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保质保量
2010-11-25张绪东通讯员洪长亮
□本刊记者 张绪东 通讯员 洪长亮
“质量第一,信誉至上”是安徽石油多年以来在油品质量上秉承的核心理念,他们用体制、管理和勤劳,在油品质量上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
统筹:源头掌控,动态监管
“油品质量管理好,源头掌控少不了”。为净化外采市场,安徽石油主动清理整顿供应商,通过对外采供应商动态考评,了解供应商的资信、资源渠道、供货能力等信息,及时与资信好、油品优的供应商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取缔一些不讲诚信的供应商。经过整顿,安徽石油的外采供应商由原来的16家变为7家,降低了公司的经营风险。
同时,对每一批次的外采油品,安徽石油都要求地市公司在油品到货之后,必须送到省质检中心进行A级项目检验,对不合格的油品一律不得接卸,绝不让不合格油品流入市场。
为减少质量风险,安徽石油以各炼厂为源头作为监控点,定期对各炼油厂发来的油品实行跟踪监控,掌握油品质量状况,建立质量档案。对油库储运设施进行管理,定期检查油罐底部水杂情况,防止混油、串油事故的发生,确保出库、入库油品质量100%合格,数量100%准确。同时采取动态管理,不定期对区域内油库和加油站开展全程检控,合理控制加油站的油品存储量,做到快进快出,缩短油品的储存周期。建立客服中心,及时收集客户的意见和反馈信息,做到早解答、早处理,保证让消费者满意。
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实施质量抽检监管体系和信息上报制度,保证省公司及时掌握政府部门抽检的基本情况。完善应急预案,面对各种突发的油品质量事件,由质量管理部门牵头,在第一时间与政府主管部门、质检机构进行沟通协调;由总经办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增加信息透明度,引导媒体正面宣传报道,减少负面影响。
对内:健全制度,明确责任
“对于油品质量管理,只有健全制度,明确责任,加大领导,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向质量管理工作倾斜,才能保证工作有效进行。”
安徽石油的管理者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一是建立质量组织管理体系,在省市公司均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安全数质量部门牵头,物流中心、零管中心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设立专职质量管理人员,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齐抓共管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二是加强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几年来,安徽石油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共培养出122名初级质检员,10名中级质检员,这支队伍在2006年和2007年销售公司组织的质检岗位技术比武中,为安徽石油捧回一金一银一铜3座奖杯。不过,该公司认为,这些远远不够,他们还每年组织在岗质检员到省公司质检中心进行轮训,以适应新标准、新方法与新形势的需求,并积极组织油库主任、安全科长和管理人员的质量培训,加大对油库、加油站一线员工质量培训的力度,全面提升了质量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安徽石油又先后修订下发了《油库质检工作流程》、《加油站质量工作流程》等一系列数质量管理办法及考核细则,构筑了质量管理的制度体系,涵盖了油品进、销、存全过程。明确油库主任、加油站站长为油库、加油站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把质量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位员工。
对外:打假到底,绝不手软
多年来,安徽石油一直在跟假冒、仿冒加油站作斗争。“我们的员工冒着严寒和酷暑,奔波在打假的路上,寻找和取缔了一个个假冒或者仿冒的加油站,让更多车友买到放心油。”安徽石油企管处工作人员说。几年下来,全省被取缔的假冒、仿冒站记录在案的就有250多座。
安徽石油把打假作为长期工作来抓,每年都从经营费用中抽出专项资金,打击假冒、仿冒加油站,维护企业经营。一方面,安徽石油成立由省市公司一把手牵头的打假维权小组,收集证据,建立一站一档资料,摸清社会侵权单位基本情况,为清理取缔工作做好铺垫。另一方面,安徽石油利用媒体,开展对外打假宣传。分别在不同的地方报纸、电视台、广播以及网络媒体进行打假广告宣传,同时在报纸刊登严正声明,要求各侵权单位立即停止使用中国石化的注册商标,并公布了社会监督举报热线,营造打假的氛围。
随后,是真刀真枪的打假取缔工作。发律师函,上门警告,责令其整改,甚至带领工商部门执法人员上门取缔等等,让仿冒者难以蒙混过关。在全员参与下,安徽石油很好地保证了油品质量,维护了消费者权益,提升了中国石化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