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入名家邹英华

2010-12-01相海泉

当代医学 2010年11期
关键词:英华外科科室

本刊记者 相海泉

介入名家邹英华

本刊记者 相海泉

★人物小传

1982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医学系,1986年通过三年研究生学习获得硕士学位。期间所做的肾上腺肿瘤的超声与CT研究获得1997年山东省科委科技进步奖。1986年考入原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全国一级教授、著名医学专家汪绍训、李松年先生。通过3年的努力,其博士课题肝癌的介入治疗研究获北京医科大学科技成果奖和北京青年科技论文奖。1991-1992年在德国埃森大学医院深造,从事介入治疗学研究。

回国以后逐渐开展了以肾动脉狭窄、下肢动脉狭窄和颈动脉狭窄为代表的动脉缺血性病变和下腔静脉、肝静脉狭窄为代表的静脉阻塞性病变的血管扩张和支架成形技术(又称作腔内血管外科技术)、以及血管畸形的栓塞治疗,已经完成全身各部位的介入治疗万余人次,成为国内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他承担多项国家“863”重大课题、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课题、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等,2006年当选为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副组长。

目前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北大一院”)采访时,邹英华刚刚做完了一台手术,还穿着手术服。采访期间,有同事、患者来访2次,接电话短信3次。

谈起桌上那套精致的茶具,邹英华笑道:“我喜欢喝茶,但是现在多数是喝白水,在鲜有的闲暇时,会来点茶艺。”

师承名家海外深造

不少同时代的同行都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让他们成为“被耽误的一代”,与他们相比,邹英华无疑是幸运的。

1977年,邹英华以应届高中毕业生的身份,考入山东医学院(现山东大学医学院),成了临床医学专业的一名学生。经过5年的本科学习后,考上本校的放射诊断与介入治疗硕士研究生。1986年,考入北京大学附医学院,师从我国介入放射学元老汪绍训、李松年教授,攻读博士。

博士在读期间,在导师尤其是彭勃教授的带领下他开始了肝癌的介入治疗,主要是栓塞剂的系列研究,包括PV微球、带药微球、可显影微球的研究。“我们1987~1989年的研究,国外现在才刚刚开始做”,同时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国家课题的部分研究工作。该系列栓塞剂和肝癌的临床治疗研究,曾获得北京青年科技论文奖和北京医科大学科技成果奖,并因此于1995年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9年,邹英华博士毕业留校工作。1991年去德国学习,主修介入诊断治疗学。国外归来后,在北大一院介入放射科的肿瘤与血管治疗中心工作,直至2004年医院开设介入病房,2005成立介入血管外科,邹英华成为首任主任,并任职至今。

因地制宜发展介入

北大一院介入血管外科由学校介入放射专业发展而来,由于肿瘤介入和腔内外血管外科技术迅速发展,已经形成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兴学科,故于2005年从传统放射专业分出,成立独立的介入血管外科。

目前,北大一院介入血管外科有9名医师,其中有博士学位的6人、硕士1人、本科2人。1位教授,4位副教授。拥有42张病床的病房内现有护士18名。两个介入手术室拥有2台现代化的血管造影机,2台肿瘤射频消融仪,1台肿瘤微波消融仪。手术室有护士3人,技师2人。

在科室设置方面,介入血管外科主要分两个小组,即血管组和肿瘤组。“这样一来,做血管的医生可以更加专注,最大程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邹英华说,“我们医院是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的科室设置,不一定适合其他医院。”当时北大一院没有独立的血管外科,只是普外科的一两个医生在做相应的工作,所以有条件成立介入血管外科。“而有些医院血管外科已经很强,就没有必要再成立介入血管外科了。”

对于如今日渐式微的介入放射学,邹英华说:“在第一届北京介入放射学家高峰论坛(2005年)召开之前,我已经多次提出,要关心一下学科的发展。”他认为,从长远来看,一个学科不可能涵盖所有疾病的治疗,目前介入放射学在医院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介入科医生与临床科医生结合,成立以临床为主的介入学科。以单学科为主,以点带面,逐渐延伸到其他领域。如北大一院的介入血管外科就是如此,西京消化病医院韩国红任主任的介入科,以消化治疗为主,也取得不错的成绩。

另一个是把介入医生分散到各个临床科室,做临床科室的介入工作。比如山东省立医院,以前是介入研究所的介入专科在做介入手术,一年大概做1000多例病人。现在把工作和人员都分散到各个临床科室,而且现在各科室也在培养自己的介入医生,一年的介入手术量达2000多例,发展势头也非常好。

对于介入从业者对学科前景的担忧,邹英华觉得大可不必,“从学科发展来讲,认识介入、使用介入的人越多,这个学科就越会有发展前景。”而从私人感情来说,当然是想保持或建立介入科的独立建制,但是介入科不可能做完所有的工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介入科也不是完全没有工作可做。“虽然神经科拿走了一部分介入工作,血管科拿走一部分,但是门脉高压,经CT、超声、核磁下的穿刺他们拿不走,囊肿、消化道出血、妇产道出血主要还是介入放射科在做,介入总会有一席之地。”

他觉得,各医院可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发展方向,在没有独立介入科的医院,可以在各科室搞介入治疗;对于已有介入专业的医院,可根据自己医院的学科优势设立介入科,以点带面,协调发展,这样可以凸显介入在学科划分里的重要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肿瘤医院的肿瘤介入科发展情况是最好的,而综合医院的介入科正处在最痛苦的阶段。

邹英华对介入成为一个独立的大学科并不乐观,他说必须有院士、学部主任去推广,而学术活动的推广,国务院学科专业委员会的认可,大学的介入学科教育,介入医师的独立培养,介入学会的成立等等,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完善自身缓和医患

“我父亲是在2008年10月查出原发性肝癌(巨块型)的。比较了很多医院,最后我们选择了北大医院的介入科。经过邹主任和杨敏大夫的治疗(两次介入),我父亲的身体状况一直比较好。我们全家从心里感谢邹主任,邹主任身体力行,充分体现了北大医院厚德尚道的医学精神,也带出了一个医风高尚、医术高超的的医学团队。再次感谢邹主任和杨大夫!”

以上是一位病人家属在网上的留言,网上类似的留言还有很多。对于一直不畅的医患关系,邹英华说,欧美可以让病人等一个月两个月,我们病人太多,从医疗体制和环境上都没法相比。但是从主观上要学会规避医疗风险。

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热爱本职工作。病人来医院看病,是来找解决方法的,没有人故意为找医院、医生的麻烦来看病。尽管病人的脾性各有不同,但是只要医生有足够的耐心,让病人感觉到是为他们着想,他们总是能够理解的。保持门诊、查房,术前术后做好沟通,没出事故是这样,出了事故更要耐心解释沟通,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道德修养,这样必然能尽量多的避免医患矛盾。

科主任、研究生导师、杂志社主编、主任医师等等,虽然名头众多,邹英华说,他最看重的还是医生的称号,其他的一切都是为了做好医生的工作,那是本分。

★介入者说

父亲榜样终生难忘

邹英华说,给自己一生最大影响的是他的父亲。

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终生献身于教育事业,虽然不是常在身边,但是“他的执着,和在学校平凡岗位上做出的成绩,从小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病重期间,来看望他的学生络绎不绝,去世之时,他的学生甚至挤满了整个街道,“作为一个中学老师,这是非常难得的。”说明父亲在教育事业上是非常勤恳执着,非常具有奉献精神。父亲经常教导说,不管职业高低,一定要做好本职工作,或者有大成就,或者取得自己欣慰的成绩,都问心无愧。

邹英华说,他选择医生这个职业也跟父亲有关,父亲在做教师期间,拼命工作,身体一直不好,当时他就想,有那么好的医疗事业,为什么不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呢?直到从事医学工作之后才发现,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猜你喜欢

英华外科科室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on the breaking of aluminum particle shells
Empirical Likelihood for Partially Linear Models Under Associated Errors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3例肺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爱紧张的猫大夫
视歧——一位住错科室的患者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QUANTILE ESTIMATION WITH AUXILIARY INFORMATION UNDER POSITIVELY ASSOCIATED SAMPLES∗
扁平足的外科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