未言之意(《翻译工作者手册》144页),而这只是释意派理论家阿尔比所提出的忠实三原则的第一条:忠实于作者的“欲言“(《当》143页)。

·构筑的翻译模式不同。诠释学提出作者,译者,读者的诠释循环。既然冠其名为“循环“,则原语言(作者)与译入语(读者)之间应存在某种直接联系。而释意派理论的三角模式则明确了语言A和语言B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其联系只能通过理解,得出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意义和重新表达这样一个三步曲进行。

以上是对现代翻译理论中的诠释学和释意派理论按照自己的理解作了一个粗略的比较以明确这两种理论之间的共同之处与区别,而尤以后者为重。目的是想避免这两个名称极为相似的理论的混淆。由于手头资料对释意派有较详细介绍,对诠释学却只有短短几百字的论述,故在说明二者关系时,对后者的内容与观点的论述及有可能断章取义,有信口雌黄之处,还望见谅。

四、以释意派翻译程序来考察以前的翻译练习

行文至此,不禁想以释意派三角模式和三步程序考察以往的翻译练习,发现其中错误多可以此理论解释,试归类如下。

1、只着眼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和对等,而忽视了其意义。如在翻译“通用性职位薪酬”时,误译为“payroll for some general positions”。而实际上薪酬都是给人而不是给职位本身,故译为”payroll forpeople holding some generalpositions”才算正确理解了原文意义。同文中另一出现“职位”一词之处是“调查的职位限于25个通用性职位如…”,当时仍将“职位“照译为“positions”,却忽略了下文中的“如销售,财务,…,秘书/翻译”均为具体的工作,联系上下文,此处“职位译为“jobs”较“positions”为佳。

这些是在字的层面上误译的例子,在句子以上层面上因过分拘泥于对原文语言的所谓“忠实“而造成误译的例子有:将“Leave New England out in the cold!”译为“忘掉新英格兰,让她永远淹没在寒冷之中吧!”。这显然是因为没有考虑到这样译将会使本句与全文怀念,歌颂新英格兰的气氛截然相反。

2、对篇章意义分析不细致,以致顾此失彼。在翻译“(广州市)商业网络辐射到广东省内及国内许多地区”一句时,本人考虑到了广东省也是国内地区之一,故将“国内许多地区”译为“many other regions in China”,但却没有进一步想到广州也是广东省的一部分,以致将该句译为“the sales network fans to the Guangdong Province as awhole and tomanyother regions in China aswell.”更准确的译法应在“Guangdong Province”前加上“other part of”。

3、对某些特定篇章的主题知识了解不够。例子是将“剔除物价变动因素”一句译为“without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price variation.”正确译文应为“making allowance for price fluctuation.”

4、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对与其相关的百科知识了解不足。如在翻译一篇纪念新英格兰的文字的过程中,当遇到“commonwealth”一词时,只考虑了其在词典上的解释和在“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这一专有名词中的应用,而将其译为“联盟“。实际上,考虑到作品以北美为背景,此词似译为”邦联“为妥。

5、在“表达“这一层次的欧化。在一个贸易合同的英译汉练习中,本人的译文中出现了如下的一个长主语定语:“承运合同中任何意在免除或减轻承运人对因其疏忽,过失或失职和未尽到本合同所规定之义务而造成货物的损失或损坏或与货物相关的损失或损坏所应付的赔偿责任的条款,契约或协议”,这显然是受到了原文行文的影响,汉语惯常的表达法,这样的长定语应该说是极少出现的。

以上对法国的释意派翻译理论做了一个概述,并试图以此为出发点重新考察自己的误译实例。有一点应该说明的是,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释意派不是凭空出现的。尽管它突破了纯语言学派的束缚,但它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吸取了许多语言学派的基础理论。比如卡特福德在《翻译的语言学基础》一书中就提出过“翻译的矛盾关系取决于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与“同一”实体的关系。对完全翻译而言,这个实体就是语境实体。很难说释意派理论在形成自己的“交际意义”翻译概念时没有从中借鉴。另外,限于篇幅,本文也没有提到释意派的贡献和不足。作为一门有创见性,突破性,注重联系实践的理论,释意派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作为一个仍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阶段的体系,它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也不难想见:其创立者的口译员背景使其在应用于口译之外的领域时有先天的局限;其“去除语言外壳的意义”严重依赖于心理学的发展,但后者目前的研究成果还远远不能给它们提供坚实的立足点。尽管如此,我们仍认为,在已有三本释意派著作翻译出版的条件下,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将会日益重视。在不久的将来,期望还会出现以此为理论基础的翻译教材。

[1]陈善伟.翻译理论探索[A].刘靖之.翻译工作者手册[C].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1.

[1]J.C.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理论[M].穆雷译.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

[3]许均,袁筱一.当代法国翻译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010-05-25

陈芷蔚(1978-),女,广东广州人,助教。

猜你喜欢

原文交际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情景交际
有意义的一天
交际羊
生之意义
诗里有你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