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动物狂犬病流行状况调查分析
2010-11-23严斯刚熊丽文邓海云
严斯刚,熊丽文,邓海云
(1.广西柳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柳州545005;2.广西来宾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来宾546100;3.广西柳州市水产畜牧兽医局,广西 柳州 545001)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人畜共患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患病动物出现极度的神经兴奋、狂暴和意识障碍,最后全身麻痹而死亡,死亡率几乎100%。犬在携带和传播狂犬病病毒中起主要作用。近年来,柳州市人间和畜间疑似狂犬病疫情均呈上升趋势,发病和死亡的人数、家犬数均不断增多,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为此我们进行了流行状况调查,报告如下。
1 调查方法
1.1 疫情调查 以现场、病理剖检询问、座谈、查阅记录资料等方式对所发生的每起疫情进行现场和跟踪调查,并采集患病犬或疑似患病犬脑组织送实验室确诊。
1.2 抽样监测 在发生疫情的乡(镇)随机采集外观表现健康家犬的脑组织和新鲜唾液送实验室检测。
1.3 通信调查 设计免疫状况、基层防治队伍现状和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等调查表,发送各县(区)、乡(镇)填报。
1.4 统计学方法 对所收集的2004年~2008年调查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归纳整理、统计分析。
2 调查时间
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历时5年。
3 结果与分析
3.1 疫情概况 1995年至2004年上半年没有狂犬病病例报告,2004年下半年开始有狂犬病病例报告,当年全市报告疑似患病犬 5只、疫点 5个、分布在1个县的5个乡镇,人间疑似狂犬病病例4例;2005年,全市报告疑似患病犬18只、疫点 13个、分布在6个县(区)的11个乡镇,人间疑似狂犬病病例29例;2006年,全市报告疑似患病犬33只、疫点23个、分布在6个县(区)的15个乡镇(办事处),人间疑似狂犬病病例66例;2007年,全市报告疑似患病犬7只、疫点7个、分布在 5个县(区)的6个乡镇,人间疑似狂犬病病例29例;2008年,全市报告疑似患病犬4只、疫点4个、分布在3个县的3个乡镇,人间疑似狂犬病病例17例。狂犬病成为了严重危害公共卫生的重大疫病。
表1 动物狂犬病疫情状况统计
3.2 实验室检验情况
3.2.1 2004年~2008年,5年共采集外观表现健康家犬的脑组织239份送实验室检验,结果狂犬病病毒阳性9份,阳性率3.76%,其中2004年检测9份,狂犬病病毒阳性1份,阳性率11.11%;2005年检测98份,狂犬病病毒阳性3份,阳性率3.06%;2006年检测78份,狂犬病病毒阳性3份,阳性率3.85%;2007年检测24份,狂犬病病毒阳性1份,阳性率4.16%;2008年检测30份,狂犬病病毒阳性1份,阳性率3.33%。
3.2.2 2006年~2007年,共采集蝙蝠351只送实验室检测,未发现有狂犬病病毒阳性样品。
3.2.3 2007年~2008年,采集外观表现健康且无狂犬病疫苗接种史的家犬的新鲜唾液棉拭子送实验室检验,未发现有狂犬病病毒阳性样品。
3.3 流行特点
3.3.1 疫点分散、点多面广 2004年~2008年共出现疑似动物狂犬病疫点52个,这些疫点分散在21个(次)县(区)40个(次)乡镇的52个不同村屯(社区),其中2004年有1个县5个乡镇5个村屯;2005年有6个县(区)11个乡镇13个村屯;2006年有6个县(区)15个乡镇(办事处)23个村屯(社区);2007年有5个县(区)6个乡镇7个村屯;2008年有3个县(区)3个乡镇4个村屯。各疫点村屯在空间分布上不存在明显的关联性,极为分散。
表2 动物狂犬病监测情况统计
3.3.2 呈散发性流行 全市5年共发生52起疑似疫情、疑似患病犬67只,其中,有41起疑似疫情每个疫点只有1只犬发病,占78.85%,有8起疑似疫情每个疫点有2只犬发病,占15.38%,有2起疑似疫情每个疫点有3只犬发病,占3.85%,有1起疑似疫情有4只犬发病,占1.92%;有41起疑似疫情是在不同时间不同村屯(社区)发生,占78.85%,有8起疑似疫情是在不同时间相邻村屯发生,占15.38%,有3起疑似疫情是在相同时间不同村屯发生,占5.77%,并且5年间没有一个村屯连年发生疫情。
3.3.3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调查结果显示动物狂犬病全年均有发生,但夏季和秋季多发,季节性较明显。5年间 52起疑似疫情中,春季发生5起,占9.62%,夏季发生 24起,占 46.15%,秋季发生 19起,占36.54%,冬季发生4起,占 7.69%。
3.3.4 地域分布特征明显 调查结果表明农村成为狂犬病的危险区。2004年~2008年共有40个乡镇52个村屯(社区)发生疑似疫情,其中城镇发生11起,占 21.15%,农村发生41起,占78.85%。
3.3.5 未免疫或多年未免疫的犬发病 在67只疑似患病犬中,有42只犬无狂犬病疫苗接种史,占62.69%,有 9只犬已 2年未接种狂犬病疫苗,占13.43%,有16只犬3年以上未接种狂犬病疫苗,占23.88%。
3.3.6 发生疫情机率与犬免疫密度相关 发生疑似疫情的52个村屯的犬免疫密度均为不足30%,平均免疫密度为23.33%。2005年经秋季免疫后,全市犬免疫密度为68.15%;2006年1~10月出现疫点21个,占全年疫点的 91.30%,当年10~11月开展集中免疫专项活动,全市免疫密度达80.30%;2007年只出现7个疫点。
3.3.7 疫源复杂,传播途径不清 在52起疑似疫情中,有12起疑似疫情证实是被流浪犬咬伤家犬后发生的,但流浪犬来路不明,占23.08%;有40起疑似疫情无法追溯疫源,咬伤史无法查实,占76.92%。传染来源和传播途径无法查明,是这几年流行的明显特点。
3.4 影响流行的因素
3.4.1 多部门协作防治的长效防控机制未建立狂犬病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多个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长期以来,政府对狂犬病防治工作都非常重视,作过多次部署,并提出了防治要求,畜牧兽医部门在狂犬病防治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但力单势薄。各部门职能不明,责任不清,关系不顺,在具体工作中各部门配合严重脱节,没有形成多部门协作的长效防控机制,这是影响犬防工作全面有序开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3.4.2 经费严重不足 市级财政支农项目支持了部分防治经费,但县(区)、乡镇两级犬防经费均没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各县(区)、乡镇几乎没有安排犬防专项经费,免疫注射费、犬防人员补贴、犬防人员注射人用狂犬病疫苗费、购买防护工具费、被犬咬伤处理治疗费等相关费用长期得不到解决。没有经费的物质保障,是影响犬防工作深入推进的主要因素之一。
3.4.3 基层犬防人员的生命安全没有保障 一些乡镇在开展免疫工作时,必备的保定器具(如钳子、口套)、手套、水鞋等防护工具都没有配备,在实施犬免时被犬咬伤处理治疗费用长期得不到解决,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2004年~2008年,在参与狂犬病免疫的基层人员中共有320人被犬咬伤,其中2004年58人,2005年85人,2006年54人,2007年80人,2008年43人。狂犬病免疫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基层犬防人员的生命安全没有保障是影响犬免疫密度最直接的、关键的因素。
3.4.4 城乡养犬数量增加,狂犬病免疫密度低,犬只管理工作滞后 2004年养犬数为11.12万只,免疫密度为59.68%;2005年养犬数为10.95万只,免疫密度为68.15%;2006年养犬数为14.96万只,免疫密度为80.30%;2007年养犬数为18.22万只,免疫密度为65.67%;2008年养犬数为15.51万只,免疫密度为68.12%。政府虽然出台了有关犬类的管理办法和文件,但在执行过程中却遇到了极大的阻力,执法力度严重不足。
3.4.5 外观健康家犬隐性携带病毒 2004年~2008年共采集外观表现健康家犬的脑组织239份检测,结果狂犬病病毒阳性率3.76%;这是影响疫情的新的重要因素。
3.4.6 科普宣传不到位 群众对狂犬病的危害性、犬只管理和免疫、犬伤处理等狂犬病相关的基本知识认识不足和匮乏。据调查本中心统计,农村群众对狂犬病防疫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只有26.73%。
4 防治对策
4.1 突出政府主导,加强部门协调,建立健全防控责任体系 建立和完善狂犬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发挥部门协调、经费投入、工作督导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共同把防治工作做好。
4.2 规范管理 不断完善犬类管理制度,适应社会发展,疏导合理养犬,分类指导管理,将狂犬病防治纳入年度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目标考核,提高防治质量和水平。
4.3 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 将市、县(区)、乡镇三级犬防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犬防工作的正常开展和犬免人员的生命安全,为基层犬免人员提供最基本安全保障和必要的劳动报酬,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4.4 加强监测网络建设 建立和完善监测网络体系,制定监测计划,开展带毒状况调查和免疫监测工作,掌握可疑疫源动态和提高免疫质量。
4.5 实施强制免疫,提高免疫密度 确保有效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70%以上。实行免疫标识制度。
4.6 果断扑灭疫情 一旦发生狂犬病疫情或疑似狂犬病疫情,应果断采取措施,扑杀并无害化处理病犬和可能带毒犬,对疫区的其他健康犬进行紧急免疫,及时扑灭疫情,防止扩散和蔓延。
4.7 重视科普宣传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狂犬病危害性、犬类管理、犬只免疫等相关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增强对狂犬病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