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辛丑条约》看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和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2010-11-29田学林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10年9期
关键词:清政府帝国主义条约

田学林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义和团运动后,1901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西、比、荷等11个国家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条约内容也折射出了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和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辛丑条约》是清政府签订的对中国危害最严重的一个不平等条约。和以往的条约相比,其内容上有四个突出特点:

1.没有规定割地,也未规定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19世纪70年代以前,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抢占殖民地、倾销商品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在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主要条约中均有开放通商口岸的要求;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瓜分世界、资本输出是其侵略要求,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割台湾等地、允许日本开设工厂开始体现了这一要求。义和团运动前,帝国主义分子吹嘘只要有一万名新式装备的军队,就可以横行全中国。他们一再发出瓜分中国的叫嚣,并展开实际行动。义和团运动使帝国主义看到了中国人民“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 “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可见,义和团运动阻止和打乱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使他们不敢轻言瓜分割地。《辛丑条约》中未规定开放新的通商口岸,正是由于在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略方式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向了帝国主义时代的以资本输出为主。

2.赔款数额巨大,前所未有。

《辛丑条约》规定: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000万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达9.8亿两。这反映出列强在绞杀义和团运动后,除了穷凶极恶的搜刮外,还从经济上紧紧扼住清政府的“喉咙”,使其难以有对抗列强的物质力量。凭借此赔款,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加紧掠夺航运、铁路、矿山等利权和扩大投资设厂,使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很大打击。

3.完全控制京津地区,部分解除了清政府的自卫武装。

《辛丑条约》规定:准许各国在北京以及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12个战略要地派兵驻扎;从大沽到北京的炮台一律拆除;天津周围20里之内不准中国军队驻扎。这反映出列强仍未放弃将中国殖民地化的野心,但慑于义和团运动所体现出的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他們更加注重对中国心脏地区和中央政府的控制,暂时放弃了将中国殖民地化的野心,却随时准备着直接出兵控制“有时不太听话”的清政府,以利用清政府镇压统治中国人民。这在义和团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得到体现。

4.将清政府完全变为“洋人的朝廷”,列强对中国由“瓜分”到逐渐实行“以华制华”。

《辛丑条约》规定: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帝国主义作对的“首祸诸臣”;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违者皆斩”;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其目的在摧毁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意志,永远奴役中国人民。这项规定也使清政府彻底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由于义和团运动的打击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西方列强不再狂言瓜分中国,暂时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手段进行侵略,相继扶持清政府、袁世凯、各派军阀作为在中国的代理人,妄图实现“以华制华”的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和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更加暴露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促使了人民的觉醒。义和团运动后,从1901年起,清政府不得不宣布实行“维新”,从而在客观上加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加速了清朝封建统治的覆灭。因此,义和团的英勇斗争,是40多年后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

猜你喜欢

清政府帝国主义条约
俄宣布退出《开放天空条约》
美不续签俄美仅存军控条约?
《马关条约》原件
帝国主义奴役中国民众
卢汉铁路筹款问题探析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准备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
《里瓦几亚条约》对清政府外交的考量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第一次政治大借款的意图与困境
尼共批印度像“帝国主义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