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转型密钥
2010-12-01卓勇良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转型密钥
浙江虽以创新著称,但“滞后”也不少,如通常说的城市化滞后、产业结构滞后、行业龙头企业滞后、名校名院滞后等。这些随意列举的“滞后”透着一个重要信息,就是扭转这些“滞后”的关键,在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在浙江这样一个人口高度密集、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地区,这几年形成了一种新城乡格局,这就是城乡功能性分工正在逐渐取代以往的城乡产业分工。对于这一重大变化,我们发展和改革研究所,已经做了若干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当然我们的研究还是初步的,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在旧式的城乡格局里,城里发展工业,乡村发展农业,是一种以产业分工为主的格局。而在新城乡格局里,城里就好比是人的头脑,专攻服务,包括发展商贸、物流、教育文化科技事业等;城外就好比是人的身体,专攻生产,包括工业、农业等。城里的服务和城外的生产,一小部分用于自身消耗,主要则是面向整个经济社会,引领和支撑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这样,城里和城外,形成了一种头脑和身体的功能性分工。因此,在新的城乡格局里,产业分工为功能性分工所取代,城乡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头脑最重要的功能是什么呢?除了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状态下,指挥身体各部分外,头脑最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创新。由此而言,所谓创新型城市,其实是城市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说,传统农业时代的城市主要是政治功能和商业功能,工业革命时代的城市具有大量生产功能。那么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尤其是在人口稠密的长三角一带,创新则成为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基本功能。
对于浙江来说,加快创新型城市发展,更有其特殊意义。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一个重要的“牛鼻子”,可以把城市化、高新产业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提升、总部基地成长等串起来,不但可以解决浙江在一些方面“滞后”的“短板”问题,还形成了加快推动浙江发展的强劲合力。
如杭州市,由于省会城市的特殊地位,根据我们粗略估算,大致集聚了全省约一半左右的教科文卫资源,是浙江最重要的创新型城市。进一步而言,作为社会事业的教科文卫和作为产业化的教科文卫,互为依托、互为促进,高水平地服务于不同人群,共同构成了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创新型城市又是区域发展中的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中心。
当前已经形成了加快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倒逼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发展较快主要得益于“两低”支撑,即低成本劳动为主的要素供给,低层次工业品为主的市场需求。这样一种发展格局,快则快矣,但缺少对于技术进步和降低成本的较强敏感,从而创新激励和集聚集约需求均较弱,这就导致了创新型城市发展的滞后。然而在全球经济危机打击和浙江内在问题累积下,这条缺少创新和城市化滞后的路子也就走到尽头了。
当前已经形成了诸多加快发展创新型城市的有利因素。浙江城市化水平已达57.6%,在环杭州湾地区、温台沿海地带和浙中盆地,城市发展已有较高水平,形成了发展创新型城市的坚实基础;浙江近几年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较快,2009年全省末本专科在校学生已经达到87万人,各地科研院所也有较快发展,形成了较强的创新氛围;第三是企业创新蓬勃推进,浙江三项专利授权数近几年稳居全国前列,企业用于科研的资金和人员投入增长较快,初步形成了一支产业化的技术创新队伍。
创新是浙江转型升级的紧迫要求,创新是城市发展的生命所在。愿浙江大地的众多城市,以其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创新这座高高的山峰上,尽情领略创新的瑰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